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面对13.42万名患者,放射配体疗法能否带来“新曙光”?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2024-09-14 18:27:07

(原标题:面对13.42万名患者,放射配体疗法能否带来“新曙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实习生孙航星 北京报道

“在前列腺癌诊疗领域,对于放射配体疗法的进一步发展,寻求MDT即多学科协作是关键,需要让泌尿外科和核医学科共同参与治疗。”近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徐涛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据了解,前列腺癌是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在JNCC上最新发布的恶性肿瘤疾病负担情况,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发病人数为13.42万人,发病人数位列恶性肿瘤第9位;发病率为18.61/10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6位;死亡4.75万人,位列第11位,标准化死亡率3.26/10万,死亡率位居男性恶性肿瘤的第7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多中心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前列腺癌初诊病例以临床中晚期居多。目前,前列腺癌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内分泌治疗、放疗、化疗、PARP抑制剂等。激素治疗是前列腺癌常用的治疗方式,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会出现激素抵抗性,即激素治疗不再有效。

在此背景下,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手段应运而生——放射配体疗法(RLT)。近年来,以镥-177为代表的创新放射配体疗法(RLT)成为前列腺癌诊疗领域关注的重点。这种疗法已经在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和前列腺癌治疗中确证了其疗效和安全性,尤其是在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中,明显提升患者生存率。

同一“战壕”,多学科协同

在全球超一半国家中,前列腺癌被定为男性中最常被确诊的癌症。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柳叶刀》前列腺癌重大报告”指出,预计全球前列腺癌病例数将从2020年的每年140万例增加到2040年的每年290万例,患病人数将翻倍,其中,中低收入国家的增幅最大;预计全球每年死于前列腺癌的人数将从2020年的37.5万增加到2040年的近70万,增幅约为85%。

研究表明,前列腺癌的发病与年龄密切相关,其发病率随年龄而增长,年龄越大发病率越高,高发年龄为65-80岁。除此之外,《177Lu-PSMA放射性配体疗法治疗前列腺癌的临床实践专家共识》研究显示,我国初诊患者中仅有1/3的患者表现为临床局灶性前列腺癌,多数患者已经处于中晚期,这也是中国前列腺癌患者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5年生存率仅为69.2%。根据我国前列腺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的数据,2022年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确诊时转移性疾病占比达54%。

尽管前列腺癌的治疗手段比较多,但对于晚期前列腺癌患者,尤其是转移性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患者,治疗仍然面临着重重挑战,如何利用新型治疗手段控制肿瘤生长,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成为前列腺癌治疗面临的挑战。

近年来,创新放射配体疗法(RLT)的发展或许为前列腺癌患者的治疗带来希望。据介绍,该疗法主要利用一种偶联药物,将放射性核素的螯合物偶联在能够与肿瘤特异性结合的分子上,犹如具备精准打击肿瘤细胞能力的“肿瘤定位导弹”,实现了对癌细胞的精准打击和高效清除。

前列腺癌通常经1-2年的内分泌治疗不可避免地转归为mCRPC。而不同于传统放射性药物例如碘-131(碘化钠)、镭-223(氯化镭)等,放射配体疗法利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的高度靶向性,安全、精准、高效地打击患者全身各处的肿瘤细胞,被誉为肿瘤治疗的“黑科技”。

除此之外,与抗体偶联药物(ADC)相比,两者同属偶联药物,但由于RLT采用放射性核素为载荷、多肽为载体且无需水解的链接方式,在临床应用中同样显示出了更低的免疫原性、更好的穿透性和优化的体内代谢等特性,具备更强疗效和更高安全性。

在临床方面,泌尿外科在治疗前列腺癌方面“打头阵”,而落实创新放射配体疗法又涉及核医学科技术。前列腺癌病程长,疾病情况复杂,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经手术或根治性放疗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甚至治愈。但出现局部进展或转移时,一般就需要联合治疗。对前列腺癌患者而言,如何收获不同科室之间的治疗效益最大化,一直是需要面对的挑战。对此,徐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多学科协作(MDT)是关键,泌尿外科医生需要深入学习和了解如何使用相关技术,在需要之时联合核医学专家共同讨论方案。

“泌尿外科是发起方。许多因素会影响疾病的治疗,我们需要MDT,但值得思考的一点是,我们能否从最开始把核医学作为重要组成部分,使其参与其中、一同讨论、提供建议。”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核医学科主任霍力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有困难找核医学,我们是合作伙伴,在疾病面前我们站在同一个‘战壕’中,协调不是问题。”

赛道不断升温

在放射配体疗法临床诊疗不断进步的同时,其所在的核药赛道正在快速发展。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数据,2017年中国诊断和治疗核药市场规模为22亿元, 2021年市场规模已经增至30亿元,年复合增速达9%,预计2021年至2025年期间,中国核药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速将达到32.4%,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到93亿元。

从已获批产品来看,目前我国核药发展空间,根据医药魔方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2月,中国NMPA共批准72款核药产品 ,其中50%以上为90年代 获批的锝标SPECT显像制剂。

目前各大跨国药企也均在加码布局这一赛道,例如2024年5月,核药巨头诺华宣布将以10亿美元的预付款和高达7.5亿美元的潜在里程碑付款收购放射性配体疗法(RLT)开发公司Mariana Oncology;2024年7月,诺华中国获悉的核药生产项目正式启动工程建设,是其在中国的首个放射配体疗法生产基地,投资总额预计6亿元。

以及2024年9月,赛诺菲、RadioMedix 和 Orano Med 宣布就罕见癌症的下一代放射性配体疗法 (RLT)达成许可协议,RadioMedix 和 Orano Med 将获得 1 亿欧元的预付款和高达 2.2 亿欧元的销售里程碑费用(总计3.2亿欧元,约合人民币25.1亿元)。

根据兴业证券研报梳理,随着诺华等海外大药企入局,多个创新治疗性核药进入临床、上市,中国核药市场融资次数和金额都在2021年以后迎来攀升。国内布局核药的上市企业包括中国同辐、东诚药业、远大医药、恒瑞医药、科伦博泰等,大型企业与初创企业都开始展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

放射配体疗法的出现,似乎正在不断促进核药赛道升温,也为前列腺癌治疗带来新的可能。然而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在临床层面,一种创新疗法的出现要在正确的轨道上愈走愈远,离不开配套的标准化、规范化方案及流程,尤其是放射配体疗法涉及的药物都具有一定放射性,临床规范用药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对此,霍力表示,放射配体疗法药物的使用其实并不复杂,关键在于前期严格筛查合适的患者。一旦确认患者适合接受治疗后,根据其具体情况给予一个剂量范围,通常在150-200毫居里之间,具体剂量会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进行调整。治疗会使用静脉通道点滴的方式,当滴注完成后,需要继续观察患者4-6小时直至其体内的放射性水平降至国家环保部门规定的范围内。

同时,放射配体疗法对核医学科的硬件设施要求较高。当病人输注时,医务人员在旁边进行实时监控,防护措施必不可少。因此,注射设备和相关器材需要进行定制以增强防护。但目前国内RLT技术的推广并不普及,问题认识并不充分,需要更多的企业参与到设备研发工作中,保障工作人员的安全。

实际上,不仅如此,放射配体疗法的生产和配备过程同样复杂,要求较高。

根据相关研究,放射配体疗法主要包括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放射性核素(即放射性同位素)和靶向配体。治疗用放射性同位素需要在特殊的核反应堆或发生器中生产,并被运往生产设施,通过放射性标记的化学过程将放射性同位素与肿瘤靶向配体结合在一起。成品通过质量检测后,将被包装到特殊的铅屏蔽容器中,作为“即用即给” 的放射配体疗法运往医院或诊所。

而这一生产过程必须遵循严格的放射性安全标准和严格的无菌GMP生产规范,在专门的设施中生产。同时由于放射性同位素的半衰期较短,为确保药物疗效,放射配体疗法的生产与供应均面临严峻的挑战。

读数一帜

2024-09-21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9-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4-09-20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