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告别“散步式”课间活动:学校体育破解“时、空、人”之困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9 18:25:07

(原标题:告别“散步式”课间活动:学校体育破解“时、空、人”之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王峰 北京报道  解决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体育是最简便、最有效的途径。

近日,教育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到2027年,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2小时要求全面高质量落实。

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存在时长不保、质效不高、师资不强、场地不足、评价不尽科学等重难点问题,“小胖墩”“小眼镜”等问题依然突出。

《意见》围绕“统筹校内外保障体育时间”“一体化推进体育教学改革”“构建新型体育师资队伍” “挖潜拓展体育运动空间”等,提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提出,“落实健康第一教育理念,实施学生体质强健计划,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以下简称‘2小时’)”。

加强体育运动,对于减少“小眼镜”“小胖墩”有明显效果。北京日日新学堂创始人王晓峰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该校从创办以来,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就远远超过2小时。疫情期间居家学习以前,日日新学堂的学生几乎没有“小眼镜”。

北京家长吴晟刚刚参加了孩子的小学家长会,班主任告诉家长,孩子每天在校有4个15分钟的课间活动、1个35分钟的课间操、1节40分钟的体育课,学校每周5次课后服务里,也有1次是体育活动,这些加起来已经超过了2小时。

《意见》提出,基础教育阶段要统筹课内外、校内外,积极推进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鼓励有条件的中小学校上下午各安排一次不少于30分钟有质量的大课间体育活动。

“虽然体育时间有了保障,但质量还可以再提升。比如,孩子每天下午的大课间只有15分钟,最近几年小学生人数很多,活动空间有限,孩子们只好在操场上像‘贪食蛇’一样散步活动。”吴晟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意见》也提出多个举措,强化场地条件保障。一方面,推动场地设施拓展升级,挖潜拓展校园体育运动空间,鼓励创设小型化运动锻炼场景,打造校内“微运动场”。另一方面,加强社会资源共用共享,新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优先选址学校和社区周边,促进学校与社区共建共享体育场馆。

北京市一所初中的学生工作负责人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学校的操场很小,跑道全长只有200米,因此同时安排体育课的班级数量有限,而且早上和下午第一节课正值学生刚吃完饭,不适合剧烈运动,又给学校统筹体育活动带来了困难。”

该负责人表示,为了拓展运动空间,该校在屋顶建球场,在地下室建练习室,在楼道里划出跑道,打破常规,却意外打造出了特色。

数字化手段能创造碎片化体育时间。这所初中在操场上安装了传感器和智能数据设备,能够收集学生跑步时速、时长等数据并排名。

“为了霸榜,很多学生一下课就跑到操场,刷新自己的成绩。”这位负责人说。

中小学校缺运动场地,更缺体育教师。

首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学院院长尹军今年2月在《北京日报》撰文介绍,各地区普遍存在中小学体育教师缺编现象,北京中小学体育教师约7000人,“结构性缺编”比例约为15%至20%,很多体育教师每周授课超过30节。

对此,《意见》一方面提出构建新型体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也提出加强培养培训。

具体举措包括:探索构建以专职体育教师为主体、体育教练员为辅助、兼职体育教师(教练员)和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体育师资队伍;配齐配强专职体育教师,优化农村中小学校体育教师补充机制,鼓励建设区域体育教师共享中心;鼓励支持优秀体育类专业大学生赴中西部等地区开展体育支教志愿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地区购买课后服务和教练服务;健全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见习实习制度;鼓励通过公费师范生方式培养体育师资等。

“很多农村学校难以吸引并留住体育教师,只能通过大学生支教、区域体育教师走教等方式弥补师资缺口,有的农村学校通过其他科任老师兼职,开展乡土特色体育。”长沙市一名教研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今年1月,教育部就已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若干举措的通知》,要求各地按照不高于班师比小学5:1、初中6:1、高中阶段8:1的标准配备体育专任教师。

值得注意的是,体育教练员成为新型体育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见》提出,深入落实在学校设置教练员岗位,完善教练员资格、遴选、培训、使用、管理、待遇、评价等系列工作制度,畅通用人机制,激发各方积极性和参与度。

这不仅仅是增加学校体育师资的供给,更涉及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主要育人载体,但并非所有孩子都喜欢体育课,有的体育课枯燥无味,与孩子喜欢的竞技竞赛相差甚远。

“孩子对运动的兴趣大多是通过社团、校外培训,或者与父母一起看球等方式形成的,与学校体育课关系不大,因为体育课只能做一些基本的训练。”吴晟感慨,“因此,虽然学校体育时间增加了,我还是给孩子报了校外的体能课、足球课。”

对此,《意见》提出,积极探索走班制、俱乐部制等实施方式,促进体育课与体育活动更加灵活贯通,让学生立足学校即可熟练掌握至少一项运动技能,广泛组建体育兴趣小组、社团和俱乐部,支持学校与体校、符合条件的青训机构共同开展课余体育训练等。

特别是《意见》提出,确保每个学生经常参加校内体育竞赛活动,形成人人有项目、班班有活动、校校有特色、周周有比赛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样态。

“一体化推进教学改革,从课程设计、实施形式、内容与负荷等方面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喜欢体育、掌握技能、形成习惯,提升体育课程育人质效。”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说。

这就必然要求学校在体育教师之外配备教练员。事实上,我国中小学教练员人才储备并不短缺。

武汉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名校近年来纷纷增设运动训练专业。2024年,从运动训练(足球运动方向)还分设出足球运动本科新专业。

一所体育类高校副教授任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传统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要来自体育教育专业师范生,但体育教育专业录取时对考生的竞技水平要求不高,相比之下,运动训练专业要求考生至少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竞技水平和运动素质更突出。

“通过设立运动训练专业,高校得以大量招收退役运动员,再将他们输送到中小学校和体育产业之中。”任磊说。

《意见》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各地统筹体育运动特色学校和特色班,进一步优化高等学校体育类学科专业布局,适度扩大本科和研究生招生规模。完善学生体育赛事与职业联赛的人才输送机制,为优秀学生运动员进入省队、国家队创造条件,进一步完善优秀运动员多样化升学通道。

今年5月6日,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发布关于2025年优秀运动员本科保送拟推荐名单的公示,名单中多名奥运冠军在列。

冠军保送上大学,体现了我国教育评价的多元化。专家指出,只有推进多元评价体系建设,才能培养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也促进高中学校重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和家长也更重视发展兴趣与特长。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负责人说,《意见》坚持守正创新、破立并举,科学构建“时间+质量”“普及+提高”“人人+骨干”“教师+教练”“评价+激励”“学校+家庭”的学校体育发展新格局。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