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28 21:03:20
(原标题:专访国家信息中心主任徐强:引导优质要素流向技术创新及产业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潇枭 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25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10月23日,新华社受权发布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10月28日,《建议》全文公布。
全会提出了“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高质量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等。如何理解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这一目标?同时,《建议》中分领域部署“十五五”时期的战略任务和重大举措,“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被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这释放出何种信号?针对相关问题,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国家信息中心党委书记、主任徐强。
徐强长期从事宏观经济和信息化战略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电子政务外网、智慧发改等国家重大信息化项目,带领团队围绕宏观经济预测、国家中长期规划、大数据、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大量研究成果,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重要支撑。
徐强表示,“大幅提高”从导向层面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强所要达到的程度,一方面体现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体现为自主创新产业规模大幅提升。随着“十五五”发展目标的提出,要引导各类优质要素向技术创新、技术产业化领域汇聚,推动新技术在生产制造各环节广泛应用。《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在推进的重要路径中,全会首次提出了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这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重点领会和把握的内容。在具体的政策实践当中,要特别注重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21世纪》:科技自立自强水平大幅提高是全会提出的“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理解“大幅提高”这一目标?
徐强:“大幅提高”从导向层面指明了科技自立自强所要达到的程度。“大幅提高”一方面体现为自主创新能力的大幅提升,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趋势,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巩固和发展良好的创新生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另一方面,体现为自主创新产业规模大幅提升,我们看到高技术制造业很多门类在“十四五”时期快速发展、规模壮大的同时,对资金、人才、技术的集成能力也大幅提升,为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创造良好条件。
《21世纪》:全会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现在处于何种阶段?未来的侧重点相比“十四五”会有哪些改变?
徐强:经过“十四五”的积累,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主要就体现在技术走出实验室后向产业领域渗透的广度、深度进一步加深。很多高水平实验室从一开始就把技术创新产业化作为重要目标,协同各方力量去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方面,我们通过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现阶段已经实现了“资金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融合。
随着“十五五”发展目标的提出,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要紧紧围绕“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任务,引导各类优质要素向技术创新、技术产业化领域汇聚,推动新技术在生产制造各环节广泛应用。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一致性的同时,根据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演进的方向不断强化对侧重点的支持。比如,要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引导经营主体成为创新的重要力量;深入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按照系统观念实现三者相互赋能。应结合生产力布局,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让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有着实实在在的培育载体和应用场景。同时,不断总结产业创新的成功经验,结合具体情况开展动态精准支持。要高度重视科技知识产权的保护,充分调动科研一线人员投身技术创新的积极性。
《21世纪》:《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这释放出何种信号?
徐强:《建议》明确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摆在战略任务的第一条,在推进的重要路径中,全会首次提出了要“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这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重点领会和把握的内容。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其目的也是厚植实体经济的根基,让实体经济能够更好地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是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的必然要求,有四个方面重要意义。
首先,实体经济特别是实体经济中的制造业,是承载各类生产要素的关键载体。没有坚实的实体经济,各类生产要素就没有稳定的发展平台,缺乏可靠的依托,就更谈不上要素的优化配置。
其次,从20世纪以来的全球经济发展实践看,实体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指标。当今发达经济体纷纷把振兴实体经济放在国家发展的重要位置,通过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本国就业、经济质量提升。
第三,实体经济实现投入、产出的动态均衡,也直接关系到国内经济大循环的顺畅运转。高质量发展应实现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循环通畅,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和空间布局比较合理。实体经济对稳定经济大盘具有“压舱石”作用,在促进经济各个环节有效衔接的同时,有助于增强经济稳定性。
第四,新型工业化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具体场景。我们推进的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走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的新路子。推进新型工业化,就是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也要求我们在具体的政策实践当中,要特别注重培育发展新动能,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水平。
《21世纪》:全会为何要提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这一任务?什么比重才是“合理比重”?
徐强: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是我们稳步实现“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关键前提之一,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从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看,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14亿多人口整体迈向高水平现代化,其中涉及保障充分就业、满足多层次需求、保持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等方方面面。因此,必须依靠实打实的制造业去支撑。我国制造业门类多、范围广,在生产实践中有较大回旋空间、蕴藏巨大转型潜力,为有效满足超大规模市场需求打下了坚实、可靠的基础,这也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经济能够稳健运行并呈现出超强抗风险能力的关键所在。
此外,一些经济体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过早放弃制造业、片面追求产业轻型化,带来的惨痛教训至今仍让人记忆犹新。我国超大规模市场、完备制造业体系,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利好条件,也是经过长期积累、长期发展得来的宝贵财富,需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加倍珍惜,更加充分发挥牵引和带动作用。
什么比重才是“合理比重”?我认为不是单纯看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而是要看制造业在整个产业门类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力。特别是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很多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要求我们要抓住关键,扩大制造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进一步延伸产业链链条,而不是仅拘泥于一个具体的数字。
《21世纪》:《建议》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量子科技、生物制造、氢能和核聚变能、脑机接口、具身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未来产业有望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现实基础和经济逻辑是什么?
徐强:首先,未来产业关键是新兴领域技术创新,也就是前沿技术的突破。只有技术突破,才有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前提。
从现实基础看,我国产业门类齐全,有规模、有积累,加之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实际的生产需求需要,未来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基础和条件。这也充分证明了,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是有机联系的,而不是相互割裂的,是自成一体的,而不是各自孤立的。刚才提到的这些技术,都是多年积累后才有突破的可能,而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也符合技术发展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
从经济逻辑看,经济总量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新的需求,而新技术催生新供给,新供给用来满足新的需求,循环往复,这就是经济运行的一个基本逻辑。从这个逻辑看,未来产业有望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就是从未来技术的突破算起,每一次突破都将带动一片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形成,从而推动供给、需求在更高水平上形成动态均衡。其实从我们一直强调的新旧动能转化来看,也是遵循这一逻辑。
《21世纪》: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更多资金资源投资于人、服务于民生。全会进一步提出,坚持惠民生和促消费、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从“投资于人”到“投资于物和投资于人紧密结合”体现出何种考量?
徐强:这种考量,充分体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重要原则。具体看,“十五五”时期,投资于物,关键是提高投资效率和提高投资的精准性,聚焦国家所需、人民所需精准进行各方面的投资,让投资的收益、效益惠及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这是“投资于物”的一个关键的作用所在。投资于人,是要充分考虑到投资项目对人的全面发展、民生福祉的影响和带动作用,要让项目投资充分链接“民生温度”。比如,在基础设施投资领域,城市地下管廊的改造,地下停车场的建设,这些看似是“小事”,但都是民生领域关注的实事,办好这些实事至关重要,投资于物本质上就是投资于人。还有很多这样的事情,都需要在具体的政策设计中一个一个去攻破。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智通财经
2025-10-29
财闻
2025-10-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