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国常会部署:加速供需适配,AI与新场景联手促消费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7 19:44:30

(原标题:国常会部署:加速供需适配,AI与新场景联手促消费)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周潇枭 见习记者张旭 北京报道

消费作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一头连着宏观经济,一头连着千家万户。

11月14日,国务院总理李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进一步促进消费政策措施。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人工智能融合赋能成为两大关键词。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智库专家洪勇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此次国常会部署消费政策的亮点,是从传统的“拉动需求”转向“优化供给结构”,强调通过提升供给质量来释放消费潜力。“增强供需适配性”意味着消费政策从过去强调“刺激买”转向强调“提供更适合消费者想买的产品”。从总量扩张逻辑迈向结构优化逻辑,体现了消费治理的转变。

“特别是提出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通过标准提升、柔性制造、特色供给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本质是推动中国消费从‘有没有’迈向‘好不好’‘合不合适’,将成为构建高质量内需体系的关键抓手。”洪勇说。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1-10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169亿元,增长4.3%;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91亿元,同比增长2.9%。专家指出,10月份社零增速放缓,反映出传统大宗消费动力不足,而特色消费、品质消费、个性消费尚未充分释放。

洪勇表示,目前消费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供给端高品质、小批量、专业化的产品仍相对有限,柔性制造和快速响应能力不足,年轻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与供给能力之间仍存在一定错位。

国常会指出,增强供需适配性是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畅通经济循环的有效举措。要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以优质供给更好满足多元需求,实现供需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会议明确,要积极支持企业扩大特色、高品质消费品供给,加快安全、性能、绿色等标准更新升级,完善认证体系。要围绕细分市场精准匹配不同人群需求,发展一批柔性制造工厂,推动生产高效响应消费者个性化需要。要培育消费新场景、新业态,丰富消费金融产品和服务,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指出,通过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多业态跨界联动、绿色低碳发展导向、个性化定制服务升级,消费新场景新业态的打造将全方位适配消费升级需求,为扩大消费提供新动能。

郭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推动消费新场景新业态高质量发展,需要践行差异化路径。鼓励各地依托资源禀赋打造标志性场景,避免同质化竞争;推广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在消费场景的深度应用,丰富智能体验;制度保障完善方面,健全行业标准、信用监管机制,规范市场秩序。同时要注重优化区域布局和经验推广。加强县域商业体系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炼国家级试验区成功经验,通过政策引导与模式复制,推动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持续健康发展。

今年9月,商务部和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提出,支持业态创新、模式创新,推动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数字技术在文娱、旅游、健康、体育等领域的深化应用,打造一批商旅文体健融合的消费新场景。

具体来看,包括商圈向多元消费场景升级、发展夜间经济、特色商业街优化升级,打造特色消费场景等方面。

目前,上述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共实现客流量超4000亿人次、营业额超5000亿元,创造就业岗位超80万个。2025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国示范步行街(商圈)客流量、营业额同比分别增长8.8%、6.0%,为各地促消费、扩内需、稳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洪勇表示,下一步,需要通过标准提升、产品分级、细分化设计,更好匹配不同年龄、收入、生活方式人群的需求;同时鼓励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构建柔性制造工厂,让产品能按需而造、随需而变。此外,还应继续培育沉浸式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绿色消费等新场景,扩大消费金融供给,降低消费者体验高品质商品与服务的门槛,以结构优化带动整体消费回升。

此次国常会十分重视新技术和人工智能对消费的作用。会议提出,要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聚焦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发新产品和增值服务,持续拓展新的消费增量。

洪勇解释道,新技术和AI的核心作用,是把过去“粗放供给”变成“精准供给”,把“统一生产”变成“个性化制造”。人工智能通过用户行为洞察、智能推荐、柔性排产、智能客服与售后等能力,使企业更精准理解消费趋势,形成小批量、多品类、低成本的快速供给模式,提升消费品的“命中率”。包括AIGC在内的新模式,也正在重塑商品设计、营销、试用体验与服务方式,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提升体验质量。

“国常会提出要‘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核心就是让AI成为供给端的‘放大器’和需求端的‘连接器’,推动更多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不断涌现,从而形成新的消费增长点。”洪勇说。

人工智能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也为消费端提供了更多产品。工业和信息化部部署下半年重点工作时提到,制定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助力扩大消费行动方案,加快人工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智能穿戴等技术开发和应用推广。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谢少锋介绍,人工智能赋能作用持续加强,我国培育并开源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加快在电子、原材料、消费品等行业应用,形成一批新模式新业态。AI手机、AI电脑、AI眼镜等人工智能终端已超百款,成为拉动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郭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人工智能促消费的价值主要体现为三点:一是通过大数据挖掘潜在需求,二是提供定制化产品与个性化服务,三是借助智能终端升级消费体验,优化交互效率与使用感受。同时,AI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催生高附加值消费新赛道,为市场注入持续活力。

从实践情况来看,AI与消费融合已经覆盖多个场景,例如家居领域的人居智能联动;物流端,菜鸟AI视觉分拣技术与无人配送车协同;文旅场景下,大运河景区AI巡检机器人兼具安全防控与文化导览双重功能,提升场景服务品质等。

在郭涛看来,“人工智能+消费”的发展将呈现几大趋势:情感经济崛起,酒店智能管家通过声纹识别感知用户情绪,提供主动式关怀服务;全场景智能互联深化,以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为核心终端,构建跨场景无缝衔接的生态化交互环境;跨界融合加速,AI与低空飞行、脑机接口等技术深度结合,孵化沉浸式、体验式消费新业态。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7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1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