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0:26:33
(原标题:从“加快”到“加紧”,明年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有新重点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深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雷椰 记者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明年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有新的重点任务。
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加强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设。
回顾近三年来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记者注意到,今年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措辞有新变化,2022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2023年没有专门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的表述,但提到要“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打造绿色低碳发展高地”;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则明确提出,要“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注重经济结构、社会生活方式和生态保护全方位、系统性的绿色转型变革,这与今年8月份所提出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一脉相承。
如何才能加紧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本次会议明确了多项重点任务,突显了“绿色”基调。其中就包括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推动“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取得重要成果,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会议指出,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中国银河证券ESG首席分析师、国际ESG中心负责人马宗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这一任务为我国绿色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机遇、指明重点,增强了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信心与动力。与2023年仅提出“绿色低碳发展”“新型能源体系”相比,2024年的政策语言更加落实细化、明确具体,也说明政策部署的着力点更加聚焦和深入。
近年来,我国以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持续走俏,如何才能充分释放“新三样”的增长潜力,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ESG管理部总经理刘军建议,可进一步优化产业政策,比如在绿色金融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多的融资渠道和更优惠信贷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扩张。还要支持行业协会和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提升“新三样”产品在国际竞争中的标准话语权,推动碳足迹相关标准和数据库的建立,并且支持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
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这将给哪些行业带来新的商业机会?机构、企业应该做好哪些准备?马宗明认为,随着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锂、钴、镍等新兴矿产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例如,锂是制造锂电池的关键原料,而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和储能设备的核心部件,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不断扩大,将极大地刺激对锂矿的需求。氢能、储能也会受政策的影响,有政策支持,将为氢能、储能系统集成、电池材料等企业创造广阔的市场空间。
此外,会议明确提出要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建筑领域一直以来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重点领域之一,推广绿色建筑不仅有利于环境保护,还能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根据《“十四五”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规划》,到2025年,城镇新建建筑全面建成绿色建筑。《加快推动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工作方案》指出,到2025年,建筑领域节能降碳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城镇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建筑绿色低碳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名誉院长、总建筑师崔愷此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绿色建筑不仅要求建筑设计的绿色达标,更是涉及整个全生命周期管理,包括设计、建造、运营和维护。要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从政策、技术、市场和监管等多个层面进行综合施策,推动绿色建筑从理念到实践的转变。
马宗明也认为,绿色建筑行业在未来将迎来更多的商业机会,在绿色建筑设计与建设方面,未来需要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推广绿色建材和绿色建造技术,推动建筑行业的绿色转型,而建筑设计、施工、建材生产等企业可通过创新和合作,满足市场对绿色建筑的需求。
经济社会发展要实现全面绿色转型,能源转型是关键。会议指出,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
根据《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规划布局方案》,到2030年,规划建设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光基地总装机容量达到4.55亿千瓦。“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速度加快,为新能源行业发展带来新的投资潜力。
兴业证券ESG分析师薛宬认为,加快“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等举措不仅进一步推动了传统高耗能领域的绿色化,还为新能源等领域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市场空间,形成了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点。
马宗明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在新能源行业中,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发展潜力,持续推动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发展,相关设备制造、安装、运维等企业将获得更多业务机会。
除了要营造绿色低碳产业健康发展生态,减少碳排放的政策在本次会议上也得到了进一步明确。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建立一批零碳园区,推动全国碳市场建设,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
《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加大中央对地方推进碳达峰的支持力度,选择100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园区开展碳达峰试点建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试点城市和园区给予支持,加快实现绿色低碳转型,为全国提供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记者了解到,近年来,云南省、安徽省、江苏省等多地正在积极推进零碳园区的建设。
如何持续推动零碳园区发展?远景科技集团零碳战略总经理张元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一方面,需要国家相关政策的上下协调一致,贯彻执行,另一方面,需要多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如零碳园区这样的示范建设。
在全国碳市场方面,从自愿碳市场重启到强制碳市场扩围,今年全国碳市场建设有了很多新的突破。今年9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征求意见稿)》。水泥、钢铁、电解铝三个行业何时能够正式纳入碳市场?这会对碳价有何影响?未来还可以从哪些方面推动我国碳市场的建设?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首席专家曾刚认为,今年我国碳市场在自愿碳市场重启和强制碳市场扩围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随着全国碳市场即将扩围,预计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的纳入将对碳价产生短期推动作用,长期也会有助于碳市场的稳定发展。
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碳中和信息管理技术研究所执行所长罗小虎认为,碳市场的基本逻辑就是找到减排更便宜的行业主体,用交易的方式降低减排成本。所以,希望市场范围的扩大能够进一步刺激市场活跃度,带来更大的价格波动性,从而更好地找到价格锚点。
北京中创碳投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钱国强表示,未来碳市场的规则设定方面,需要保证其前置条件和稳定性、可预测性。同时,关于交易主体和交易品种等方面,仍需大胆探索。应遵循市场规则,依据市场预期,积极推动市场向前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以发挥碳市场的价值,实现其应有的市场作用。
建立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今年,生态环境部等15个部门印发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有了顶层设计之后,下一步应该如何真正落实碳足迹管理体系工作?曾刚表示,碳足迹管理体系和碳标识认证制度的落实,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抓手。下一步,需要通过完善标准、强化数据监测、规范认证流程、提升技术支撑和加强监管等多方面的努力,确保体系的科学性、认证的真实性和制度的权威性。
在碳标识认证制度方面,如何才能保障第三方认证机构认证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曾刚认为,碳标识认证制度的核心在于确保认证结果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这需要从认证机构的管理、认证流程的规范化、技术工具的应用和社会监督机制的建立等方面着手,具体包括规范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资质与管理,统一认证标准,强化技术工具的应用,加强认证结果的监督与核查,推动公众参与社会监督,以及加强国际合作等各个方面。
钱国强表示,尽管第三方机构认证重要,但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企业在完成碳足迹之后会获得哪些具体利益。“目前,在机制设置方面尚未有充分的阐释。我认为,在进行碳足迹认证的同时,国家也应该出台相应的激励及约束机制。”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