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21专访|微众信科王锦胤:从数据“深挖”到场景“深入”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14 14:31:25

(原标题:21专访|微众信科王锦胤:从数据“深挖”到场景“深入”)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曹媛 深圳报道

征信,正成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关键抓手。

2025年征信工作会议明确“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征信支持力度,有效增加专业化特色化征信供给。”

征信数据为何对企业融资如此重要?核心在于它能破解融资活动中最关键的“信息不对称”难题——资金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存在对还款能力、履约意愿的信息差,而征信通过数据整合、信用评估,为双方搭建了信任桥梁,直接决定融资的可能性、成本与效率。 

在深圳,这一需求尤为迫切。一方面,总部经济发达,大量企业以深圳为研发总部,业务网络辐射全国乃至全球,供应链条长,产业链上下游协作企业多。

另一方面,深圳中小微科创企业、电商企业、跨境物流企业数量庞大,这类企业普遍具有轻资产运营,缺乏厂房、设备等传统抵押物的特征,但经营过程中沉淀了海量纳税数据、发票流水、物流订单、研发投入等数字化资产。

上述企业特点为深圳征信机构打开广阔市场空间。如总部位于深圳的微众信科,于2014年成立,2015年获得国家企业征信备案。截至目前,微众信科累计输出超过4000万份征信报告,助中小微企业获得信用融资超过万亿元。

到底如何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跨境电商等新业态的出现,对征信行业提出哪些新需求?AI技术又为征信机构起到哪些赋能作用?带着疑问,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微众信科总裁王锦胤。

从数据“深挖”到关系“穿透”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年征信工作会议强调要持续加大对科技创新、普惠小微、绿色发展等重点领域的征信支持力度,深圳科创企业实力强、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微众信科在助力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上有哪些经验?

王锦胤:第一,过去11年,我们致力于挖掘企业涉税经营数据,开展横向信贷融资服务。随着产业升级以及进入到模型稳定的疲劳期,近年来我们逐步向垂直领域、基于交易数据的供应链金融当中做延展,因为实践证明链上企业风险显著降低。

第二,针对新兴产业发展,科技型企业与实体经济日益旺盛的融资需求,我们将垂直领域相关研发作为攻关课题,重点选择下游密集型且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企业进行支持,如电商类、智能制造类及商贸流通等领域的企业。

因为这类企业能沉淀大量数据,结合我司数据资源禀赋进行交叉验证,既支持了实体经济发展,也能构建起经过行业研究的垂直领域风控能力。

21世纪经济报道:你在征信行业深耕多年,近年来中小微企业在融资需求、欺诈风险等方面是否出现明显变化?

王锦胤:从我们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客群看,其实是越来越下沉,最大风险仍是欺诈风险。 对此,我们加大了欺诈识别的研发力度,借助AI能力提升反欺诈效果。比如,反欺诈与营销场景可运用人工智能大模型与深度学习算法高效解决。

随着大模型技术成熟,我感触最深的是显著提升了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能力,比如过去我们用OCR识别非结构化数据,在复杂的财务报表中一旦“窜行”,OCR识别准确率甚至会下降到80%以下,这对我们数据采集及风控应用而言,属于不可用范围。

但通过AI加持,对非结构化数据的处理/识别准确率能提升至98%,有效支撑了多维度数据交叉验证,既提高了业务转化率,也强化了风险识别能力,降低违约风险。

供应链金融为何“脱核”

21世纪经济报道:近年来政策层面强调供应链金融“脱核”,应如何理解这一转变?微众信科在这方面有哪些探索,如何帮助银行更好实现“脱核”授信?

王锦胤:传统供应链金融需获取核心企业的交易、合同、物流等数据,对金融机构而言属于资源型与商务公关型业务,且一级供应商数量有限,难以实现线上化、批量化获客与风控。

为探索供应链金融“脱核”业务,微众信科专门成立一级产品线部门推进相关工作,我亲自去抓。我们的做法是,一是依托十年积累,我们能穿透全中国4000万家企业的交易网络。

二是结合知识图谱、工商股权关系链,运用人工智能NLP数据处理能力,构建起约100多条产业链,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与股权链的“三链融合”,打标到产业和供应链中去,精准挖掘优质客户。

这一模式既能实现二级供应商风控,又能盘活批量化业务。目前,我们已通过该模式服务约17家银行,累积信贷额度达四五百亿元,未来还将持续挖掘供应链融资解决方案,强化线上智能风控能力,助力百行百业实体经济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不同行业的融资特点与需求存在差异,能否结合实际案例谈谈具体行业的供应链金融服务?

王锦胤:以电商行业为例,具备交易量规模庞大、信贷需求旺盛、风险相对可控几个特点。电商交易量增速超过国民经济增长水平,企业用资需求旺盛,多为进货周转所需,且需求分散、无实体店铺或厂房,缺乏抵押物,完全依赖信用融资。

我们发现一家好的电商平台大概25%的成本支出来自营销,我们通过整合营销服务费、上下游交易数据交叉验证,判断企业的承载能力与意愿。同时,通过锁定账户回款,截取一部分现金流等,将不良率控制在1%以内。

再看跨境物流行业,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我们获取跨境物流平台的物流运营数据,通过分析发单频次与出口贸易增长等情况,辅助银行为其提供信贷支持。

微众信科依托深圳的跨境资源禀赋,跨境电商、物流领域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垂直领域突破方向,也是下一个重要增长点。

业务“万变不离其宗”

21世纪经济报道:业内评价微众信科的头部企业客户集中度较高,目前贵司客户主要包括哪些类型?在业务拓展上有哪些新动作?

王锦胤:核心客户以银行为主,还包括地方央国企、金控公司、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类金融机构。今年我们开始发力央国企内控与供应商管理服务,比如在银行做风险预警平台,在央国企就是供应链、供应商的风险预警系统,本质仍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随着公司从信用科技向金融科技、数字科技转型,未来将服务更多垂直领域场景客户。

21世纪经济报道:银行是微众信科的核心客群,但近年来面对信贷需求日渐疲弱、银行盈利能力承压以及激烈的市场竞争,微众信科的业务增长点在哪里?

王锦胤:新增长点主要集中在四大方向:一是坚守自身资源禀赋的基本盘业务,持续深化核心优势;二是挖掘To B到To C的营销侧市场,拓展业务边界;三是拓展小微资产处置业务。四是向企业服务市场延伸,如布局商账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企业服务,国内约6000万商事企业与1.2亿以上的个体工商户构成了庞大市场。 

应对“内卷”的核心在于两点:一是强化产品力,持续加大研发投入;二是积累公信力,征信行业需要时间沉淀,唯有拥抱市场需求、提升效率与应用能力,解决客户痛点,才能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实现持续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能否具体介绍下To C端业务拓展规划?

王锦胤:To  C端业务是将B2B业务积累的能力向C端服务延伸,核心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一是打造企业信息搜索引擎,帮助用户查询特定行业优质企业、商品源头厂商等,助力供需对接;二是可以推出企业“反向背调”服务,为求职者提供企业经营状况、主营业务、稳定性、行业前景等信息。 例如当前职场选择具有双向性,公开信息难以全面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反向背调服务能帮助求职者降低跳槽后的离职风险,这一场景具备较强的市场需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