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18 16:30:04
61%的净利润增速、97%的产能利用率、160%的现金流增幅——在LED行业深陷价格战的2024年,聚灿光电却交出了一份逆势狂飙的年报。当同行还在为低价值的蓝绿光芯片厮杀时,这家苏州企业已悄然完成全色系布局,Mini背光芯片批量打入京东方供应链,车规级产品通过特斯拉二级供应商认证。
但亮眼数据背后,暗藏两大隐忧:一是2024年下半年的两个季度净利润出现同比下跌的情况,特别是Q4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8.27%,扣非净利润暴跌72.71%;二是公司转型“红黄光”的豪赌,究竟是打开千亿车载显示市场的钥匙,还是行业新一轮产能竞争?
高端化转型下的暗流涌动
聚灿光电去年下半年的净利润同比出现下滑,这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源自国内需求的疲软以及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这一趋势并非孤立存在,多家LED显示屏厂商如艾比森、利亚德、洲明科技等,在其2024年的半年报中也纷纷披露了境内销售额的显著下降,降幅分别达到13%、15%、16.5%,这进一步印证了行业整体面临的挑战。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聚灿光电当前的估值无疑需要更加侧重于成长性的视角来进行深入剖析。
而公司2024年的财报数据则为市场提供了一剂强心针,其近45倍的PE(市盈率)在短期内得到了有力支撑: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同比暴增325%,达到1.86亿元;Mini LED收入更是同比激增390%,车用照明收入占比也攀升至18%。这些显著的结构性优化,不仅彰显了公司在LED芯片行业的强劲竞争力,也使得其估值溢价幅度创了新高,这反映了市场对聚灿光电未来发展潜力的认可与期待。
聚灿光电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亮眼的成绩,得益于其“调结构、提性能”的战略部署。公司通过这一策略,成功将高端产品毛利率推升至24.99%,并带动全年营收突破27.6亿元。
在Mini LED芯片领域,公司凭借大广角工艺的突破,已批量导入京东方、TCL等头部面板厂的供应链;同时,车规级倒装芯片也成功切入小米、吉利等新能源车企,进一步提升了车用照明收入的占比。
更值得一提的是,红黄光芯片项目的投产为公司打开了新的增长空间。该项目具备240万片/年的产能,可广泛应用于大屏显示、车载RGB全彩等多种场景,预计2025年将为公司新增利润超过1亿元。
然而,聚灿光电在享受这些积极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蓝宝石衬底价格的上涨对公司的毛利率构成了压力,若上游材料价格持续保持高位,可能会侵蚀公司的净利润弹性。此外,技术迭代风险也不容忽视。
尽管公司已成功开发出10微米级的Micro LED样品,但商用进度却滞后于竞争对手,现有的技术代差可能会削弱公司在新兴市场的竞争力。同时,若市场需求增速放缓,价格战的风险也将进一步加剧公司的估值波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聚灿光电也在积极开拓新兴场景。其中,植物照明业务成为了公司关注的焦点。2025年第一季度0.8亿元的植物照明订单能否如期兑现,将成为检验公司新兴场景开拓能力的重要指标。
该业务在2024年已为公司贡献了1.2亿元的收入,若订单能够顺利交付,有望推动全年植物照明收入占比突破5%,为公司的未来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撕开LED产业“全色系”新纪元?
未来更核心的观测点在于,聚灿光电如何通过红黄光芯片产能的落地,重构LED产业的权力版图。
尽管当前红黄光毛利率较高,但砷化镓衬底进口依赖度仍较高,地缘政治扰动可能威胁产能的稳定性。同时,行业竞争也在加剧,华灿光电等竞争对手也在积极布局红黄光芯片市场。LED行业素有“扩产-过剩-价格战”的周期性魔咒,而红黄光赛道正显现类似苗头:
供给端狂热:三安光电、华灿光电等企业加码红黄光产能,2025年行业新增产能预计达252万片/年,较2024年全球需求(380万片)的35%增速形成供应压力,需警惕结构性过剩风险;
需求端分化:车载显示市场虽前景广阔,但认证周期长达18-24个月,且车企对供应链稳定性要求极高。聚灿光电目前披露的车载客户仍以“后装市场”为主,前装市场渗透率不足5%;
资本开支压力:公司2024年自由现金流首次转负(-0.15亿元),而红黄光项目总投资达10.5亿元,后续扩产需持续投入。
更值得警惕的是技术替代风险。Micro LED领域,有企业已在无衬底巨量转移技术上取得突破,而聚灿光电仍依赖传统COB封装路径,若技术路线突变,前期投入可能沦为沉没成本。
面对行业困局,聚灿光电选择了“高端化+垂直整合”的差异化路径:
产品矩阵重构:聚焦车载RGB直显、全彩透明屏、植物照明等利基市场;
产业链协同:依托宿迁基地构建“外延-芯片-模组”一体化能力,将生产成本压缩至行业均值以下;
技术复用战略:将LED芯片的GaN工艺积累延伸至第三代半导体,布局GaN功率器件,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这种“收缩战线、聚焦爆破点”的策略,使其在2024年LED行业平均利润率下滑至8%的背景下,仍实现净利润61.44%的逆势增长。
聚灿光电的转型,本质上是LED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技术卡位”的缩影。短期看,其红黄光项目有望在车载显示市场分得一杯羹——据JM Insights预测,2025年全球车载Mini LED屏渗透率将突破15%,对应市场规模超200亿元。
但长期而言,决定胜负的关键在于:
技术迭代速度:能否在Micro LED量子点技术上实现突破,避免被新一代显示技术降维打击;
生态构建能力:与京东方、TCL等面板巨头的合作深度,决定其能否进入主流车企供应链;
资本耐力:在行业下行周期中维持研发投入(2024年研发费用仅占营收4.67%),避免重蹈“扩产-亏损”覆辙。
2025年,聚灿光电的业绩表现或许能给出阶段性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在这场千亿级市场的争夺战中,没有企业能靠单一技术或产能优势稳坐钓鱼台。对于投资者而言,需要警惕的是:当全行业都在押注“红黄光”时,是否已悄然进入“扩产-过剩-价格战”的周期?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2-20
证星董秘互动
2025-02-20
格隆汇
2025-02-20
格隆汇
2025-02-20
格隆汇
2025-02-20
格隆汇
2025-02-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