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杰创智能(301248)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9-03 01:27:13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杰创智能(301248)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主要业务

    当前,杰创智能定位为人工智能产品和应用解决方案提供商,通过“自研+合作+生态”打造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人工智能技术产品,面向AI算力基础设施和AI行业应用建设需求,结合政企、安全等场景的优势市场资源,实现以技术产品带动解决方案的商业模式升级,推动公司向产品型、运营型业务发展;同时加强资本运作,通过战略合作、合资经营、投资并购等外延发展手段,提升传统优势业务的竞争力,加速培育新增长曲线,加快公司战略转型,为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025年上半年,面向人工智能重大产业机会,公司在新战略发展思路的明确指引下,稳步推进人工智能业务转型升级,取得初步成果。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1,569.91万元,同比增长3.25%,其中AI+云计算、AI+安全两大业务板块实现快速增长,带动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提高到56.41%;产品销售收入增长带来业务毛利率显著提升,整体毛利率提高到33.97%;同时公司根据战略升级要求持续调优人员和费用结构,降本增效,在扣除股份支付费用的情况下,总体费用同比下降;在毛利增长和费用优化的带动下,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872.80万元,其中扣除股份支付影响后的净利润2,695.95万元,实现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439.76万元,同比扭亏为盈。

    1、AI+云计算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情况

    随着生成式AI技术高速迭代,以DeepSeek为代表的开源大模型带来的“AI平权化”,互联网、金融、政务等多个行业正在掀起新一轮“AI+”产业浪潮,对智能算力需求持续攀升,截至2024年,我国智能算力规模达90EFLOPS,占全国算力总量超30%,较2019年增长近13倍,增速位居全球前列,科学计算、自动驾驶、行业AIAgent等高复杂度场景对智能算力需求快速增长。而云计算凭借弹性调度、集约化管理和成本优化优势,成为各行业落地AI的必然选择,针对不同场景的私有云、混合云、智算云建设需求持续旺盛。中国信通院发布的《云计算蓝皮书(2025年)》显示,2024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8,288亿元,同比增长34.4%,保持较高增速,预计到2030年将突破3万亿元。报告期内,AI+云计算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以常青云为经营品牌和业务载体,沿着既定的三年战略发展路径取得快速成长,已经完成“0-1”的孵化验证阶段,进入“1-10”的拓展阶段。报告期内,该业务取得业务收入3,108.31万元,大幅超过了2024年全年的收入水平。

    报告期内,AI+云计算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进一步明确两大方向:面向政企场景的私有云/混合云业务和面向互联网、自动驾驶等场景的智算云业务。私有云业务方面,公司充分利用以DeepSeek为代表的国产大模型应用热潮,大力推进AI超融合一体机销售,为黄埔区政数局(政务)、广东省实验中学(教育)、粤传媒(媒体)、广田集团(建筑)等行业用户以“开箱即用”的效率部署AI超融合一体机及云桌面、智算平台等产品,开发基于客户本地知识库的AIAgent应用,如开发智能问答、智能题库、教案生成等AI应用,推动用户不断提高业务的“AI含量”。智算云业务方面,公司积极把握互联网、自动驾驶、AI创业公司对AI算力需求爆发式增长的机会,投资7.89亿元建设智算云服务中心,为互联网、科研院校等用户提供按需灵活租用的算力租赁服务,投产后预计实现年销售收入1.84亿元,进一步加速“AI+云计算”业务的规模化扩张。

    报告期内,公司云计算品牌力亦不断提升,常青云超融合软件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性能效率测试,产品性能及安全可靠得到国家权威第三方认证;获评“2024年度十大信创虚拟化品牌”,常青云全栈信创上云解决方案入选“2025年度十大信创解决方案”。生态方面,常青云持续深度融入国产化生态,成为华为昇腾万里伙伴计划认证级应用软件伙伴,与麒麟软件、华瑞指数云等品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与主流国产软硬件厂商的兼容互认证进一步扩大,在全面适配包括鲲鹏、海光、飞腾、龙芯、兆芯、申威在内的主流国产CPU的基础上,与国产GPU厂商摩尔线程、景嘉微、沐曦等均完成兼容认证。

    2、AI+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情况

    随着机器人行业加速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安保领域成为机器人应用落地的核心场景。以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AI具身智能产品为代表的新型执法装备,为现代警务工作带来科技革新,多模态感知、智能驾驶等技术支持机器人有效覆盖传统安防盲区,并可进一步与无人机形成空地联勤网络,常态化执行巡查、救援与案件侦办任务,显著提升执法效能。研究机构预测,2025年国内安防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5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0%,其中巡检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将达220亿元,同比增长19%;巡逻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4.6%。AI+安全产品及解决方案业务系原智慧安全业务上的迭代升级,主要服务两大安全需求市场:面向公安、国防相关部门的通信安全管理产品,以及面向社会治安安保的新型执法装备、安保机器人产品。报告期内,该业务取得业务收入18,328.23万元,比去年同期原智慧安全业务收入增长156.32%;业务毛利率为50.99%,较去年同期大幅提升,主要系因业务收入中产品销售占比显著提升。

    通信安全管理产品方面,近年来公司在5G热点态势感知、无线空口信号分析、跳频信号探测分析、公安大数据分析等技术上的持续研发和积累,主动式信号分析设备、卫星通讯设备、网络安全等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公安、国防相关客户单位的比选测试中取得良好成绩,形成一批储备商机。报告期内,随着公安、国防、海外安全市场需求逐步回暖,公司通信安全管理产品在广东、海南、辽宁、山东等地销售商机落地,并且东南亚市场亦打开局面,带动该业务销售实现快速回升。

    新型执法装备和安保机器人产品方面,报告期内公司进一步明确了以电磁弹射动力系列产品(电磁网捕器、电磁破窗器等)为核心的新型执法装备,以及围绕安保机器人打造的“立体无人巡防作战体系”系列产品。其中,电磁网捕器(单发版)在报告期内已完成公安部采购体系认证,推动行业标准制定,并且已经在广东、云南、天津、山东等地公安实现落地,取得超过2,000万元警械装备采购订单,形成“标杆效应”;与此同时,公司初步构建起“直销+代理”销售网络,以直销形式向各地公安推广,并储备了华南、华北、西南若干重点省份的主要代理商,为触达学校、医院、保安公司等广大终端用户蓄积渠道。

    机器人产品方面,公司4月份成立了机器人公司作为安保机器人业务的经营主体,战略投资国曜科技,与云深处科技等机器人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该业务板块发展搭建专业的资本运作平台;报告期内,机器人研发团队重点推进机器人视觉算法、自动巡航系统、指挥调度平台、标准化警械载具的研发,完成小型/大型/轮足网捕机器狗和网捕无人机、侦查无人机的Demo研发,初步建立起“立体无人巡防作战”产品体系;市场方面,公司安保机器人产品已在广东、广西、天津等省市初步落地试用,相关产品在第十二届中国国际警用装备博览会、第三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等具有重大影响的展会展出,还为2025夏季达沃斯论坛、2025年世界田联接力赛等重大活动现场安保工作提供多装备协同作战能力,广受公安、消防、应急等行业用户及海内外供应链企业关注,为后续大规模销售推广奠定基础。

    3、行业数智化解决方案业务情况

    行业数智化解决方案业务系原智慧城市业务上的迭代升级,报告期内,受到行业需求不振、竞争“内卷”加剧等因素影响,公司主动控制业务规模,聚焦回款好、能促进产品销售的高质量商机,业务规模有所下滑。报告期内,该业务取得业务收入9,901.19万元,同比下滑57.56%。报告期内,公司在该业务上坚持巩固核心客户、加强应收回款、推进自研产品销售三大举措,发挥业务客户基础好、市场资源丰富的优势,为公司云计算产品、AI安全产品的销售提供渠道,并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回款力度,力促业务质量提升、释放风险,尽快实现企稳。

    4、公司下半年发展展望

    2025年下半年,公司将锚定人工智能主赛道,坚持“AI+”转型战略,持续布局推进AI+云计算、AI+安全两大高增长业务,稳固行业数智化业务,并大力推进组织结构调整和降本增效,保障全年业绩目标的实现。

    AI+云计算业务方面,持续投入云计算产品和智能算力硬件产品的研发,计划推出常青云自有品牌的多型号AI一体机系列产品,针对重点行业客户打造AI行业智能体应用,为垂直行业深度赋能,形成更加丰富的软硬一体产品序列;大力拓展智算云服务与算力集群建设,扩大智算云业务规模,深化与互联网生态伙伴的合作;加大云计算专业团队建设,通过引入专业团队、内部培养并重的形式不断提高人才蓄水池深度。

    AI+安全业务方面,公司将重点推进新型执法装备的产品研发,推出多连发电磁网捕器产品,迭代优化安保机器人系列产品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构图、导航、空地协同等方面的能力,形成单兵硬件+指挥平台+集成指挥的产品体系,并联同公安客户推动“无人化”和“人机协同”作战体系建设,抓住行业展会、重大活动等契机推广,并深化渠道体系建设,拓展地区性、行业性代理。

    内部管理方面,公司将根据业务结构的调整,持续推动组织结构优化和降本增效工作,裁汰业务冗员,确保全年费用率实现显著下降;加强新业务人才团队的引进,力争引进一批在智能算力、机器人、电磁弹射技术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和市场资源的团队;并加强新业务发展的资本运作力度,通过股权合作、投资并购等方式加速新业务发展,建立相匹配的多渠道融资体系,为公司整体AI转型升级保驾护航。

    二、核心竞争力分析

    报告期内,公司核心竞争力无重大变化。公司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技术优势

    公司长期维持较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4,582.67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到14.52%。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研发人员团队规模达183人,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占比19.67%;专业结构覆盖无线通信、机器学习、云计算等领域,具备多种软硬件产品持续开发迭代的能力。

    公司重视自主研发能力的提升和知识产权的保护,截至报告期末,累计持有授权专利104项,软件著作权362项;其中,报告期内新获授权专利16项,新增软件著作权10项。报告期内新增的上述知识产权,主要集中在人工智能、智能算力、物联感知等技术领域,涵盖无线信号采集、感知、定位、分析技术,AI应用平台,智算管理平台,电磁发射系统等方向,集中体现了公司现阶段研发与产品工作重点投入的方向。

    2、创新优势

    在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的进程中,公司服务于政务、公安、教育、交通、能源、先进制造等多个垂直行业,构建了涵盖业务咨询、方案设计、产品研发和运营维护的数字化服务矩阵。通过持续的业务渗透,已形成覆盖上百个细分场景的行业解决方案库,沉淀多模态数据资产及行业知识图谱,实现从需求痛点捕捉到业务价值闭环的全链路数字化赋能。

    随着“上云、用数、赋智”进程的不断深入,千行百业对人工智能新技术赋能的需求还将持续涌现。公司基于对上述垂直行业领域的深度服务经验,将积累的行业业务流程、场景痛点和数据资产转化为AI技术落地的核心优势,真正实现“行业经验沉淀-技术产品封装-场景快速复制”的闭环,成为企业智能化转型的实战伙伴,做最懂“AI+”行业应用产品落地的厂商。

    3、市场优势

    公司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及产品,在政务、公安、教育、交通、能源、先进制造等多个行业布局深耕,取得市场优势。公司行业应用与产品服务于广东省监狱管理局、广州市公安局、黄埔区政务服务和数据管理局等政府部门,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电子化集团、中国烟草、中广核、南方电网、广州港集团、粤芯半导体等企事业单位,实现了众多标杆用户案例落地。在区域布局方面,公司以广州、北京双总部为核心,依托全国30余处分支机构,拓展及巩固全国布局。近年来,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向东南亚、中东和“一带一路”国家成功输出通信安全管理产品及人工智能行业解决方案,参与国际竞争。

    公司始终秉持"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通过构建全生命周期的客户服务体系,在项目交付环节建立双向反馈机制,在实施维护阶段实行驻场跟踪服务,深度嵌入客户业务场景。技术团队运用敏捷开发模式,实时捕捉客户业务流程优化需求及新兴应用场景,通过需求漏斗系统筛选高价值创新点,依托柔性研发体系实现产品的快速迭代升级,构筑起“技术成果转化-业务场景延伸-新增订单获取”的良性生态,持续扩大在各垂直领域的市场份额。

    4、综合管理优势

    公司建设了完备的业务资质体系,提升从业人员能力和素质,优化交付质量,形成了全面的综合管理优势。

    在高度规范化的行业竞争格局中,企业资质认证体系已成为衡量服务商综合实力的战略标尺。公司构建起业内高标准的资质矩阵,不仅持有CMMI5级(国际软件能力成熟度认证评估的最高认证)及ISO各类管理体系认证,更形成包含电子与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一级、信息系统建设和服务能力CS4级等多项垂直领域核心资质。立体化的资质认证体系,从准入门槛、服务能力和质量管控三个维度构筑竞争优势,驱动向业务价值转化。另一方面,公司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涵盖注册建造师、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系统架构师、需求分析师、软件开发工程师、软件测试工程师、数据库工程师、硬件集成工程师等,技能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持续提升,与企业资质体系结合,为公司业务转型升级提供坚实支撑。公司构建了以“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为核心的精益交付体系,通过流程标准化、作业精细化等手段,提升交付及时性、问题处理效率和客户满意度。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0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