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超400亿资金流入港股科技类ETF 基金经理:AI不是泡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26 20:57:24

(原标题:超400亿资金流入港股科技类ETF 基金经理:AI不是泡沫)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易妍君 

在10月初创下年内新高后,港股科技板块迎来休整。仅看近一个月,中证港股通科技、恒生科技指数的跌幅就都超过7%。

市场调整之际,ETF资金选择逆势加仓。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港股科技类(名称中包含科技、互联网、创新药等字样)ETF近一个月累计净流入了439亿元。其中,13只恒生科技ETF合计“吸金”规模超过240亿元。

受访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港股科技板块汇聚众多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部分投资者看好这类企业的价值回归和增长。

此外,针对“AI泡沫”担忧,中金公司研究团队判断,AI技术仍蕴含潜能,短期二级市场的波动并不影响实体产业的投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龙头间也将出现差异化表现,那些能够将领先模型与多元业务场景深度结合、形成可规模化商业闭环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受益。


三季度业绩超预期的科技股,四季度以来的股价表现却不尽如人意。

例如,据Wind统计,截至11月25日,在港股通科技指数成分股中,阿里巴巴-W、中芯国际近一个月分别下跌了6.24%、15.06%。

同期,港股通科技、恒生科技、恒生港股通科技主题指数分别下跌了7.20%、7.39%、8.58%。

“11月以来,美联储官员持续鹰派表态,导致市场对流动性预期趋紧,资金预测的12月降息概率持续降低,投资者对流动性的担忧情绪上升,进而影响港股科技板块的估值和资金流向。并且,前期港股科技股涨幅较大,积累了较多获利盘,一旦出现利空消息,前期获利盘便会出逃,导致股价回落,进而引发调整。”融智投资基金经理兼高级研究员包金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同时,科技行业本身的不确定性也是扰动因素之一。包金刚表示,尽管AI等新兴技术为港股科技板块带来了发展机遇,但行业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如近期“AI泡沫论”对投资者情绪和市场信心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部分大型科技公司抛出大额融资计划,对科技股造成了一定冲击,增加了市场的资金压力和投资者的担忧情绪。

止于至善投资总经理何理亦谈道,本轮港股市场回调较快、较深,一方面是因为美、日、韩人工智能链主企业股价出现大幅波动,压低了港股的风险偏好;另一方面是美债收益率有所走高,12月降息预期一度反复,给港股的估值构成扰动。另外,近期市场对经济基本面的展望有所下修。

不过,伴随港股科技板块调整,仍有部分资金借道ETF逆势加仓。

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25日,13只恒生科技ETF近一个月累计净流入了240多亿元。

其中,华泰柏瑞恒生科技ETF、华夏恒生科技指数ETF、恒生科技ETF天弘的区间净流入金额分别为57.72亿元、54.47亿元、38.53亿元;前两只ETF为近一个月来“吸金”规模最大的两只跨境ETF,恒生科技ETF天弘为区间净流入金额第四大的跨境ETF。

同期,恒生互联网ETF、港股通创新药ETF亦是“吸金”主力。

例如,恒生科技ETF易方达、华夏恒生互联网ETF、汇添富港股通创新药ETF的区间净流入额均超过30亿元;大成恒生科技ETF、广发港股创新药ETF的区间净流入均达到24亿元以上。广发恒生科技ETF龙头、易方达港股通互联网ETF的净流入金额均达到15亿元。

包金刚认为,尽管短期股价波动,但资金的持续流入表明投资者对港股科技板块的长期价值有信心。

“港股科技板块汇聚众多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科技企业,如腾讯、阿里巴巴、小米等,这些企业在互联网、移动支付、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领域拥有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广泛的业务布局,具备长期增长的潜力和韧性,投资者看好其未来在技术创新、业务拓展和市场份额提升等方面的综合表现,他们认为当前的调整只是暂时的,长期来看有望实现价值回归和增长。”他表示。

何理则指出,港股科技类ETF获资金流入,说明资金认可当前港股科技的估值水平,目前恒生科技PE-TTM为22.5倍,处于十年以来27%分位。同时也说明港股市场的被动投资发展较快,资金青睐通过ETF进行布局。

港股科技板块何时能止跌回暖?

国泰海通海外策略研究团队认为,若后续压制港股的短期因素解除,中期维度看港股增量资金明确,且汇聚了优质的中国稀缺性资产,有望继续支撑本轮牛市行情。

该团队提到,港股相较A股具备稀缺性的资产,与当前新兴产业趋势相关度更高,对南下资金吸引力较强。虽然近期港股持续休整,但南下呈现逆势买入趋势,年内已流入超1.3万亿元。

展望未来,“在公募、险资等机构力量推动下年内南向资金或仍有增量空间,有望推动港股行情继续向上。”国泰海通海外策略研究团队表示。

在行情结构上,该团队指出,AI驱动下港股科技仍是行情主线。港股科技龙头在本轮AI浪潮中具备一定先发优势,将充分受益于AI产业变革红利。随着AI产业周期向上趋势进一步确认,四季度港股科技龙头有望重拾相对优势。

何理认为,港股市场需要关注12月美联储降息预期的兑现情况及前瞻指引,若流动性宽松预期继续下修,港股市场或继续迎来波动,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缩量和风险偏好下降,风格切换也正在发生。投资者需控制杠杆水平,做好风险管理,投资价值合理的卓越公司。

从板块估值看,包金刚分析,经过前期的深度调整,港股科技板块的估值已处于相对低位,具备了较高的估值吸引力。如恒生科技指数的动态市盈率较纳斯达克100指数折价超过50%,甚至低于2018年贸易摩擦时期的极端水平,与未来三年盈利增速预期形成强烈对比,这种“低估值+高增长”的组合在当前全球市场环境中显得尤为稀缺,为投资者提供了较为充足的安全边际和潜在的估值修复空间。

另一方面,对于引发本轮科技股调整的“AI泡沫”担忧,部分机构的解读相对乐观。

在平安科技创新基金经理翟森看来,近期谷歌发布的Gemini3,以其在任务执行能力上的跃升,让“泡沫论”显得越来越脱节。若将今年的技术拐点仍放在互联网范式中理解,难免低估这轮变革的本质。

他认为,AI不是互联网2.0,它不是信息流速的升级,而是生产力结构的重写。理解这一点,是判断趋势是否“泡沫”的关键。AI的投入与收入之间出现阶段性错配,并不是泡沫的信号,而是所有生产力革命的共同特征:先扩大能力,再扩大场景,最后才进入大规模商业化兑现。

“如果说泡沫是估值与现实脱节,那么在这一轮AI革命中,脱节的不是估值,而是很多人对‘生产力变革’的理解深度。AI不是泡沫,它是一场尚未完全展开的长期曲线。而我们正站在曲线拐点的前夜。”翟森表示。

结合美股市场来看,中金公司研究团队则指出,自2023年以来,“美股七姐妹”估值始终在30倍左右的相对高位徘徊,但每次逼近35倍时都会引发市场对于泡沫的担忧,进而导致回调。这也说明估值存在“天花板”,如果想进一步突破,必须依赖技术应用的实质性突破来带动更多需求兑现。

该团队认为,从生产率的提升、应用范围的扩大都可以看出AI技术仍蕴含潜能,短期二级市场的波动并不影响实体产业的投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龙头间也将出现差异化表现,那些能够将领先模型与多元业务场景深度结合、形成可规模化商业闭环的企业,将更有机会受益。例如,谷歌正加速推进AI与传统业务的融合,其潜在价值也引发价值型资金的关注,伯克希尔哈撒韦三季度首次建仓谷歌,使之成为其前二十大持仓股之一。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