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中国交通建设(01800.HK)2024年度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来源:证星财报摘要

2025-05-08 08:04:20

证券之星消息,近期中国交通建设(01800.HK)发布2024年年度财务报告,报告中的管理层讨论与分析如下:

业务回顾:

1.国内市场
      报告期,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宏观政策协同发力,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0%。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24年,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4.4%。其中,水利管理业投资增长41.7%,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13.5%。
      报告期,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风险隐患较多。但是,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础趋势没有改变。特别是2024年9月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发挥财政赤字额外空间,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对「两重」「两新」领域政策支持力度,加速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和工程项目全面落地,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
      报告期,公司发挥「大城市」「大交通」「江河湖海」产业联动优势,加大内外部资源整合力度,为市场提供一揽子、高品质「中交方案」。一是扛起「大国重器」使命担当,坚定践行交通强国战略,有序推进交通强国建设标志性工程平陆运河,提供一体化设计建设方案。国家重大工程深中通道建成开通,创下多项世界之最,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二是聚焦「三大工程」,全面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市政管网建设、老城区改造、人居环境及生态提升等一批代表性强、影响力大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在乡村振兴、城市更新等民生福祉领域积极作为。三是聚焦「3060」双碳目标,依托数字化、智慧化管理赋能,持续打造中国海上风电第一品牌,报告期实现新签合同额204.69亿元,获山东、海南、上海、浙江等多地新签项目。承平高速成功入选首批交通部零碳试点项目。依托全国重点实验室推进先进技术研究,深度赋能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2.海外市场
      报告期,国际局势变乱交织,地缘冲突延宕升级,「脱钩断链」愈演愈烈,全球南方加快崛起,俄乌冲突仍在持续,巴以局势依然充满变数,「洛比托走廊」计划出台等加剧了全球范围内的大国博弈,百年变局加速演进,持续影响区域市场。基于科技变革、产业变革,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催生诸多新业态、新模式,基建行业发展面临新一轮整合,各国政府对于通过基础设施拉动经济的意愿进一步增强,跨区域间交通互联互通需求增加,重大项目、优质项目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聚。「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中非「十大伙伴行动」以及若干多双边合作机制项下的系列部署安排,都为海外业务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根据2024年ENR统计,全球250强国际承包商的新签合同额同比增长15.1%,未来国际市场空间广阔。
      公司坚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以打造「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和「幸福城」为抓手,高水平策划实施「一带一路」沿线惠及两国政府和当地社会民生工程,坚定不移地推动海外业务向「高质量、惠民生、可持续」方向发展。
      3.分业务情况
      (1)基建建设业务
      基建建设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在国内及全球兴建港口、道路与桥梁、铁路、水利、城市轨道交通、市政基础设施、房屋建筑及环保等相关项目的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与管理。按照项目类型划分,具体包括港口建设、道路与桥梁、铁路建设、城市建设、海外工程等。
      报告期,本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7,005.82亿元,同比增长9.1%。来自于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3,446.44亿元(约折合488.94亿美元)。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1,268.39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1,095.04亿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29,473.41亿元。
      按照项目类型及地域划分,港口建设、道路与桥梁、铁路建设、城市建设等、境外工程的新签合同额分别为876.34亿元、2,751.88亿元、162.60亿元、9,768.56亿元、3,446.44亿元,分别占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的5%、16%、1%、58%、20%。
      ①港口建设
      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港口建设企业,承建了建国以来绝大多数沿海大中型港口码头,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与本公司形成实质竞争的对手相对有限。报告期,本公司于中国境内港口建设新签合同额为876.34亿元,同比增长3.7%,占基建建设业务的5%。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17.88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11.82亿元。
      2024年1-11月,按照交通运输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沿海与内河建设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为1,979.66亿元,同比增长8.3%。沿海港口投资热点在国际枢纽海港和南北海上运输通道建设,国家能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等领域,内河区域重点攻坚「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网「十四五」期间新增2,500公里通航目标。
      本公司以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和成立智慧港航产业联盟为依托,紧跟战略区域经营布局,深度融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重要区域,紧盯重大项目,成功落地海南省澄迈县马村港三期项目、黄骅港散货港区原油码头一期施工总承包、重庆港主城港区洛碛作业区一期等重点项目。
      ②道路与桥梁建设
      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道路及桥梁建设企业之一,在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以及跨江、跨海桥梁建设方面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和规模优势,在全国同行业市场处于领军地位。公司公路业务实现了从单一产业链到全产业链(规划策划、可行性研究、投融资、勘察设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资产处置)的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全过程一体化咨询服务产业格局。在公路行业具有领先的技术力量、充足的资金能力、突出的项目业绩、丰富的资源储备、良好的信誉等优势,能够提供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咨询服务。在特大跨径悬索桥建造等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在高寒冻土技术研究方面,在桥岛隧工程等全产业链和综合一体化服务方面,形成超越竞争对手的比较优势。与本公司形成竞争的主要是一些大型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基建建设企业。
      报告期,本公司于中国境内道路与桥梁建设新签合同额为2,751.88亿元,同比减少21.2%,占基建建设业务的16%。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789.94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778.10亿元。
      2024年1-11月,按照交通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公路建设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约为23,627.02亿元,同比减少10.8%。「十四五」期间,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以加快建设交通强国为目标,以构建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为导向,缓解区域间路网发展需求不平衡,提升国家高速公路网络质量,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据统计,全国公路「十四五」规划中期调整项目建设规模约42,000公里,总投资额约31,000亿元。其中高速公路建设规模约10,500公里,投资额约19,000亿元;普通公路建设规模约31,800公里,投资额约12,000亿元。「十四五」中期规划调整后,更加强化前端引领和绿色低碳转型,分区域梳理穿城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繁忙路段提级扩容、干线通道、过江跨海等关键性工程。市场布局来看,粤港澳、长三角、华中、东北、西北以及京津冀等区域,市场空间较为广阔。
      报告期,公司紧跟交通强国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建设,发力综合交通枢纽、公路市政化改造、智慧交通、「交通+新能源」等增量市场,参与建设G76厦蓉国家高速公路都匀至贵阳段扩容工程与榕江至融安(黔桂界)高速公路项目、云南省G5615天猴高速公路天麻段EPC项目、青藏公路G109线格尔木至那曲提质改造工程(青海段)等多个优质公路项目。
      ③铁路建设
      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建设企业之一,锚定全面建成科技领先、管理先进、品质卓越的世界一流轨道交通综合服务商战略目标不动摇。国内市场,公司凭借自身出色的建设水平和优异的管理能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铁路建设的主力军,但与中国境内两家传统铁路基建企业在中国区域的市场份额方面还有较大差距,随著国铁集团关于进一步统一开放铁路建设市场政策机遇,进一步优化轨交经营布局,公司将在通道性、有价值的货运铁力项目中寻找机会。境外市场,公司成功进入非洲、东南亚等铁路建设市场,建成运营蒙内铁路、肯尼亚铁路等及在建马来西亚东部沿海铁路等多个重大铁路项目,「中交铁道」品牌名片在国际市场影响力举足轻重。
      报告期,国家科学有序推进铁路建设,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6亿元,同比增长11.2%。据统计,从发包量来看,公司市场份额2.6%,为行业第三名,路外第一名。本公司于中国境内铁路建设新签合同额为162.60亿元,占基建建设业务的1%。
      报告期,铁路围绕完善「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建设,大力推进城际铁路,加快发展市域铁路,完善路网布局,全国最长铁路隧道易贡隧道进入正洞掘进。公司已围绕设计咨询、建设施工、装备制造、运营维护,形成轨道交通业务全产业链布局。依托公司在公路、机场等产业优势,创新打造「轨道+」城市综合运营解决方案。公司坚定践行交通强国战略,成功新签江苏省宿迁市潍宿高铁江苏段站前3标项目、深圳至南宁高铁珠三角枢纽机场至省界段施工总价承包(SNSG-2标)项目等建设工程,擦亮「中交铁道」品牌名片。
      ④城市建设等
      本公司广泛参与房屋建筑、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开发等城市建设,具有较强的市场影响力。同时,公司加快水利、能源业务、生态环保、城市水环境治理等新兴产业布局,努力培育新的增长点。
      报告期,本公司于中国境内城市建设等项目新签合同额为9,768.56亿元,同比增长23.2%,占基建建设业务的58%。其中,来自于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460.58亿元,本公司预计可以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305.12亿元。
      按照项目类型划分,房屋建筑、市政工程、水利、城市轨道交通、城市综合开发、海上风电、环境治理及其他分别占城市建设新签合同额的42%、17%、6%、4%、2%、2%、2%和25%。
      2024年,国家将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形成更高发展需求。多项国家政策积极稳妥化解房地产风险,加快推进「三大工程」建设,助力优势城市群、都市圈房地产和城市更新市场总体企稳向好。民生工程释放行业发展新动能,老旧小区改造、集体租赁住房、政策性安居房、医院学校、公共服务等市场需求不断增强。双碳目标战略下,房屋建造方式加快转变,数字建造、绿色建造、建筑工业化进入发展快车道。城市人口聚集对公共配套设施提出了更高要求,城市更新、地下空间综合开发、智慧停车、管网改造等市场需求持续释放。
      报告期,公司房建业务积极投身「三大工程」建设,中标郑州金水东关虎屯城中村及片区改造续建项目、天津武清南陈庄田辛庄宋台南商村北商村城中村改造等多个城中村改造项目,在徐州铜山、河南信阳、云南楚雄等多地实施保障房项目建设。践行特色冷链物流资源整合者定位,中标湛江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项目。中标呼和浩特阿特斯产业园项目、佛山新材料制造产业园等产业园区项目。市政业务持续发力新基建、城市综合交通、管线改造等财政支持领域,竞争实力不断增强。全面参与乡村振兴及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建设,成功中标多个县域项目。发力城市复杂交通、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技术含量较高的细分领域,在辽宁、湖北等地,重点推进智慧燃气监管与城市综合管理平台建设,落地城镇燃气智慧监管与安全运行综合服务平台、天津市智慧城市建设项目、5G+智慧城市新基建铁塔全国建设等项目,提升城市现代化水平,合力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城综业务公司全面对接新型城镇化战略,国土空间规划调整和城市更新行动带来的新一轮片区开发建设需求,签约深圳市龙华区民治街道城市更新项目、江西省赣州市三江口片区水西组团南部板块综合开发项目等一批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片区开发模式不断成熟,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致力建设美丽中国,在山东、四川等多地参与流域治理、污水处理项目。
      报告期,公司持续拓展水利、能源、农林牧渔等业务领域,「第二增长曲线」业务规模效应初步显现。水利业务,成功中标重庆市向阳水库工程水源工程、环北部湾广西水资源配置工程第三批施工标、官厅水库清淤试点工程、延安市王瑶水库扩容工程施工Ⅰ标、Ⅱ标、于桥水库清淤试点工程等项目。能源业务打造海上风电专业平台,实现新签合同额155.33亿元,获华能山东分公司北L场址海上风电项目、大唐海南儋州120万千瓦海上风电项目等多个新签项目,公司拥有多项全国领先的海上施工及运维技术。中标广东省廉江1200MW户用光伏、合创(东明)黄河滩区黄沙治理生态旅游一体化综合能源示范基地EPC项目、涉县千乡万村驭风行动405兆瓦风电EPC+采购项目、大同市云冈区150MW/15MWh独立储能调频EPC项目等项目。农林牧渔业务中标日照现代农业土地质量与产量提升产业化推广示范EPC项目、阿拉善盟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二期)EPC项目、云南省盐津县国家储备林EPC项目等项目。
      ⑤海外工程
      本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海外工程范围包括道路与桥梁、港口、铁路、机场、环保、地铁、建筑、水利水电、清洁能源等各类大型基础设施项目,市场竞争优势明显。
      报告期,本公司基建建设业务中境外工程新签合同额3,446.44亿元(约折合488.94亿美元),同比增长16.8%,占基建建设业务的20%。
      公司立足全球视角,发挥主业优势,积极配合和服务国家战略,充分发挥在「大城市」「大交通」「江河湖海」领域优势,全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沿线民生改善,主动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报告期,公司新签肯尼亚加里萨-伊西奥洛标轨铁路项目、澳大利亚墨尔本雅拉有轨电车第五期运维项目、莫桑比克马普托EN1轻轨项目、沙特未来城OXAGON港项目、香港T4号主干路及相关工程、新加坡媒体圈公寓住宅等系列项目等。
      (2)基建设计业务
      基建设计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咨询及规划服务、可行性研究、勘察设计、工程顾问、工程测量及技术性研究、项目管理、项目监理、工程总承包以及行业标准规范编制等。
      本公司是中国最大的港口设计企业,同时也是世界领先的公路、桥梁及隧道设计企业,在相关业务领域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与本公司相比,其他市场参与主体竞争力相对较弱。公司全资子公司中交设计(600720.SH)于2023年12月28日正式挂牌。资产交割完成后,中交集团设计板块专业化整合初步完成,中交设计成为国内最大的设计类上市公司,充分发挥产业链的龙头引领作用,大力拓展高端市场,助力集团业务发展与升级。中国智宝注入中交设计,主要打造海外设计品牌,坚持向业务前端、高端迈进,引领设计标准走出去,加快设计能力提升以及设计资格资质的落地。
      在铁路基建设计业务方面,本公司在「十一五」期间进入该市场领域,目前主要业务分布于海外铁路项目以及国内轨道交通项目。
      报告期,本公司基建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额为526.46亿元,同比下降5.9%。其中,来自于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28.41亿元(约折合4.03亿美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1,792.20亿元。
      (3)疏浚业务
      疏浚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基建疏浚、维护疏浚、环保疏浚、吹填工程、流域治理以及与疏浚和吹填造地相关的支持性项目等。
      报告期,本公司疏浚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160.17亿元,同比减少2.7%。其中,来自于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111.75亿元(约折合15.84亿美元)。截至2024年12月31日,本公司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3,286.26亿元。
      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疏浚企业,在中国沿海疏浚市场有绝对影响力。业务覆盖港口疏浚、航道疏浚、吹填造地、流域治理、浚前浚后、环境工程等领域。拥有目前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疏浚工程船舶团队,耙吸挖泥船及绞吸船的规模居全球首位。报告期,本公司持续优化资产结构,稳步推进投资建造和购置重大疏浚船舶装备,淘汰部分老旧低效的落后船舶,优化绞吸船等装备调度机制,提高施工利用率。
      全国沿海疏浚投资市场相对稳定,为疏浚行业提供稳定的市场份额,起到压舱石作用;随著「四纵四横两网」国家高等级航道规划的铺开,内河航道市场投资逐年提升,京杭大运河、西部陆海新通道(平陆运河)、赣粤、湘桂运河等重大内河项目受到国家和社会更多的关注;依据水利部印发《关于加强水库库容管理的指导意见》,水库清淤工程在未来十年有较大释放空间。预计未来五年我国水运建设总投资保持稳中略升的趋势,其中内河投资为主要增长点,为公司未来疏浚市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报告期,公司集中优势力量,推动重大项目经营,中标大小嶝、梅山港、小洋山、黄骅港等一批重点项目,在湖库清淤、内河航道、水利工程等转型领域取得突破。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在大生态环保、水资源增量市场发声发力,推进水源地保护、流域水生态修复、土壤污染治理修复、矿山生态修复、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一批具有全局带动性、目标导向性的重点项目落地。

业务展望:

2024年,经统计本集团新签合同额为18,811.85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95%,符合预期;营业收入为7,682.43亿元,完成年度目标的94%,符合预期。
      2025年本集团新签合同额目标计划为同比增速不低于7.1%,收入目标计划为同比增速不低于5.0%。
      从境内看,我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虽然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犹存,但是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础趋势没有变。2024年9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一揽子增量政策,增加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加大宏观政策逆周期调节力度,发挥财政赤字额外空间,置换地方存量隐性债务,加大对「两重」「两新」领域政策支持力度,加速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和工程项目全面落地,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宽松的政策环境。特别是沿海、沿边等重要区域及重大项目,按照交通强国战略建设综合交通基础设施的要求,在断点堵点、沿边沿海、老少边穷地区,还是有很多机会。
      从行业形势看,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向低碳、创新、数智、融合、安全、韧性一体化方向发展,建筑业、传统制造业向智能建造、智能制造加速转型,新基建潜力巨大。港航疏浚「蕴含新机遇」。港口码头等级提升、智能化改造成为需求重点,内河水运成为投资主力方向,大型运河项目纷纷启动论证,多省份合计总投资或接近万亿元。公路行业「加速融合」。多式联运、车路协同、重要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农村客运网络优化等一体化融合领域成为建设重点,「公转铁」「公转水」成为大宗货物运输绿色低碳转型重要方向。轨道交通「保持平稳」。干线铁路、城际铁路、市域(郊)铁路、城市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成为重点方向,以主要港口、重点园区和铁路货站等为重点的铁水联运建设有望提速。水利市场「前景广阔」。一批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加速推进,防洪排涝、水生态保护、水网智能化成为重点,预计2025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将达到1.5万亿元,将继续保持水利建设规模。机场产业「迎来新增长」。低空经济成为增长新引擎,到2030年通用航空产业预计将达到万亿级市场规模。
      从境外看,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大国博弈导致国际关系加速演变,政治和经济风险不断加大。全球基建市场竞争白热化,产品竞争逐渐升级为产业链条与产业生态竞争,倒逼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发达国家转型升级、发展中国家加速迈向工业化,为基建企业提供机遇。新兴经济体及部分国家(地区)基于民众对公共设施和服务的刚性需求,基建投资将随著经济复苏逐步释放,对外承包业务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饮水安全、水环境保护、环境卫生、减贫、粮食安全、固废处置等「小而美、美而惠」民生工程领域互利合作机遇增多。深海管道铺设、拆除,浮式生产储油船建造、运营、维护等业务前景广阔,海上风电等新能源业务需求持续增长,数字化、去碳化等新技术新模式快速迭代,科技创新和自我进化成为企业制胜关键。
      2025年,公司将以全面、辩证、长远的眼光看待机遇和挑战,既要善于抓住产业转型带来的新机遇,又要增强底线思维和忧患意识,努力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扛稳「大交通」传统优势主业的「红旗」,顶起「大城市」新军的「风标」,坐稳国际化发展的「龙头」,进一步拓展境内外市场,调整业务结构布局,扩大国际影响力,全力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
      一是紧跟国家战略优势布局,发挥重大工程示范效应。「大交通」业务将抓住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提质升级的发展机遇,强化设计咨询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整合新工艺新技术的牵引作用,加快绿色低碳转型;高度关注重大交通枢纽等未来增长极,积极进军智慧公路、「公路+」等新业态、新模式,切实把握发展先机。主动向创新要增量,推进模式创新,针对PPP新机制带来的挑战机遇,不断强化商业模式创新;推进技术创新,更加重视科技创新对市场经营的支撑带动作用,依靠科技创新来降低技术成本、提高投标效益,依托核心装备、核心技术提升市场开发的核心竞争力。公路桥梁领域紧抓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提质升级的发展机遇,强化前端引领和绿色低碳转型,分区域梳理穿城高速公路市政化改造、繁忙路段提级扩容、干线通道、过江跨海等关键性工程,在重大交通战略工程承揽、高端项目经营、现汇市场份额上保持绝对领先。铁路领域抢抓国铁集团关于进一步统一开放铁路建设市场政策机遇,进一步优化轨交经营布局,在通道性、有价值的货运铁力项目中寻找机会。发挥重大工程示范效应实现新突破。
      二是「大城市」业务提升能级,深入服务城市更新行动。「大城市」业务将把握城市发展由大规模增量建设转为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市场机遇,重点拓展国家重点城市群和都市圈,建立以高端设计为导向的更新机制,打破资质、业绩、人才制约,为城乡居民创造高品质生活。市政公用工程领域聚焦超大特大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围绕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充分发挥设计前端引领作用,大力开拓厂房、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工程。高度关注量大面广的老旧小区改造领域,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牵引,打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紧盯地下管网管廊、城市生命线工程等纳入「两重」国家资金支持领域。房屋建筑领域高度关注35个城区常住人口超300万城市的保障房建设需求,加强优质客户拓展,重点跟踪、策划参与超大特大城市校区、院区建设及加大超高层、大型公建项目。城市综合开发领域聚焦超大特大城市的城市更新和城中村改造项目,以城市合伙人视角更新迭代项目策划、产业导入和商业运营能力,结合「新城建」要求提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为城市发展提供中交方案。
      三是「江河湖海」结构提级优化,水域业务彰显优势。推动传统港航转型升级,构筑海洋、环保增量发展新优势。加快在深远海工程、深远海装备、深远海技术等领域整合资源,提高「深远海」领域核心竞争力。加快培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综合利用业、海洋新能源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海水淡化、海工装备等细分领域正迎来增量发展空间。港航疏浚领域持续巩固主业领先地位,充分发挥规划咨询、勘察设计、建造施工、智慧港航全产业链优势,延伸拓展机电安装、管廊运输等衍生市场。聚焦内河领域,积极参与电子航道「一张图」建设,紧跟水运通道补短板和多式联运发展方向,结合内河17个省市特点创新经营方式和商业模式,做好三峡水运新通道、赣粤运河、东江航道等重大项目经营策略工作。生态环保领域抢抓城乡供排水厂网设施新一轮发展机遇,深化「环保综合体」发展理念,探索污水处理及资源化利用、固废处置与新能源等一体化策划方案,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持续打造湖泊生态治理品牌,提升不同应用场景的适应性装备技术。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细分领域,加快矿山资质获取和专用许可证完善,积极布局服务绿色矿山建设业务发展。海洋业务领域全面参与海上风电咨询设计与建设运维,加强漂浮式风电技术装备研发和试验示范项目落地应用,锻强综合竞争力。大力拓展海缆敷设、海上光伏、海水淡化等新兴海工市场。
      四是新业务全面布局,加快培育「第二增长曲线」。水利领域积极融入国家水网建设,加大国家骨干网和省市县三级水网攻坚力度,综合涉水技术优势,加大水利水电工程参与力度。聚焦大坝枢纽、重大引调水、大型灌区改造、防洪减灾、水库清淤等细分领域精准发力,抢抓新一轮抽水蓄能建设机遇,强化资源配置与经营要素积累,加快水利业务发展步伐。陆上新能源领域聚焦八大沙漠、四大采煤沉陷区以及青海、新疆戈壁等风光基地建设加大布局力度,发挥既有合作优势,协同产业链优质资源推动「沙戈荒」新能源基地建设,通过点状突破向相关新型储能、沙漠综合治理等产业延伸。农林牧渔领域紧跟国家政策参与全域土地综合治理,以地方需求为导向,加强前期经营和策划包装,创新「土地综合治理+」商业模式和盈利路径,在重点区域探索「德阳模式」的可复制性,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极。协同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在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治理、海洋牧场等细分领域实现新突破,不断做大新兴业务规模。新基建业务领域融合发展。积极策划和响应传统基础设施转型升级需求,大力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城市、智慧能源等融合基础设施。加大东数西算数据中心与新能源建设融合发展,依托土建、机电、系统集成等传统优势,抢抓国家算力枢纽节点数据中心集群产业机遇;进一步梳理5G基站项目拓展实施经验,加快相关信息基础设施业务开发。新质生产力围绕数据中台、智慧交通、物联网等新基建,以及工业软件、低空经济、地下空间、AI+建筑等新领域,加快推进战新产业细分赛道,构建起产业链战略同盟。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公司主业的延链补链强链,充分发挥投资高端进入、侧翼发力的优势,在助力打造核心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提升和价值链升维、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更突出作用。
      五是深入研究「公司国际化3.0」,持续扩大海外优势。坚定海外优先战略不动摇,深刻把握海外发展新形势和国际化经营新要求,谋划「公司国际化3.0」迭代升级。全面释放「1+4+N」海外经营主体动能,协同带动所属企业在成套技术、业务模式、管理体系方面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和「引进来」的水平,构建全球立体产业生态。全力以赴拓展海外市场。要夯实重要区域基本盘,深化拓展港澳、东南亚、中东、中西非等核心市场,持续优化产业布局。紧盯重点国别、重点区域,前瞻性、系统性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主动布局关键通道、关键港口、关键机场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高质量推进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斯里兰卡科伦坡港口城、巴西萨尔瓦多大桥、巴基斯坦KKH二期塔科特-雷科特段改线项目等重点项目。积极服务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中非合作十大伙伴行动,瞄准重大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高起点策划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等重大项目,巩固海外「大交通」「大城市」领域领头羊地位,锤炼新能源、流域治理、垃圾处理、海水淡化等新兴业务领域的「硬实力」,不断提升全球行业竞争力和话语权。

以上内容为证券之星据公开信息整理,由AI算法生成(网信算备310104345710301240019号),不构成投资建议。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