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7 17:24:43
证券之星 刘凤茹
继年初创始人及高管减持后,创业慧康(300451.SZ)第二大股东兼合作伙伴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飞利浦”)也宣布抛售3%股份,将创业慧康股东撤离引向一个关注高点。尤其是2024年业绩俯冲式暴跌至亏损的现状,引发市场对创业慧康发展前景的深度疑虑。
证券之星注意到,作为曾年赚超4亿的医疗信息化龙头,创业慧康如今深陷上市首亏与现金流承压困局:2024年归母净利润以三位数的速度下滑,账上“白条”高达15.5亿元,超过同期营收规模且吞噬27.31%的经营现金流。雪上加霜的是,创业慧康业绩恶化仍在持续:2025年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幅度接近227%。
股东上演轮番减持
创业慧康8月5日发布公告称,于近日收到股东飞利浦出具的《股份减持计划的告知函》:飞利浦计划自公告之日起十五个交易日后的3个月内(在此期间如遇法律、法规规定的窗口期则不减持)以集中竞价方式和大宗交易方式合计减持公司股份不超过4633.2793万股(含),占剔除公司回购专用账户股份后总股本比例3%,其中,通过集中竞价减持股份不超过1544.4264万股(含);通过大宗交易减持不超过3088.8529股(含)。
飞利浦为创业慧康第二大股东,前者持有后者1.55亿股股份,占其总股本比例为10.01%,占剔除公司回购专用账户股份后总股本比例为10.04%。按照创业慧康8月5日5.96元/股的收盘价估算,飞利浦此次套现约2.76亿元。
证券之星注意到,飞利浦不只是股东,还是合作方。创业慧康2024年年报显示,公司与飞利浦在“医技辅”方面展开了深度合作,将公司自研产品与飞利浦合作产品相融合,如公司自研的RIS产品与飞利浦Vue PACS、公司自研的CIS和护理产品与飞利浦SMART ICU、公司自研的区域医共体产品与飞利浦TMV心电系统,面向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客户群体提供更全面、更完整的“医技辅”优质解决方案。对于减持的原因,官方说法为“基于自身战略安排和需求”。
自2025年以来,创业慧康的股东们减持意愿十分明显。上个月,创业慧康股东葛航以“偿还债务及利息,降低质押融资风险”为由,计划以集中竞价方式减持不超过929.47万股(含),占剔除回购专用账户股份数后公司总股本的0.6018%。
葛航作为创业慧康第一大股东和创始人,其于2025年1月13日至2月7日以4.15元/股的价格已减持了创业慧康1544.42万股股份。另外,创业慧康董事张吕峥于2025年3月12日减持公司股份600万股,套现4392万元。
创业慧康多次强调“公司无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减持计划不会对公司治理结构及持续性经营产生影响”,但股东接连减持不免让投资者产生不看好公司发展的怀疑。
应收账款超实际收入
创业慧康总部位于杭州,于2015年登陆深交所,专注于医疗卫生健康信息化的建设、研发及服务创新,具体产品服务涵盖医疗、卫生、互联网应用、医保等各种服务场景。
频遭股东减持的创业慧康,去年现上市首亏。财报显示,2024年创业慧康实现营业收入约14.23亿元,同比下降11.96%;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由盈转亏,降幅达572.96%;扣非后净利润为-1.92亿元,同比下滑664.96%。
拆解来看,创业慧康去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还盈利5275万元,第四季度亏损2.26亿元直接将全年业绩拖至负值。对于业绩下滑原因,创业慧康解释称,2024年度,下游客户项目招标与实施进度出现系统性延迟,叠加新产品HI-HIS系统全面市场拓展正处于磨合阶段,公司营业收入规模较同期有所收缩。基于商誉减值计提增加、人力成本与固定资产摊销等刚性支出持续高位运行,以及客户财政预算管控引发的账期延长等多重因素叠加,报告期净利润指标承压显著。
拉长时间线,创业慧康2021年创下营收18.99亿元、归母净利润4.13亿元的上市最高点后,2022年、2023年归母净利润分别缩水至4263万元、3669万元,2024年更是直接“大变脸”。
证券之星注意到,创业慧康账上还“躺着”大量的应收账款。截至2024年末,创业慧康应收账款达15.5亿元,高于同期营收规模,占到总资产比例的27.35%,占比较2023年有所增长。
应收账款会占用企业资金,降低现金流运转效率,进而加剧现金流紧张局面。创业慧康2024年的经营性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下降27.31%至1.15亿元。
不止如此,也增加了坏账风险。创业慧康表示,“公司应收账款规模在行业内横向比较尚处于合理水平,主要客户包括医院及卫生管理部门。由于许多项目需纳入财政预算,支付流程和周期相对较长,导致销售回款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应收账款余额相对较高。然而,实际坏账率极低,总体坏账风险可控”。
创业慧康业绩低迷延续到2025年一季度:当季实现营收2.9亿元,同比减少22.67%;归母净利润-1564.74万元,同比下滑226.6%。
“公司一季度营收较去年同期出现下降,而人力、差旅、研发费用等开支则呈现全年平均分布。同时公司部分客户项目招标及实施周期延长、新产品HI-HIS的全面市场推广尚处于磨合阶段等因素影响,导致公司利润短期承压。人工智能+医疗信息化为行业带来新的发展前景,但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转化为产能,尽管短期经营承压,管理层研判认为当前困境属阶段性调整”,创业慧康如是说。(本文首发证券之星,作者|刘凤茹)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8-07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8-07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8-07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8-07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8-07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8-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