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去港股排队上市”成机器人企业新潮流 “自我造血”能力仍面临大考

来源:证券时报

媒体

2025-11-27 02:38:23

(原标题:“去港股排队上市”成机器人企业新潮流 “自我造血”能力仍面临大考)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今年机器人产业链公司赴香港IPO的盛况,“堵车”可能比较合适。

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24年12月以来,已经有30家机器人产业链企业递表港股,但今年成功上市的仅有三花智控、极智嘉、云迹科技、均胜电子等寥寥几家。“去港股排队上市”正成为机器人企业的新潮流。

机器人产业链

掀“港股上市热”

11月17日,成都卡诺普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卡诺普机器人”)向港交所递表,启动港股IPO,让机器人产业链企业在港股IPO的“排队大军”再添一员。

今年以来,已经有乐动机器人、石头科技、埃斯顿、斯坦德机器人、凯乐士、珞石机器人等多家机器人本体厂商扎堆递表港股。此外,还有兆威机电、歌尔微电子、仙工智能等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厂商“抢滩登陆”港股。据证券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目前在港股已经递表但尚未上市的企业数量高达25家(含招股书失效企业)。

这些机器人产业链企业主要集中在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自动驾驶等赛道,其中不乏细分领域的头部企业。据MIR睿工业统计,2025年上半年埃斯顿工业机器人在中国的出货量首次超越外资品牌,成为首家登顶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份额的国产机器人品牌。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报告,2024年优艾智合在移动操作机器人行业收入排名第一。

当这些企业陆续在港股上市,将对港股机器人板块的产业链长度带来明显的延长效应,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目前的“龙头格局”。目前,已经在港股上市的机器人产业链企业主要是各细分领域龙头。

机器人企业“聚集地”

何以形成

那么,港股对机器人企业的吸引力是如何形成的?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付一夫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机器人企业扎堆登陆港股,主要是因为港股上市门槛相对灵活且具备包容性,对未盈利企业更加宽容,这些企业前期研发投入大,在港股更容易获得资金支持。此外,港交所的“科企专线”等政策提升了审核效率,有利于企业快速上市。

据了解,港股早已“打开大门”支持未盈利的高科技企业上市。2023年,港交所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中增设第18C章,专门为尚未盈利、但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企业打开了上市通道。今年在港股上市的云迹科技,以及在港股递表的卡诺普机器人和优艾智合等众多企业,均是走的18C章程上市路线。

估值因素也是机器人企业赴港上市的考量之一。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投资部副主任袁帅接受证券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港股对科技企业的估值逻辑更注重‘未来成长性’而非短期盈利,以优必选为例,其人形机器人虽尚未实现大规模商业化,但港股市场更关注其在工业、医疗等场景的潜在应用和市场空间。”

融资便利则是这些企业赴港上市的第二重考量。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表示,港股的融资渠道更为多元化,在融资的流程效率、规则灵活性以及跟国际资本对接的能力方面有优势,能满足机器人企业在不同阶段的资金需求。被称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优必选就是享受到这一红利的典型案例。

而中国机器人产业早已走出国门,港股的国际化属性成为吸引机器人企业的第三块“磁石”。袁帅认为,港股国际化属性突出,具有“品牌效应”,登陆港股往往被视为企业技术实力和市场地位的象征,有助于其在全球范围内拓展合作伙伴、吸引顶尖人才,进一步巩固竞争优势。

“自我造血”能力是关键

港股上市,可以被看作一个寻求“外部输血”和资本助力的通道。但当20多家机器人企业在这条通道中“堵车”,反映的其实是机器人行业目前“自我造血”能力依然不足。

从商业前景来看,以人形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赛道市场广阔,未来有望成长为堪比汽车行业的“庞然大物”。据贝恩发布的《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趋势洞察》,未来5到1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进入黄金发展期。贝恩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年销量有望达到600万台,市场规模突破1200亿美元。

但在实际落地方面,大部分机器人公司尚未找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的场景,仍面临着盈利的考验。从已上市企业来看,2025年上半年,优必选归母净利润亏损4.14亿元,越疆亏损超4000万元。从未上市企业来看,乐动机器人近三年(2022年到2024年,下同)累计亏损近2亿元,斯坦德机器人近三年累计亏损超2.7亿元。

袁帅表示,机器人产业具有典型的研发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特征,像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需突破运动控制、感知交互、能源管理等多项技术瓶颈,核心零部件的量产化更需巨额资金支持。

目前,机器人产业可能尚未走到“缺钱”那一步,全球资本仍在大量向机器人产业聚集,尤其是人形机器人领域。据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数据,截至2025年9月底,今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累计融资金额已超过328亿元,融资事件总数超140起,其中中国市场占比高达86%(约120起),成为本轮融资热潮的“主战场”。

但随着行业持续向前发展,有没有“自我造血”能力、产品能否商业化落地,将会成为评判企业价值的重要标尺。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