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中国银河《全球南方系列:“一带一路”赋能“全球南方”包容性发展》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核心观点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乏力与国内发展转型压力,“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基础设施联通、跨境物流提效与经贸合作拓展,为“全球南方”国家深化协作、提升全球影响力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科技革命的推动下,“全球南方”正经历从经济总量跃升向治理体系变革的加速崛起,其合作模式已从项目导向转向制度重构、从单一平台扩展为复合体系、从规则接受者转变为共同制定者,未来将迈向更加包容的全球发展新秩序。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源于国内外双重压力的协同驱动:国际方面,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经济陷入结构性低增长,逆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全球经济一体化面临碎片化风险,亟需新型国际合作平台破解困境。国内方面,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发展模式遭遇瓶颈,需通过“走出去”优化内外需结构与区域协调发展。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通过“五通”构建利益、责任与命运共同体,成为连接各国的重要纽带。此外,“一带一路”通过三重路径夯实基建设施:一是设施联通搭建区域互联骨架;二是物流提效打通区域循环关键环节;三是经贸共赢构建增长网络,推动“全球南方”国家在互联互通与规则共建中协同跃升。
“全球南方”的崛起呈现多维度突破态势:经济层面,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GDP)比例从2000年的25%上升到2024年的45%,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金砖国家经济总量已超七国集团,占全球30%GDP与45%人口。治理层面,全球治理体系结构性矛盾凸显,西方主导的架构难以回应发展中国家关切,“全球南方”国家通过金砖机制、中非合作论坛等途径逐步从被动融入向主动治理跃迁。金融层面,“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货币金融治理话语权有所增强。2022年5月11日,IMF执董会将人民币权重由10.92%上调至12.28%,人民币权重仍保持第3位。
“全球南方”与“一带一路”的侧重有所差异:一是重心从项目导向转向制度导向,从“一带一路”的基建联通升级为对IMF份额改革、气候融资等治理体系的重构诉求,推动发展中国家参与规则制定。二是平台从单一扩展为复合体系,从中国主导的单平台发展为金砖机制、上合组织等覆盖绿色、数字、安全等多元议题的多边网络。三是国家角色从规则接受者变为共同制定者,通过新开发银行、本币结算等创新,如中俄贸易人民币结算占比稳步提升,东盟本地货币结算系统交易量也大幅增长。
未来,“全球南方”将描绘更包容发展的新图景:“全球南方”的崛起不仅意味着经济利益的提升,更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向多极化、去中心化演进,开创平等公正、可持续的全球发展新纪元。第一,经贸合作从资源型产品贸易升级为产业协同与规则共建,减少对初级产品出口依赖;第二,金融合作通过亚投行、本币结算增强经济自主性,摆脱外部金融约束;第三,机制协同破解基建赤字与发展瓶颈,在数字经济、绿色技术等领域提升规则制定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