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8 18:59:29
(原标题:五大光伏组件厂商集体步入“储能时代”)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费心懿
11月17日晚,天合光能自愿披露了其接连获得海外储能大单的消息。
公告称,其控股子公司天合储能近日分别与北美、欧洲、拉美三大区域客户签订合计2.66GWh储能产品销售合同。这标志着光伏组件大厂在储能板块再度揽下大单。
此前,隆基绿能并购储能独角兽精控能源,标志着五大光伏组件企业集体迈入储能时代。光伏企业集体入局储能有何优势,其入局储能策略又有何不同?
组件龙头终入局储能
作为标志性的节点,11月13日,陕西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经营者集中简易案件公示表》显示,隆基绿能与苏州精控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精控能源”)等签署协议。
根据交易协议,隆基绿能拟通过收购股权、增资入股、表决权委托的形式取得精控能源约61.9998%的表决权,并单独控制精控能源。受并购消息影响,隆基绿能11月14日盘中股价大涨,一度直线拉升超7%。
在是否大举押注储能一事上,隆基绿能曾经历长达数年的摇摆和犹豫。
2021年,隆基绿能成立子公司隆基氢能,主攻大型碱性水电解制氢设备与绿电制绿氢解决方案,正式入局氢能产业。2022年,隆基氢能在新疆库车完成全球首个万吨级绿色炼化示范项目中石化绿氢项目出货。
然而,这一倾力打造的“第二曲线”,却遭遇氢能产业由热变冷、进入阵痛期的不利局面。实际上,不光隆基绿能,整个氢能行业对产业商业化的进程都有些过于乐观了。
而管理层也在公司的“第二增长曲线”是储能还是氢能上多次反复。
2024年7月,隆基绿能董事长、总经理钟宝申在公开活动上表示,“一体化组件的大型企业基本上都上了储能,有人问隆基为什么不做储能。我说我没有看到隆基在储能领域能够有什么样独特的能力,来给社会、给客户贡献一些独特的价值,因此隆基不做搅局者。”
不过,在2024年10月,坊间广为流传的一份“北京交流纪要”成为业内舆论焦点。纪要显示,时任公司总裁李振国称,之前把氢能当作“第二曲线”,但目前看来暂时不成立,光伏储能融合应用方面的业务更有可能成为“第二曲线”,氢能可能调整为“第三曲线”。公司目前并没有做储能电芯的想法,更多是跟储能领域的优质企业合作,也有可能通过资本去进行更深入的合作。
而随着控股精控能源,标志着最大光伏组件厂商完成了其光储氢的闭环。至此,五大光伏组件厂商集体迈入储能时代。
先机与后手
除了隆基绿能,其余四家光伏组件厂商天合光能、阿特斯、晶科能源、晶澳科技,在储能业务的延伸拓展上显得步调更快。
回溯光伏组件企业入局储能业务,阿特斯得益于在海外运营光伏电站资产的模式,早早入局储能电站资产,在其余四家光伏组件厂商利润下滑深陷行业周期波动的泥沼之时,阿特斯的业绩反而扶摇直上。
今年上半年,阿特斯在储能业务营收达45亿元,在其收益中占比21.04%,毛利率31.42%,不仅远高于大部分光伏企业,甚至还好于大多数储能企业的表现。阿特斯预计,今年全年储能出货量将达7-9GWh,储能业务毛利率持续领跑行业,成为公司利润增长的核心引擎。
天合光能亦是入局较早的企业。早在2024年,天合光能子公司天合储能总裁孙伟就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天合储能一定要做行业的领导者,达成在光伏组件领域一样的理想。未来5-8年,天合储能销售收入要过千亿,与光伏规模差不多一样大。”
目前,天合储能在江苏常州、安徽滁州、江苏盐城已经拥有三大基地,总规划产能高达24GWh。公司业务累计出货超12GWh。同时明确2025年全年出货目标锁定8GWh以上,其中海外市场贡献占比预计达60%。
亦有销售人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由于产能供不应求,天合光能的储能在手订单已排到明年甚至后年。
晶科能源也已入局储能多年。2024年,在多个公开及非公开场合,晶科能源副总裁钱晶都提及,光储一体化是晶科能源的大方向,储能业务是晶科的“第二增长曲线”。晶科能源的目标是未来3-5年成为全球储能领军企业。
晶科能源认为,首先是工商储的赛道。储能一定会在工商业火起来,因为有商业模式。从全球范围来看,只有在峰谷电价差大的地区才能得到好的发展,如澳洲、美国加州,工商业对储能需求非常旺盛。
其控股子公司晶科储能科技已建成5GWh储能电芯产线及系统集成工厂,2024年储能系统出货量突破1GWh大关,2025年更将冲击超6GWh的产能目标。
晶澳科技同样入局不晚,但尚未形成出货规模。其在2024年通过晶澳投资参股了洛希能源。不过天眼查显示,晶澳投资现已退出股份。从公开信息来看,晶澳科技储能事业部副总裁付海明曾是采日能源副总经理兼事业部负责人。此外,晶澳储能近期亦有多个动作意在为攻入欧洲工商储市场做出努力。11月6日,晶澳科技与储能电芯供应商楚能新能源在楚能全球总部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11月7日,晶澳科技的工商业储能产品顺利通过了全球权威安全认证。
事实上,眼下的储能行业已经进入红海争夺战,企业在技术、产能、市场渠道等方面激烈厮杀。如此背景之下,隆基绿能入局已稍显滞后,因而控股一家已经成体系、有相当收益规模的储能企业,对其而言无疑更具性价比。
公开信息显示,精控能源现已规划31GWh储能系统产能。此外,精控能源在美国亚特兰大还有5GWh储能工厂投产。而这或将为隆基绿能在储能领域的布局赢得后发优势——一个带有北美基因、强调本地制造的产品,更容易在对安全和品牌高度敏感的欧美市场获取高溢价和高份额。
不难看出,光伏组件企业集体入局储能市场,但在策略和打法上,各家企业其实并不相同。
天合储能和晶科储能投入了重资产,布局自有电芯和集成产能,隆基绿能则通过跨界并购产能实现入局,而未布局自有产能的晶澳则向外部寻求供应链合作。在布局的细分市场方面,阿特斯、天合储能更着重布局大储市场。晶科储能和晶澳储能则将海外的工商储作为主要阵地。
组件的同质化竞争,最终把光伏企业都推向了更具溢价空间的储能领域。而这场集体“换挡”的背后,也是单一发电设备供应商向综合能源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战略升级。企业通过光储协同,来解决光伏发电的间歇性难题,并利用现有的渠道优势,开辟了毛利率更高的“第二增长曲线”,提升全球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和讯财经
2025-11-18
子弹财经
2025-11-18
智通财经
2025-11-1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