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银河航天公共事务总经理徐颖: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需深度结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26 15:09:36

(原标题:银河航天公共事务总经理徐颖: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需深度结合)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边万莉 11月22日,为凝聚行业智慧、探寻发展新路径,由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指导、21世纪经济报道主办的“第二十届21世纪金融年会”在北京盛大召开。

在“金融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主题论坛上,银河航天公共事务总经理徐颖表示,“回顾人类发展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深刻的规律:每一次科技革命的成功,从来都不是单一要素的孤军奋战,背后都有金融的支持。而今天,我们正处在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关键时期,前沿技术正在驱动着智能制造、商业航天等产业的深刻变革,这个过程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

据介绍,银河航天是一家卫星制造商和卫星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是我国商业航天领域第一家独角兽公司,也是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银河航天已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制的35颗技术先进的卫星,涵盖通信、遥感等多个类型。在卫星应用方面,完成了卫星互联网的应用验证,并成功在海外落地应用。

“对于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金融是非常重要的支撑产业发展的要素。”徐颖表示,商业航天以及卫星互联网是一个“长坡厚雪”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门槛高,作为产业底座的太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持续资金投入,尤其是耐心资本的支持。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由此开启了中国商业航天发展的篇章。

她进一步指出,银河航天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金融机构的助力。无论是卫星互联网关键技术攻关,还是卫星智慧工厂百颗卫星批产能力的建设,都离不开金融的全周期陪伴。当前,覆盖企业初创期至成熟期的全周期金融工具体系已较为丰富,金融服务在支撑国家战略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让我们对未来发展更具信心。

徐颖以银河航天为例说,从硬核科技企业的发展路径来看,在最初的初创阶段,主要依赖风险投资推动业务起步;进入成熟期后,开始逐步运用多元化金融工具,其中股权融资仍是重要支撑,还包括产业资金、地方产业基金等多方资本的助力。

她进一步指出,2020年公司完成首发任务、技术实力得到验证后,启动了产能提升计划。期间,我们引入南通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投资基金,该基金的注入不仅为产能建设提供了资金保障,更直接助力公司卫星批产技术的优化升级。当前,随着国家对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力度的持续加大,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协同发力,整体行业发展态势向好,也为我们这类科技企业的持续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

谈及小巨人企业在跨阶段发展中还需要被满足的需求,徐颖认为,技术创新与金融创新需深度结合。随着技术持续发展,新的资产形态不断涌现,以卫星领域为例,当前全球卫星数量已达1万余颗,而十年前仅为1千多颗,增长幅度十分显著。对于未来太空资产证券化的推进,以及以卫星为抵押物的金融工具的开发,我们认为这不仅需要各类金融机构的积极参与,还需政策层面的引导与支持,包括在相关领域突破现有框架、开展探索实践。因此,这类探索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共同推动相关工作逐步落地。

在科技金融领域,做好风险管理不仅需要政府部门主动作为,科技型企业作为重要参与方,同样需发挥积极作用。结合银河航天的实践来看,徐颖认为,“技术创新是成本控制的核心方向。”

她举例说,在卫星测控环节,几年前需要工作人员全天候值守,即便过年期间也得安排多人盯守;而现在通过软件迭代,引入AI和自动化技术,已实现智能化管理。卫星在轨运行若出现异常事件,系统会根据问题类型和等级,按照预案进行初步处置,同时呼叫技术同事,若同事未接听,还会自动联系其主管。这一转变不仅大幅减少了人力投入,也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

在卫星研制方面,早期的通信卫星大部分是采用单颗卫星的研制方式,但现在我们引入了国内成熟的工业供应链,逐步打破此前相对封闭的航天产品供应体系。例如一些给机器人、汽车供应产品的企业也能为我们提供适配的部组件等,加之流程的不断迭代优化,使得卫星整体成本大幅降低,效率却大幅提升。

除了技术创新,我们在成本与资金链管理上还有两点经验:一是在规划产能扩容时,会充分评估资金链状况,确保资金承载能力相对于扩张节奏有一定超配;二是会持续与金融机构保持紧密沟通,同时主动了解国家相关政策,灵活运用多元融资工具。

fund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