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荣亿精密(873223)2025年半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8-23 16:24:41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荣亿精密(873223)发布2025年半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发展回顾:

一、业务概要

    商业模式报告期内变化情况:

    公司主营业务为精密紧固件、连接件、结构件等精密零部件的研发、制造和销售,致力于为3C、汽车、储能、其他通讯及电力设备等行业客户提供高精密、高可靠性、定制化的精密零部件产品及解决方案。

    在3C领域,公司作为长期合格供应商,与仁宝、联宝、和硕、富士康、广达、纬创、英业达等知名电子制造服务商,以及神达电脑、春秋电子、英力股份、宇海精密、巨腾集团等知名笔记本电脑结构件制造商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为其提供精密紧固件等产品。公司产品间接服务于联想、惠普、戴尔、三星、华硕、华为、苹果等全球主流品牌,应用于台式机、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终端产品。

    在汽车领域,公司为艾姆勒、安费诺、森萨塔、均胜、怡得乐、中车奇宏、佛吉亚-海拉、费尼亚德尔福、舜驱、信质、沃德尔等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并供应给蔚来等多家国内外知名汽车主机厂。公司围绕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重点生产高压电力传输组件,包括贯穿电池、电机、电控的软硬铜排(如CCS铝排、导电软铜排、三相电引出铜排、BDU/PDU连接排)、电机导线架及接线模组等核心部件。同时生产逆变器箱盖、屏蔽罩、高压充电接线座等电控系统精密结构件。在通用汽车零部件领域,具有热管理系统(车灯散热器、电驱模组散热组件、热流道板组件)、雷达摄像头盖、信号传输(LTE射频天线)及燃油系统(燃油喷嘴精密零部件、压力传感器金属件)等多元化产品开发能力,形成从新能源高压系统到传统精密金属件的技术融合型产品矩阵,凸显公司在精密制造领域的综合竞争力。

    在储能领域,公司为远景能源等客户提供储能柜铜排、电机连接铜排等产品,助力储能设备及新能源基础设施升级。

    随着公司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年产3亿件精密零部件智能工厂”全面投产,公司对高精度CNC/NC数控、冲压、注塑、新能源生产线进行持续而深入的优化与升级。公司的自动化部门,自主研发设计非标自动化设备,广泛实施机械替代人工,自动化覆盖冲压、CNC、铆接、焊接等各个生产检测环节,提高生产效率。公司模具部,拥有进口高端设备和经验丰富的专业技术人员,加工精度达到±0.005mm以内,实现模具设计加工的一体化,提升定制化模具的生产速度和质量。公司通过上述战略性布局调整和技术创新,提升定制化响应速度与规模化交付能力,为客户提供更加专业和可靠的精密零部件解决方案。

    报告期内,公司拥有129项有效专利,其中:发明专利26项,本期新增2项,技术创新能力持续增强;实用新型专利100项(因技术迭代主动放弃10项),本期新增5项,外观设计专利3项。

    公司严格遵循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已取得ISO9001、ISO14001、IATF16949、ISO13485、IECQ080000、ISO45001等国际认证,并于2025年7月新增ISO20400可持续采购管理体系认证,全面强化企业综合竞争力。

    报告期内,公司的商业模式未发生变化。

    二、经营情况回顾

    (一)经营计划

    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3亿元,较上年同期大幅增长49.37%。其中,3C类产品销售收入达9669.68万元,同比增长30.81%,占营业收入的50.19%;汽车类产品表现尤为突出,销售收入7288.60万元,同比激增98.75%,占营业收入的37.83%,占比相较上年同期提升9.4个百分点。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22.38万元,同比减亏58.1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505.79万元,同比减亏63.95%,亏损幅度大幅收窄。

    2025年上半年,公司持续推进“技术专业化+客户高端化”双轮驱动战略,四大核心业务板块战略客户合计实现总收入超2000万元,较2024年全年增幅翻倍。通过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各业务线协同效应显著增强,已在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及液冷散热领域确立竞争优势。下一步,公司将加速产能释放,进一步深化与头部客户的合作关系。

    具体业务进展如下:

    注塑成型类产品:滤波器组件业务,已与中车、森根科技、西艾爱等标杆客户达成深度合作,产能稳步提升;流道板组件业务新建生产线已启动,为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冲压类产品:与佛吉亚(海拉)、均胜等国际优质客户保持稳定合作,订单交付持续顺畅。

    车削机加工类产品:配套AI伺服器的液冷精密UQD快接头金属外壳/精密结构件已进入量产阶段,并持续配合客户端技术升级优化,有望成为公司未来发展新赛道。

    新能源类产品:与远景能源等企业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相关产品已实现量产并贡献销售收入,为业务多元化发展注入动力。

    展望未来,公司将通过优化市场布局、深化大客户合作、提升运营效率等举措,持续推动业绩改善,力争实现盈利能力的实质性突破。

    (二)行业情况

    根据《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上市公司行业统计分类指引》(2023.05.01施行),公司所处行业为“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用零部件制造”中的“紧固件制固件制造、机械零部件加工及其他通用零部件制造”(行业代码:CG348)。按公司产品应用分类,所属行业分别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CH39)、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CG367)、通用设备制造业:通用零部件制造(CG348)及储能电池制造(C384)。

    公司处在产业链的中游位置,从上游的铜合金、钢铁、铝合金、塑料等原材料供应商采购材料,为下游客户提供高品质的零部件产品,并最终应用于3C、汽车、储能、其他通讯及电力等多个行业。

    1、3C行业

    根据Canalys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球PC出货量达13032.8万台,实现同比增长8.4%。其中,第一季度出货量为6274.9万台,同比增长9.4%;第二季度出货量为6760万台,同比增长7.4%。联想稳居全球第一,第一季度出货1520万台(+10.7%),第二季度1700万台(+15.2%);苹果增长强劲,第一季度+22.1%,第二季度+21.3%;华硕第一季度+8.8%,第二季度+18.4%。

    (1)PC行业周期波动

    短期政策刺激:美国关税政策实施前,厂商为规避成本压力加快出货节奏;同时,中国政府通过补贴政策推动消费端设备升级,形成市场短期增长动力。

    设备更新需求:Windows10将于2025年10月终止服务,中小企业为保障系统安全与办公效率,加速推进设备更换,成为商用PC市场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消费者需求疲软:受全球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影响,叠加关税传导导致的PC价格上涨,消费者购机意愿下降,部分需求或延后至2026年释放。

    供应链波动:美国关税政策促使PC供应链向越南转移,但“转口”商品可能面临高额关税,为企业成本控制带来不确定性。

    (2)行业发展关键因素

    美国关税政策:尽管目前PC暂未被加征关税,但政策的不确定性加速了供应链重构,厂商纷纷转向越南布局生产,以降低潜在风险。

    中国政策导向:《新型数据中心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要求2025年新建大型数据中心PUE(能源使用效率)≤1.25,且“东数西算”工程8个节点强制规定液冷比例,这一政策间接推动高性能PC(如工作站)的散热技术升级。

    技术标准迭代:Windows10停止服务,加速企业设备更新进程,推动Windows11及以上系统PC的市场普及。

    液冷技术渗透:随着AI算力需求激增(如英伟达GB300系统功率翻倍),冷板式、浸没式液冷技术从可选配置升级为必选方案,带动冷板、CDU(冷量分配单元)、快接头等核心部件需求增长。

    产品结构升级:厂商聚焦游戏、生产力场景,推出OLED屏幕高端机型,推动PC功能向多元化发展。

    (3)对公司经营情况的影响

    报告期内,公司3C类产品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0.81%,毛利提升。

    随着全球PC出货量的增加,客户对零部件的需求相应增长,公司凭借其在精密零部件制造方面的技术优势,获得了更多订单。3C类产品中的液冷UQD快转接头金属外壳/结构件已实现量产并持续配合客户端技术升级优化。随着AI液冷服务器市场加速普及,液冷快接头需求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该业务有望成为公司未来发展新赛道。

    2、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情况

    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产业在多重积极因素的推动下,呈现出产销两旺、结构优化、全球化提速的良好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持续领跑市场,政策支持体系不断完善,技术创新与消费升级共同为行业注入持久动力,产业正从高速增长阶段稳步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1)产销规模稳步扩张新能源成绝对增长引擎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及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仍然延续增长态势,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562.1万辆和1565.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1.4%;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同样表现亮眼,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96.8万辆和693.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1.4%和40.3%,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4.3%。

    上半年汽车市场的稳健增长,是多重积极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不断增强。

    从消费基础来看,居民收入水平的持续提升为汽车消费提供了坚实支撑,而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效应持续显现,进一步释放了市场潜力。数据显示,上半年汽车国内销量达1257万辆,同比增长11.7%,其中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669万辆,同比下降3.2%,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588万辆,同比增长35.5%,内需市场保持旺盛。

    在市场竞争格局方面,自主品牌凭借在智能网联领域的技术突破,形成了独特的差异化竞争力,市场份额进一步扩大。上半年自主品牌在国内市场的占比高达75.4%,比亚迪、蔚来等头部企业表现突出。相比之下,传统燃料汽车国内销量为669万辆,同比下降3.2%;新能源汽车国内销量达588万辆,同比增长35.5%,市场“新能源化”趋势愈发明显。

    行业治理方面,随着“反内卷”工作的持续推进,汽车行业恶性竞争得到有效遏制,利润水平逐步改善,为行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同时,行业产能利用率保持平稳,生产效率持续提升。

    (2)、出口表现亮眼全球化战略迈出关键步伐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总体出口308.3万辆,同比增长10.4%。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106万辆,同比大幅增长75.2%,成为拉动汽车出口增长的主力。

    2025年上半年的中国汽车出口,既是中国汽车产业过去十年“出海战略”的成果检验,也是面向未来全球化竞争的重要预演。在新能源技术领先与供应链韧性增强的双重支撑下,中国车企正从单纯的“产品输出”向“技术+生态输出”转型,在全球市场的影响力不断提升。

    然而,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仍面临贸易壁垒、区域市场波动等不可忽视的风险。业内专家表示,唯有持续提升产品竞争力、深化本土化布局,才能在全球汽车产业变局中把握主动权,实现更高质量的全球化发展。

    (3)、政策支持持续加码为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上半年,国家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汽车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多个维度为汽车市场注入活力。

    促进消费:5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等多部门发布开展2025年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的通知,6月商务部办公厅组织开展2025年千县万镇新能源汽车消费季活动,持续推动完善县乡地区新能源汽车购买使用环境,助力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拓展。

    金融支持:2025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等六部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扩大消费的指导意见》,明确支持汽车金融公司发行金融债券,扩大信贷消费规模,丰富居民购车消费信贷供给,为汽车消费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撑。

    行业发展规划:2025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提到计划近期印发机械、汽车、电力装备等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推动实现行业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此外,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延续至2027年底,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持续增长提供了稳定预期。

    同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用足用好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推动“两新”(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效果明显,带动相关产品所在行业及链条行业效益向好。

    (4)未来展望:增长潜力巨大产业链协同发展空间广阔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中国汽车总销量将达到3290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为1600万辆,市场渗透率将进一步提升。

    在政策支持、技术创新、消费升级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潜力将持续释放,整车及汽车零部件行业将迎来持续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有望进一步提升。中国内部完备的供应链体系为汽车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随着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汽车工业提供配套的汽车零部件行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将为汽车行业产业链带来巨大的市场拓展空间。

    (5)对公司经营情况的影响

    报告期内,汽车类产品项目量产推动收入同比增长98.75%(占营收37.83%),占比相较上年同期提升9.4个百分点。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