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从东吴证券《主题掘金:布局未来产业:重视脑机接口蓝海机遇》研报附件原文摘录)
脑机接口领域加速发展
脑机接口是指在生物脑与智能机器之间建立信息交流的直接通道,根据技术路径可以分为输出式和输入式两大类。输出式设备解读脑部信号、控制外部设备,而输入式主要是将信息编码输入大脑。按脑信号采集方向分类可分为侵入式、半侵入式及非侵入式。
脑机领域全球市场规模持续增长,国内市场重要性显著提升。根据《脑机接口技术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到2030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将达到约70亿美元,2025-2030年CAGR达到16.4%,近两年脑机领域投融资也有明显增加。国内脑机市场规模占比近年来持续提升,2023年国内脑机市场规模达到17.3亿元,占全球市场比重较2020年提升超5pct。
国内非侵入式路线领先,同时侵入式技术近期实现临床试验突破。技术路线上,侵入式涉及到芯片轻量化、柔性电极人脑适配等多项难题壁垒整体较高,而非侵入式赛道比较分散,核心是如何以脑机技术赋能垂直领域实现商业化。欧美主要采取侵入式路线,而我国在非侵入式方向具备先发优势。2025年2月天津大学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发全球首个“双环路”脑机接口系统,杭州“六小龙”之一的强脑科技已成为全球非侵入脑机接口技术的领军企业,此前受邀参与央视采访曾引起资本市场良好反馈。此外我国在侵入式路线上逐渐追赶以Neuralink为代表的欧美企业的步伐,本土企业脑虎科技今年曾使用侵入式柔性脑机接口使失语患者重建语言功能,6月14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成功开展了中国首例侵入式脑机接口的前瞻性临床试验,6月21日我国介入式脑机接口成功实现人体患肢运动功能修复。6月27日,马斯克旗下Neuralink公布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宣布未来可通过脑机结合技术接管人形机器人,显著拓展侵入式脑机的想象力与应用空间,侵入式领域亦将成为国内后续重点攻关方向。
我国政府多措并举推动脑机产业发展规范化
脑机接口赛道仍处于0-1的技术攻坚期,主流国家政策均积极配合推动行业发展。欧美脑机领域起步较早,早在2013年欧盟便推出《人类大脑计划》(简称为HBP),美国在2017年提出《神经工程系统设计计划》(简称为NESD),总计划耗资6500美元正式进入脑机科学领域。我国从2016年《“十三五规划纲要”》首次将“脑科学与类脑研究”列为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工程项目,但后续由于谨慎和科学原则的原因,直到2023年才有第一例首例人体临床应用。2024年以来,为指导脑机接口研究和应用合规,我国出台发布首个《脑机接口研究伦理指引》及《脑机接口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筹建方案》。2025年3月,国家医保局发布《神经系统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专门为脑机接口新技术单独立项,明确脑机临床应用的各项收费标准,从实际应用层面规范并推动脑机接口服务发展。此外地方出台政策积极跟进,其中属北京、上海推进速度最快,近期山东省也发布了脑机接口产业三年规划方案。从近期政策催化来看,6月25日,非侵入式脑机医疗器械国家标准公开征求意见,这一标准制定有望促进非侵入式脑机产业的规范化、常态化发展;上海亦在布局全国首个脑机接口未来产业集聚区,推动脑机产业集群化发展。
脑机接口产业链环节及核心标的梳理
脑机接口产业链上游为软硬件设备供应,主要包括脑电采集设备、脑机接口芯片、外部嵌套、数据库及相关算法等;中游为脑机接口产品供应,包括脑机采集平台和脑机接口设备;下游应用于医疗健康、智能生活、军事等领域。中上游硬件设备端存在较高技术壁垒,同时较国外存在技术差距后续科研及临床突破有望带来重磅催化,此外上市公司数量较少,主要以事件催化型投资为主;而下游应用主要以垂直领域商业化落地为导向,以用户脑电数据的规模及质量为核心竞争力,当前最核心的应用方向仍然是医疗领域,伴随中上游规模上量后成本下降,脑机产品在游戏、军事领域的应用有望得到进一步推广。
注:本文所涉及个股或者公司仅代表与产业链或交易热点有关联,本文所引述的资讯、数据、观点均以展示为目的,不构成投资建议,个股层面请参照东吴证券研究所各行业组所推荐标的。
风险提示:经济增长不及预期;政策推进不及预期;地缘政治风险;海外降息节奏及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不确定性风险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