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8-15 20:39:30
(原标题:券商参公大集合改造冲刺:迁移、清盘与规模重塑)
近期,券商参公大集合产品(指参考公募基金规则运作,但管理人为券商或其资管子公司的券商资管产品)改造明显提速。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券商参公大集合产品存续数量为120只,资产规模合计3108.64亿元,涉及33家券商,而目前仅有14家券商或资管子公司持有公募牌照。这意味着随着参公大集合产品转型进入“读秒阶段”,对于未获公募牌照的券商资管而言,大集合产品只能选择变更管理人、转为私募或清盘。
据悉,券商资管正面临参公大集合产品的整改大限。按照过渡期安排,今年年底将是参公大集合产品完成转型的最后期限。从实操来看,将旗下大集合产品迁移至公募基金公司,并将产品注册为公募基金,已成为主流选项。
提速
8月12日,中信证券资管旗下的中信证券红利价值、中信证券卓越成长、中信证券臻选回报3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正式变更管理人为华夏基金,产品类型由“混合型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变更为“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值得一提的是,7月25日、7月22日、7月11日,中信证券资管旗下已有12只大集合产品划转至华夏基金旗下。华夏基金为中信证券控股子公司,中信证券持股62.2%。
记者注意到,券商参公大集合产品划转至公募机构旗下成为券商资管参公大集合产品改造的主流选项,随着这一趋势不断深化,正在显著推动参公大集合产品的改造进程全面提速。
8月11日,东海证券旗下东海证券海睿健行变更为东海产业优选,更换管理人为东海基金,新公募基金合同生效,原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合同同时废止。东海证券为东海基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为49.94%。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国元证券、东吴证券、信达证券、中金公司、上海证券等券商旗下均有大集合产品申请变更管理人,将管理权让渡给公募基金子公司。
相比之下,取得公募牌照的券商资管进行参公大集合产品改造则便利不少。例如,8月11日,兴证资管将旗下2只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变更注册为公募基金产品,包括变更产品名称、产品存续期限,取消业绩报酬设置等。
除了上述处理方案,近日,多家券商资管则采取了延长存续期的操作,并且这些产品多数正在申请转为公募。
8月13日,华安资管公告称,将华安证券合赢六个月的存续期限由8月15日延长至11月30日;8月4日,信达证券将信达月月盈、信达睿益鑫享原存续截止日由8月13日和8月8日均延长至9月30日;申万宏源资管旗下2只货币型大集合产品也于8月5日宣布变更存续期限至11月30日;7月下旬,中金公司在旗下2只大集合产品到期前一日发布公告,将产品的存续期均延长至11月30日。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相关公告,华安资管已向证监会申请将华安证券合赢六个月转为公募基金,管理人变更至华富基金,并已获得准予批复;信达证券在延长存续期限公告中“本集合计划后续安排”一处表示,公司已与控股子公司——信达澳亚基金协商一致,共同推动集合计划管理人变更为信达澳亚基金并注册为公募基金事项。中金公司也表示,后续转型计划是拟将管理人变更为中金基金并注册为公募基金,但需获证监会批复及持有人大会通过,存在不确定性。此外,近期还有万联资管、光大资管、上海证券旗下大集合产品正在申请转至平安基金、光大保德信基金和新疆前海联合基金旗下。
从近期的市场动态来看,监管部门对大集合产品延期的审批明显趋严,产品展期均在5个月以内。多位券商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这一政策动向释放出明确信号,即参公大集合产品改造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各机构必须加速敲定最终处置方案。”
倒计时之下,也有产品选择清盘。
8月11日,东证融汇资管旗下1只中短债集合资管计划到期后进入清算程序;7月26日,海通证券资管旗下1只混合型集合资管计划于当日到期即宣布启动清算程序。7月份以来,方正证券、西部证券、华创证券旗下均有集合资管计划宣布清盘。
综合来看,参公大集合产品改造的主要路径有三种:一是券商或资管子公司拥有公募牌照,将大集合产品转为公募基金产品;二是无公募牌照的机构将产品管理人移交给其参股、控股公募;三是对不符合条件的产品进行清盘或转为私募。
排排网财富公募产品经理朱润康告诉经济观察报,不同改造路径的选择主要取决于各家机构的牌照情况和产品特性。具备公募子公司的券商倾向于直接变更管理人,而其他机构则可能选择延长存续期或清算,背后涉及产品规模、客户结构以及成本等多重因素的综合考量。
变局
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券商资管存续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不同份额合并计算)共计120只,合计规模约为3108.64亿元,涉及33家券商。其中,广发资管、银河金汇、光大资管、平安证券存续的大集合公募化改造产品规模均超过300亿元,申万宏源资管、中信建投证券存续规模超过250亿元。
截至目前,取得公募资格的券商及券商资管仅有14家,其中包括国都证券、北京高华证券、中银国际证券等3家券商,以及11家券商资管子公司,即东方红资管、山证资管、浙商资管、渤海汇金、财通资管、长江资管、华泰资管、中泰资管、国泰海通资管、招商资管和兴证资管。自2023年招商证券资管和兴证资管两家先后获得公募牌照后,迄今未有新公募牌照批复。
对于券商资管来说,能申请到公募牌照通常是最优选择。此前,不少券商资管通过不断延长存续期的方式,为申请公募牌照争取时间。但改造期限将至,申请进展缓慢。近日,证监会最新公示信息显示,广发资管直接退出了公募牌照申请排队名单。
由于缺少公募牌照,参公改造的大集合产品将选择移交、清盘或转为私募。而通过股权关联实现产品迁移的模式成为改造的主流选项。在这一情形下,部分券商系公募或依托股东资源优势实现规模攀升。
经济观察报获悉,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华夏基金完成承接中信证券资管旗下大集合产品共计15只,整体规模超过140亿元,不过,这一增量对于万亿体量的华夏基金并不显眼。
业内人士认为,在这场迁移过程中,中小公募基金公司受益或最为明显。
例如,东证融汇旗下的东证融汇禧悦90天滚动、东证融汇鑫享30天滚动2只大集合产品截至今年二季度末规模分别为81亿元、49亿元,若后续顺利纳入东方基金旗下,对后者公募管理规模提升比例将超过10%。
再如,光大证券资管多只大集合产品在延长存续期公告中表示,拟将管理人变更为光大保德信基金,据记者初步统计,截至今年二季度末,光大资管旗下大集合产品规模合计超过300亿元,若后续管理人变更顺利,对于公募管理规模仅791.36亿元、行业排名第68位(数据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的光大保德信基金来说,将实现规模和行业座次的显著跃升。
朱润康认为,券商大集合产品的公募化改造将进一步提升行业竞争强度,尤其是具备券商背景的公募机构市场份额有望扩大。但改造后的产品在投资运作、信息披露等方面都需要完全对标公募基金,这对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经济观察报
2025-08-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