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1-04 14:14:20
(原标题:在轨道上“邂逅”粤东文旅新图景)
(广州白云站旅客阅读空间。 本报记者 梁信/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梁信 陆跃玲 广州、汕尾、汕头、梅州报道
高铁作为重要的现代交通方式之一,其意义远超出行工具的范畴,而成为了串联文化资源、激活城乡记忆、推动文旅消费的重要载体。近日,本报记者跟随“发现最美铁路·粤东腾飞新引擎”网络宣传活动走访粤东多地发现,随着多条高铁线路陆续开通,不仅拉近了粤东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更在激发两地文化与旅游活力中架起了一座“双向奔赴”的桥梁。
政策层面持续为“交通+文化”的融合注入动能。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提出“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在地方层面,广东省出台《关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旅游强省的若干措施》,明确要求加强旅游交通基础设施衔接,完善高铁站等枢纽的服务设施功能,推动交通网络与旅游景区、文化景观系统整合。
轨道延伸之处,不仅是地理的距离在缩短,更是大湾区与粤东之间文化和旅游生态的深度互动与重塑。高铁用速度和抵达密织的路网,让曾经的远方变成了日常,也带领着粤东驶向一个更加开阔的未来。
当书香遇见“远方”
(广州白云站旅客阅读空间。 本报记者 梁信/摄)
在国家大力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时代背景下,高铁车站与列车也可以成为承载阅读体验、传递知识价值的新型文化空间。而“书香驿站”“书香列车”等公共服务品牌的应运而生,正是铁路系统从交通动脉向文化通路延伸的一次生动实践。
在广州白云站、汕头站、梅州西站等高铁枢纽的候车大厅内,一批设计别致、功能完善的旅客阅读空间,凭借着独特的地域风格与文化内涵,成为了往来旅客眼中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不仅为旅客提供了休憩阅读的物理场所,更成为展示地方文化、促进城市交流的“文化会客厅”。
记者观察到,广州白云站的旅客阅读空间巧妙融入了岭南建筑元素,以镬耳墙造型的外立面、明亮简约的室内设计,营造出兼具地域特色与现代美感的阅读环境。
在汕头站,一座名为“广铁书香驿站·迴澜行书吧”的空间同样引人注目。“迴澜”二字取自汕头历史地标“迴澜桥”,据惠州车务段汕头站讲解员吴金婷介绍,该书香驿站紧扣车站作为旅客集散地的功能定位,邀请到汕头市新华书店负责日常书目的更新与维护,以确保图书资源兼具经典性与地方特色,实现铁路品牌与地方文化的有机融合。此外,车站还在候车室、出站口等地方设置了流动图书借还处,让书香便捷地伴随旅客同行。
如果说书香驿站是“静止的文化节点”,那么书香列车则是“流动的阅读空间”。为了打通旅客阅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数字阅读平台的构建成为了破解旅途阅读痛点、延伸文化服务边界的重要举措。
广九客运段列车长任永霜向本报记者介绍,针对列车上网络信号不稳、旅客携带书籍不便的问题,国铁广州局广九客运段于2024年4月携手“微信读书”,在80多趟列车上试点推出“书香列车”数字阅读空间。旅客只需扫描车厢内二维码,即可免费畅读海量电子书。
这一试点经验随后全面升级,在今年1月20日,“广铁悦读”微信小程序正式上线。这款小程序无需下载安装,更创新搭载预缓存技术,不仅有效突破了列车网络信号的制约,更让旅客在旅途中能随时畅享流畅的阅读体验。
“没想到在列车上也能享受免费的电子书服务,就像随身带着一个微型图书馆!”旅客李女士的感言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据统计,有83%的受访旅客对“书香列车”服务给予积极评价。数据显示,自推行以来,“广铁悦读”小程序用户访问量已达48万人次,总阅读次数突破85万次,目前已覆盖广铁集团担当的所有列车,成为轨道上重要的文化服务窗口。
从实体驿站到数字平台,从湾区韵味到粤东情怀,书香驿站与书香列车的点缀共同交织成高铁交通轨道上一道流动的文化风景线,让旅客在步履匆匆间驻足片刻,就完成了一场与自我、与城市、与文化的对话。
高铁“牵引”红色记忆
(位于梅州西站的文化长廊。本报记者 梁信/摄)
随着梅龙高铁于2024年9月全线通车,粤东北革命老区梅州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条串联龙川、五华、兴宁、梅县等原中央苏区县市的铁路动脉,不仅将梅州至广州、深圳的最快旅行时间压缩至1小时35分钟,更成为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经济深度融合的“新引擎”。
梅州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也是广东省唯一全域属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这里遍布509处革命遗存,孕育了深厚的红色基因。梅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俊培向记者介绍,梅龙高铁的开通让红色旅游资源“触手可及”。如今,游客通过高铁线,能轻松抵达叶剑英纪念园、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等“梅州红十景”,还可以领略“梅州十大必打卡景区”“梅州文十景”蕴藏的动人风光和千年客韵。
数据也同样印证着高铁带来的显著变化。截至2025年9月14日,梅龙高铁累计到发旅客已突破800万人次,日均到发客流量超2.1万人次。2025年上半年,梅州市GDP增速位居全省首位;全市接待游客571.95万人次,旅游收入达49.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3.4%和15.3%。高铁不仅带来了旅客和人气,更激活了老区的经济脉动。
据梅州西站相关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提升旅客体验,梅州西站通过优化进站流程、加开安检通道,将平均进站时间压缩至8分钟。车站还设置了全长243.9米的文化长廊,集中展示红色历史、客家风情与铁路发展建设的小知识,并在候车厅内建设了书香驿站,配备千余册图书,让旅客在候车中感受文化熏陶。
“通过梅龙高铁的串珠成链,我们有效促进了红色旅游、绿色生态与客家民俗的有机融合。”李俊培表示。“特别是2024年以来,通过举办‘梅’好时光文旅品牌系列活动,坐高铁游梅州成为众多游客的热门选择。”
如今,梅州西站依托高铁网络的强大辐射力,将红色文化资源、客家传统底蕴与湾区消费市场精准对接,为苏区振兴注入持续的客流、资金与创新活力。
高铁重塑海岛度假的文化内涵
(南澳岛拥有丰富的自然和历史文化资源。 本报记者 梁信/摄)
随着广汕、汕汕、梅汕等高铁相继通车,粤东海岸线上的南澳岛也正迎来旅游发展的历史机遇。作为广东省唯一的海岛县,南澳岛曾因交通制约,长期以区域性旅游市场为主。但随着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这一空间壁垒正逐渐打破,推动其从“潮汕后花园”升级为辐射全国的滨海旅游目的地。
南澳岛的吸引力,离不开其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环岛公路蜿蜒于山海之间,沿途碧波金沙与奇石绿林相映成趣,共同勾勒出南澳岛动人的生态画卷。
但南澳的魅力远不仅是碧海金沙,南澳县文旅局局长吴泽川特别向记者介绍,岛上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为这个海岛增添了独特的文化厚度。
南澳岛不仅有闻名遐迩的宋井,相传为南宋末代皇帝南逃时所掘;还有全国唯一的海岛总兵府,见证了明清两代的海防风云;以及像是太子楼遗址、雄镇关、叠石岩寺等众多古迹,它们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南澳深厚的文化底色。
这些丰厚的自然、历史人文景观,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文化爱好者与研学团队前来深度探访。数据显示,2025年1-9月,南澳累计入岛游客达924.39万人次,同比增长11.4%;旅游综合收入约39.02亿元,增幅超过20%。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高铁带来的客源结构根本性转变。“过去,南澳岛的游客主要来自潮汕本地、珠三角和福建省,单程耗时往往超过3小时,”吴泽川告诉记者,“如今从广州、深圳出发,2小时左右即可抵达汕头站,再经南澳大桥便捷上岛,全程仅需3到4小时,真正实现了‘快旅慢游’。”便捷的高铁网络还吸引了华中、华东地区的跨省游客,使南澳旅游的辐射半径得到显著扩大。
随着高铁网络不断加密、粤东城际铁路持续推进,这座山海相拥的生态旅游明珠,正迎来源源不断的八方游客,谱写“高铁+旅游”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深圳大学体育学院高尔夫与休闲旅游系教授张洁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粤东地区有丰富的特色文化资源,包括潮汕地区的潮汕文化(如潮绣,潮瓷、工夫茶),梅州的客家文化(如围龙屋、客家山歌),近两年的英歌舞频繁在社交网络上刷屏,甚至火到国际,都是地方文化生命力的直观体现。张洁认为,未来可以在线下静态展示之外,通过 AR、VR等增强技术的互动装置,来打造线上沉浸式的文化体验,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吸引流量,另一方面可以增强游客线下的参与感。
此外,粤东地区还有丰富的侨乡资源,如汕头侨批文物馆,以及潮州侨乡祖居等。张洁认为,可以通过线上社群等方式,打造一些可以寄托乡愁的寻根平台,这将会在粤港澳大湾区、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一种寻根之旅,“这不仅仅是旅游,更是一种文化认同感的凝聚”,张洁说。
中国网财经
2025-11-0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智通财经
2025-11-0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1-04
观点
2025-11-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