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连续七年成第一生育大省,广东人口“双料冠军”的经济密码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8 09:21:45

(原标题:连续七年成第一生育大省,广东人口“双料冠军”的经济密码)

南方财经记者郭莎 实习生苏磊   广州报道

近日,国家统计局编著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25》公布了2024年31个省份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数据。

数据显示,广东2024年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10万人,达113万人。这也是广东连续7年成为第一生育大省,连续5年成为唯一出生人口超100万的省份。尤其在全国多地面临人口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像广东这样,既能保持较高自然增长率,又能拥有强大的人口虹吸能力,难能可贵。

同为人口增量大省的浙江,增长逻辑就有所不同:2024年,浙江人口自然增长率为负(-0.36‰),其人口增长主要来源于外来人口流入的机械增长(净流入45.4万人)。去年,北京、上海也出现常住人口减少与自然增长率偏低的局面。 

广东的常住人口增加了74万,达到1.28亿,则属于自然增长和迁移增长“双轮驱动”的结果。2024年,广东全年自然增长人口为47万,机械增长贡献了27万的人口增量。受年轻人口流入以及传统生育文化的影响,广东表现尤为突出。

全国老龄化、少子化趋势下,为何广东人口增长势头仍然强劲?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优势?在受访专家看来,这一增长的背后,是广东坚实的产业根基、精准的人才政策与区域性生育文化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广东人口基数大、育龄人口多、经济基础好,多重因素促成了广东人“敢生”的基础。另一方面,全国人口向广东特别是珠三角地区聚集的趋势仍然明显,与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有较大关系。事实上,广东人口增量与总量两方面的绝对优势,又将作用于产业发展与消费市场,形成相互影响促进的正向循环,激发经济增长的活力。人口与经济的良性互动,正推动广东持续巩固作为人口与经济第一大省的竞争优势。

人口持续增长显现“双轮驱动”趋势

作为人口大省,广东、山东、河南的出生人口数量位居全国前三。

2024年,广东常住人口增至1.28亿人,并以113万出生人口蝉联榜首,成为常住人口总量和增量“双料冠军”。至此,广东出生人口已经连续7年超百万,以占全国8.9%的常住人口,贡献了11.8%的出生人口。

分析其人口增长密码,既有自然增长的因素,又离不开外来人口的涌入,广东的人口增长显现出“自然增长与机械增长双轮驱动”的结构。具体而言,广东2024年常住人口增加了74万,其中47万是自然增长,由人口净流入带来的机械增长约为27万人,足见广东强大的吸引力。

广东劳动人口规模更大、人口结构较为年轻,因此育龄人口也较其他省份多,这是广东人口持续增长的关键之一。

2024年末,广东常住人口中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8484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6.3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46个百分点;而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仅为10.18%,低于其他东部省份。尤其是在珠三角地区,城市的老龄化率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

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广东省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董玉整分析称,广东人口基数大、经济基础深厚,并且这里拥有非常好的传统生育文化氛围,多重因素促成了广东人“敢生”的基础。

广东还有文化多元的明显特征,婚育文化传承发展,本地、外来文化相互包容,都为保持适度生育水平提供了较友好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支撑。例如,潮汕地区家族观念深厚,传统生育理念历经数代传承,形成了稳定的生育文化根基。

数据显示,潮汕地区的出生率长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时,这种生育文化下成长起来的劳动力,往往带着强烈的家庭责任感和奋斗精神,在广东的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中展现出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特质,成为产业发展的坚实人力基础。

而在全国生育率总体呈现下滑趋势的大背景下,人口的机械增长也成为关键因素。一个地方的吸引力有多大,取决于区域内活跃的产业经济,友好的落户政策,以及积极的就业环境等因素。

广东拥有覆盖全部31个大类的工业体系与9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机器人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对高质量劳动力形成强大需求,这为流入人口提供了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更具吸引力的就业岗位。

同时,广东还明确提出,“要把人口问题作为重大战略问题研究谋划,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广东现代化建设”。一方面,推出一系列引才政策,从住房、教育、科研经费等多方面为人才提供保障。一方面,加快健全完善生育和托育支持政策体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为“聚人、留人、宜人”打基础。

例如,广东通过“百万英才汇南粤”持续吸引高校毕业生入粤,广州的 “广聚英才” 计划、东莞的 “技能人才之都” 建设等政策多点开花,共同编织起一张覆盖全省的引才网络。截至2025年10月,已有超100万高校毕业生留粤来粤就业创业,并持续开展多城联动招聘活动。

“居住环境气候宜人,全年温暖湿润,山海景观与城市风貌交相辉映;人气商气活跃畅旺,多元的消费场景与活跃的市场氛围......生活在这里,不仅能充分享受经济发展带来的就业红利,还能实现事业的长期发展与生活的品质提升。”许多新广东人这样阐述自己扎根这里的理由。 

“人才红利”支撑产业变革

人口的规模、结构与素质是决定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变量,源源不断的年轻人口,为持续的产业升级提供了蓬勃发展的养料,也成为消费市场活跃的根基。

广东庞大且年轻的劳动年龄人口,为产业升级提供了规模可观的劳动力储备和工程师资源,尤其通过系统的技能培养和战略性引才,这一人口数量优势又加速转化为高质量的人才红利。

2024年,广东省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和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57.1%和32%,在具体产品产量上,新能源汽车增长43%,工业机器人增长31.2%,民用无人机增长74.2%。

这要得益于广东的“人才红利”。从企业端可见一斑,近年来不少广东企业聚焦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装备与机器人等领域重点“引才”,高端研发岗位年薪甚至突破100万元。目前,广东有超过2000万的技能人才与数百万高技能人才,在先进制造与高技术产业领域,人才集聚效应显著,构成广东产业升级的基础,人才与产业精准匹配加速驱动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发展。

从人口总量看,广东目前常住人口约1.28亿、每日1.5亿人实时在粤,大量处于消费旺盛期的劳动年龄人口,也形成了敢于消费、乐于消费的主力军。今年上半年,广东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932.66亿元,同比增长3.5%,比2024年加快2.7个百分点,内需市场的持续增长正成为广东经济增长的“压舱石”,而消费回暖的背后正是人口带来的支撑。

尽管广东在人口总量、增量上表现亮眼,但要将规模优势持续转化为质量优势,仍面临关键挑战:如何进一步提高高质量人才占比、强化人才结构与产业升级的适配性、如何让省内人口分布更为均衡以支撑全省的协调发展?

董玉整认为,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首先是要坚定不移地培养技能人才,尤其是要围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转型协同升级。同时,对于正在发展中的新兴产业存在的缺口,更需精准对接岗位技能要求与人才培养方向,优化人才结构。

对于区域间人力资源水平不均的挑战,董玉整认为,破题关键在于加强省级层面的产业统筹规划。他建议,广东应在继续强化珠三角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有计划的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进行产业协同布局,引导优质项目合理分布。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跨区域交通网络,促进人力资源的自然、有序流动,从而全面激活省内各地人口的发展活力,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当前,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技术变革日新月异,人才作为核心要素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如何把人口优势转化为人才优势,并广纳天下英才,是摆在广东面前的一大课题。

自今年2月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作出明确部署以来,广东以空前力度实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截至今年7月底,已吸纳超100万名高校毕业生在粤来粤就业创业,提前实现揽才目标。

“广东需要理顺从‘人口’到‘人力’、再到‘人才’并最终成就‘人杰’的发展路径,实现从数量优势向质量胜势的转变。这一过程环环相扣。”他解释称,“将庞大的人口基数转化为有效生产力,让关键人才发挥引领作用,最终孕育出能够驱动产业质变的顶尖‘人杰’,形成一个自我强化、相互支撑的良性循环。”

fund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