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文化投资正当时:大湾区浮现五大趋势四大赛道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26 20:36:18

(原标题:文化投资正当时:大湾区浮现五大趋势四大赛道)


南方财经记者魏彤   广州报道

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会场外,来自深圳的众擎机器人正灵活地翻着跟斗,直接向在场的投资人拉起了“投资”,引来不少与会人员驻足拍摄。

谁也想不到,眼前动作灵活的人形机器人,在其诞生之初是如何也站不稳的,更别说大动作的翻跟斗了。2018年,众擎机器人开始布局四足机器人,依靠四足机器人成功养活了团队;两年后,众擎机器人已经成了国内四足领域出货量最大的团队。日后,众擎得到资本市场关注后“一飞冲天”,开启了其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传奇之路。

这样的创业故事在大湾区还有很多。粤港澳大湾区拥有良好的文化产业生态,拥有活跃的金融投资氛围,文化、金融与科技的融合对接通道正在一步步打通。

“近5年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合计产生的融资事件达720件,总融资金额约为564.1亿元。”11月26日,在广州黄埔国际会议中心召开的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广东·广州)(以下简称:大湾区文投会)上,暨南大学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陶锋发布了《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趋势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优势和投资情况进行盘点,同时对投资前景进行分析展望。

谈及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变革,陶锋认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将深度重构全球内容产业。未来,文化产业将呈现消费分层化、产业文化化、产品数智化、场景新兴化和市场全球化五大发展趋势,并提醒投资人关注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创意生产、文化“智”造和新型文化消费四大赛道。“广东在数字技术、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优势,为文化产业智能化提供了扎实基础,大湾区必定会成为全球文化产品数字化的高地。”

广东不乏优质的文化产业项目,近年来涌现出一批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文化粤军。

数据显示,广东文化产品与服务已成功进入全球超160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总额中独占约四成;在《2025-2026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名单中,广东56家企业入选,约占全国总数的14%。

这奠定了粤港澳大湾区十分突出的产业投资优势。《报告》提出,大湾区文化产业目前呈现出产业规模庞大、文化制造领先、文化服务聚集、城市协同联动、数智全面赋能、产业生态良好、内外循环联动、金融投资活跃、政策红利巨大等九大投资优势。

最基础的优势体现在产业规模上,2024年广东文化产业营收30252.10亿元,突破3万亿元大关,连续22年位居全国首位。今年前三季度,广东规上文化企业营收已超2万亿元,利润超2000亿元,总营收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这些亮眼数据背后,要归功于广东齐全的文化制造链条。

目前,大湾区的文化制造业已建立起覆盖文化产业链上下游的全链条体系,形成文化消费电子、演艺设备、潮玩、珠宝首饰等全链条集群。其中,广州的灯光音响产业集群产值占全国48%;深圳在数字文化装备、可穿戴智能文化设备、游戏电竞设备等方面优势明显,数字创意设备出口长期位居全国前列;全国85%的潮玩、全球1/4动漫衍生品都由东莞制造。

不同的城市,拥有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从企业集聚到产业集群再到创新生态,广东文化产业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截至2025年10月,广东拥有文娱创业企业超3000家,数量居全国第二,成为最具综合实力与增长潜力的文娱创新高地之一,陆续涌现出大疆、Shein、库洛科技等多家文化领域全球独角兽。

“广东在六大领域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服务集群。”陶锋举例,广东电影票房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2024年广东出品电影的票房达到51.6亿元,占全国国产电影票房的15.3%;今年前8月,广东审批演出18.7万场,票房210亿元,占全国27.4%;2024年,广东网络视听产业收入占全国1/7,增近40%。

《报告》还提出了两个大湾区独有的产业投资优势。这里的城市协调联动紧密、内外循环联动频繁:香港以影视娱乐、流行音乐、创意设计为国际文化名片;澳门以文化展演、数字媒体为主要特色;珠三角以文化制造与文化服务比翼齐飞。只要发挥好港澳连接世界、对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作用,大湾区就可以成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创新高地与重要桥梁。

这里的金融投资活跃:大湾区坐拥港交所与深交所两大交易所,金融资本体量巨大、活跃度高,为大湾区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提供了坚实的金融资本支持。2014年以来,大湾区已设立10余支文化产业基金,2020—2025年累计700+笔一级市场投资,已有170+家明星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带动企业从中小型迈向高潜力与明星梯队。

此外,陶锋还特别强调了政策红利优势。今年5月,广东重磅推出新的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包”,涵盖影视、演艺市场、动漫影视、网络游戏、电子竞技、网络视听六大领域共计87条政策措施,以明确的沟通路径、可操作的实施细则,确保政策红利能够直达市场主体。

近年来,文化产业投资活动高度向少数头部地区集中,广东既有政策又有平台,因此成为了核心吸纳区之一。

《报告》显示,2020年—2025年10月,大湾区文化产业合计产生融资事件720件,据估算总融资金额约为564.1亿元。投资事件主要集中在广深两地,广州、深圳共计613件,占比高达85%。投资聚焦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创意生产、文化智造、新型文化消费4大热点赛道。

具体来看,过去5年间,文化智造的投融资事件数量最多,达370件;线下衍生、AIGC、VR/AR、游戏等紧随其后,显示出投融资更偏爱具有硬科技属性的企业。比如,杰森娱乐参加大湾区文投会后,估值从约6亿元跃升至20亿元,并获横店资本、央视融媒体基金连续投资;像素绽放(AIGC)凭借其在AI办公工具的技术优势,获得资本高度关注,连续完成多轮融资,累计规模超3亿元。

在陶锋看来,不同代际消费者的文化消费动机、消费场景、消费模式正在变化,文化消费内容正从“单一化”走向“分层化”,文化消费模式从“单向输入”走向“双向共创”;随着5G、云计算和AIGC的深入应用,文化产品正从一次性交付的“内容”转向可持续感知、学习与互动“数智化文化载体”。

当前,大湾区制造体系以面向消费者的终端产品为主,从规模经济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向质量与品牌优势转型过程中,其竞争重点正从功能参数转向文化审美与品牌价值。“下一步,文化因素必将成为大湾区产品设计和品牌构建的核心元素。”陶锋建议,企业需要通过设计、符号与价值观构建产品认同,增强品牌吸引力。

针对当前旺盛的文化产业出海需求,陶锋认为,大湾区具备平台、融通、资金、渠道四大优势,完全可以为文化产业出海提供全方位、实质性的落地支撑。

针对未来投资方向,陶锋给出三大明确建议:一是投内容,围绕广东文化产业政策包中六大重点内容产业布局;二是投技术,聚焦垂类大模型、数据科技、智能科技及文化硬件制造产品等硬技术领域;三是投平台,重点关注文化垂类大平台、垂直文化平台及文化大数据领域,把握产业生态构建中的核心机遇。

他总结出一套“3415模型”——即文化服务业,文化制造业和农文旅体教融合3大板块;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创意生产、文化“智”造、新型文化消费4大赛道;通过打造广深港澳文化产业创新走廊,带动粤东西北农文旅体教大融合形成的“文化产业走廊”1条走廊以及实现全方位赋能,全周期增值的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政策链的5链赋能。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2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