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缓发)告别“追风口”,AI时代投资策略之变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06 13:11:54

(原标题:(缓发)告别“追风口”,AI时代投资策略之变)

南财智库研究员 翁榕涛 庞成 广州报道

“站在风口上,猪都可以飞起来。”

在这样的投资信条下,大量热钱正涌向AI与机器人赛道。公开数据显示,仅2025年前8个月,机器人领域一级市场融资额已达386.24亿元,是去年的1.8倍。

然而,狂热的表象下,行业泡沫正悄然生发。日前,在“新产业金融大调研”中,不少投资人向南财智库研究员表达担忧,“许多机构一拥而上扑向人形机器人,但部分企业连稳定的商业模式都没有,估值却高得吓人”。   

这背后,是高估值泡沫与实际商业兑现能力之间的巨大鸿沟,构成当前投资界最显著的认知偏差。

过去,投资人纷纷押注热门风口,看重商业模式创新,追逐流量、速度和规模;然而,在技术壁垒高筑、研发周期漫长的AI与机器人产业领域,过去的投资模式正在失灵。比如,以AI技术为基础的元宇宙、SaaS等概念曾经历资本热捧,但不少创业公司最终因缺乏落地场景而跌落“死亡谷”。

硬科技投资时代,最大的红利不再是流量和规模,而是对研发周期的耐心,以及对商业化路径的清醒判断。南财智库研究员在调研中了解到,从“追逐风口”到“深挖技术壁垒”、从“创始人光环”到“产学研融合”的投资策略转变,成为部分投资机构在AI与机器人赛道脱颖而出的重要秘诀。

对于投资机构而言,长期以来普遍面临一个问题:是优先选择前景广阔的赛道,还是更看重创始团队的技术背景与执行能力?


回顾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黄金十年,“押赛道”是许多投资机构一战成名的秘诀。只要选对风口,即便团队技术背景普通,也有机会凭借流量红利与商业模式快速崛起。

其底层逻辑在于,互联网经济的核心是网络效应和规模经济,一旦通过资本力量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形成用户习惯和生态闭环,后来者便难以颠覆。

“当时我们更看重的是商业模式创新和市场爆发潜力,谁先起量和占住场景,谁就能赢。”一位曾经历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投资人告诉南财智库研究员,“技术固然重要,但并非决定性因素。典型的案例是部分成功的互联网公司最初的技术架构并不复杂,关键在于他们能够快速迭代产品,满足用户需求。”

但是,这套在互联网时代屡试不爽的方法论,在AI与机器人领域却遭遇了严峻挑战。

包括谢诺投资、深创投、花城创投、创钰投资等险资私募基金的投资负责人,向研究员分享其在投资实践中深刻感受到的市场变化。

“AI和机器人都是技术密集度极高的产业,技术的先进性和独特性决定了企业的护城河。”谢诺投资的研究团队在调研中发现,与互联网时代不同,AIR领域的技术壁垒一旦建立,后来者很难通过简单的模式模仿实现超越。

另一位资深投资人则进一步阐释了这种差异:“互联网投资可能更注重用户增长和市场规模,而AIR投资必须回归技术本质。比如在机器人领域,我们关注的不仅是机器人能做什么,更是其背后的核心技术——运动控制算法、力觉传感技术、智能决策系统等。”

这种投资逻辑的转变,在估值体系上也体现得尤为明显。

调研中,一位全国性险资私募基金股权投资部负责人直言:“对于早期的互联网项目,我们可以用日活、月活、用户停留时长等指标来估值。但在AI与机器人领域,尤其是技术驱动型项目,我们更看重团队的学术背景、技术路线的独特性、专利布局以及研发投入的持续性。”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转变并非否定赛道选择的重要性。在AI+时代,一个有价值的赛道不再仅仅意味着广阔的市场空间,更重要的是技术突破与产业需求的高度融合。

一位市场化投资机构投资人向研究员表示,过去,投资人们喜欢看欧美科技产业的发展动态,照着已经做成功的国外企业投资几家国内初创企业,但是在AI与机器人赛道上,中美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缺乏参照物可以直接“抄作业”,这也对投资人在产业、技术方面的理解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押赛道”的投资逻辑已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不再是过往简单地追逐热点,而是基于对产业链的深度理解和系统化布局。多家受访机构在AIR领域的投资就体现了这一思路。

比如,花城创投投资总监温朝会指出:“现在人形机器人很热,但我们依然保持谨慎。关键是判断这个赛道是否真的具备商业落地的条件,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阶段。”

创钰投资投资总监黄瑞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押赛道”的含义。“我们更关注机器人产业链上游,尤其是核心零部件领域。上游的竞争格局相对稳定,一旦切入供应链,就能享受整个行业发展的红利。相比之下,下游应用领域当前的普及率还不高,风险也更大。”

“我们并不局限于某个单一环节,而是围绕整个产业链进行系统布局。”深创投高级投资经理卢禹介绍,从上游的六维力传感器、灵巧手,比如鑫精诚、因时,到中游的本体制造,比如宇树、银河通用,再到核心的“大脑”系统,比如智平方、银河通用,深创投都有所布局。

这种产业链投资思维的底层逻辑是:与过去的互联网行业相比,AIR产业复杂度高,任何单一环节的突破都难以支撑整个产业的发展。只有通过系统性的产业链布局,才能把握产业发展的整体脉络,并在不同环节之间产生协同效应。

从赛道选择来看,每家投资机构都有自己擅长的方向和侧重点。

比如谢诺投资看好AI+医疗领域,认为这个赛道具备较高的技术壁垒与场景门槛。“医院是门槛很高的一个场景,而技术团队也需要深厚的医学知识和对临床流程的理解。这种高门槛一旦建立,就形成了坚固的护城河。”魏晓林表示。

而深创投则看好具身智能机器人赛道,对上下游进行了全产业链布局,并且看重场景和数据等核心因素。

“AIR产业对数据的要求太高了,以往任何产业都没有这种情况。同时需要产业方给企业进行场景赋能,比如银河通用在美团的场景应用落地,有助于形成训练数据和场景理解的闭环,加速了模型的迭代。”卢禹表示。

创钰投资则看重硬件领域的稀缺性。“当前产业的一些发展瓶颈主要是因为部分产品仍然被国外垄断,比如高端传感器,而且和下游还在寻找应用场景相比,不少上游零部件企业已经实现盈利了,所以我们更多关注零部件领域。”黄瑞分享。

2025年上半年,具身智能与AI硬件投融资达114起,融资总额超145亿元,远超2024年全年数据。仅2025年5月,AI硬件融资占比即超当月总额一半。值得关注的是,AI硬件正成为大厂高管离职创业的热门赛道,据IT桔子数据,2024年共有13位前大厂高管创业,其中就有5位聚焦AI硬件。

不少投资人对AI科学家抱有“光环效应”,认为拥有一位来自顶尖高校或知名实验室的科学家,似乎就为项目贴上了“硬科技”的标签。

然而,实践证明,科学家创业虽然可能在技术上领先,但在产品化与管理上常常存在短板,仅凭某位科学家杰出的个人学术能力,难以支撑企业穿越技术研发到商业落地前的“死亡之谷”。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关键阶段,许多创业团队有可能因技术成熟度不足、资金链断裂、市场需求不明确等因素导致失败,故业内把这一阶段称为科创企业的“死亡之谷”。

上述投资人表示,“一流科学家们已经在细分领域做出独创性成果,但并不代表着他们就可以马上帮客户解决实际问题,从寻找场景、落地产品再到运营管理,对于科研出身的创始人们而言都是全新的难题。”

多位业界人士认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正处在跨越“死亡之谷”的重要阶段,无法带来真实价值的AI产品将被市场淘汰出局。


谢诺投资在AI医疗领域的投资,如柏视医疗、医准智能等项目,均强调团队的技术背景与场景资源。

“我们投的不仅是技术,更是团队对场景的理解能力。”谢诺投资方面强调,在AI制药领域,谢诺甚至要求团队必须有药物研发经验和临床数据积累。

比如,在投资分子之心的时候,尽管该公司科研团队已经非常优秀,创始人是全球AI蛋白质折叠技术奠基人、计算生物学家许锦波,核心团队汇聚MIT、耶鲁、清华等顶尖院校人才,但谢诺投资并不仅仅看中其学术光环,最终决定投资的关键节点是分子之心和凯赛生物达成战略合作的时候。

“凯赛生物是全球合成生物的产业巨头,这种产业巨头的背书与合作,意味着分子之心技术走出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应用的可能性得到极大验证。”广东省人工智能产业协会副会长、谢诺辰途投决委主席魏晓林分享。

柏视医疗是一家谢诺投资从早期支持至今的AI医疗公司,属于“耐心资本”的典型案例。

“我们从2018年投到现在,七年了,为什么能坚持?因为它的产品在顶尖医院里真的被使用、被迭代,形成了研发到临床应用的闭环。”魏晓林表示。

温朝会认为,“我们既要选对赛道,也要选对人。在AI与机器人领域,我们更倾向于投资那些在特定场景中已有落地案例且团队具备产学研背景的项目。”

而在团队选择上,深创投发现从“具备产品思维的大厂核心人员+核心技术科研人员”的团队组合具有优势。

“这种瞄准一个新的需求趋势,然后通过研发新技术把产品做出来的思维是很重要的,过去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理想和小鹏汽车在行业起步阶段都做得很好,关键是快速实现阶段性的PMF(产品市场匹配),而现在这些大厂员工有人出来做AI赛道的创业、同时匹配关键技术人才,我们也是比较看好的。”卢禹认为。

在投资逻辑转型的当下,如何抓住发展机遇?调研显示,多数机构认为,“赛道”与“团队”并非对立关系,而是互补关系。

可以发现,“押赛道”的本质是对行业的判断,要优先选择一个坡长雪厚、处于上升周期的大方向。“赌团队”的本质是对公司的判断,在好赛道中,找到那个技术最强、商业化路径最清晰、执行力最高的团队。

整体来看,AIR产业资本发展趋势,正在从“追风口”转向“看能力”,投资逻辑也从“概念共识”向“产业兑现”的拐点逼近。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6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