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10-26 08:51:34
(原标题:安世“失控”车企叫苦 中企出海“风高浪急”)
一场始于荷兰政府“部长令”的跨国监管风暴,让闻泰科技对安世半导体(Nexperia)的控股权在48小时内陷入“瘫痪”,供应链危机引发欧美车企对荷兰政府的一致声讨。
然而事件背后,有证据表明美荷之间曾进行过提前“沟通”,美向荷提出更换安世半导体中方首席执行官及“调整治理结构”等干预企业内部治理的不合理要求。对此,荷兰政府和法庭竟以70多年前的冷战时期颁布的法律为依据,对安世半导体妄加干预。
目前,闻泰科技虽暂时失去了对其花费重金买下的荷兰子公司的控制权,但中国政府、行业协会等相继发声力挺,并出台“反制措施”及积极寻求解决方案,为公司的正当海外权益“保驾护航”。同时,安世事件也为所有中国出海企业再次敲响了警钟。
闻泰突遭粗暴对待
9月30日,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对安世半导体下达“部长令”,要求安世半导体及其下属所有子公司、分公司、办事处等全球30个主体对其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等进行为期一年的“冻结”,不得进行任何调整,这意味着安世半导体全球供应链体系和技术采购活动面临全面限制。
安世半导体(Nexperia)作为中国A股上市公司闻泰科技旗下的全资子公司,是一家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的半导体IDM公司,此次突遭变故,其实有迹可循。
早在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美国商务部工业与安全局(BIS)列入实体清单,荷兰方面则在此之前与美国联合收紧“实体清单”。2025年9月29日,美国商务部发布新一轮出口管制“穿透规则”,对被列入美“实体清单”的企业持股超过50%的子公司追加同等出口管制制裁。
10月1日,安世半导体控股以及安世半导体法定董事兼首席法务官在其他两位外籍高管的支持下,向企业法庭提交了启动对公司调查与采取临时措施的紧急请求。
企业法庭在未开庭的情况下,颁布了即时生效的临时措施: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相关公司的所有董事及CEO职务;同时,将闻泰科技全资子公司裕成控股所持有的安世半导体股份管理权,移交至独立第三方进行托管。
10月6日企业法庭作出终裁,正式暂停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控股及安世半导体的所有董事职务;任命一名由法院指派、拥有决定性投票权并可独立代表公司的外籍人士担任非执行董事;将安世半导体几乎全部股份(仅保留一股)交由指定人员托管。
值得关注的是,荷兰相关法院10月14日公开文件显示,荷美双方曾就“穿透规则”进行过沟通协调,美向荷提出更换安世半导体中方首席执行官及“调整治理结构”等要求。
据报道,纵观整个事件,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由直接干预企业内部治理,援引颁布于冷战时期的《物资供应法》,声称安世半导体对荷兰及欧洲本土关键技术知识与能力的连续性和保障构成了威胁,但并未详细说明何以认定安世半导体的运营存在风险。
中国各方精准反制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中国第一时间进行“反制”。
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在中国境内的子公司及分包商出口特定成品元器件和组件。安世在国内的产能占比约为80%,该出口禁令的实施,将直接削弱荷兰政府“保障供应链安全”政策的实际效果。
10月1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一贯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针对特定国家企业采取歧视性做法。有关国家应切实遵守市场原则,不要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也于10月14日发表声明,将持续关注事态发展,坚定支持会员单位捍卫自身的合法权益,反对滥用“国家安全”概念、对中国企业海外分支机构实施选择性和歧视性限制的做法。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闻泰科技也迅速启动了法律与外交途径的双线应对。10月13日,闻泰科技在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篇《关于荷兰政府干预闻泰科技旗下安世半导体运营的严正立场》的声明,称闻泰科技作为安世半导体的控股股东,坚决反对将商业问题政治化。
声明称,荷兰政府以莫须有的“国家安全”为由,对安世半导体实施全球运营冻结,是基于地缘政治偏见的过度干预,而非基于事实的风险评估。此举严重违背了欧盟一贯倡导的市场经济、公平竞争和国际经贸规则,对这种针对中资企业的歧视性待遇表示强烈抗议。
同时,安世半导体中国区也紧急启动独立运营预案,闻泰科技相关负责人10月18日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中国区不得不采取独立的自救行为,加紧拉通国内供应链,确保国内客户的供应。
10月19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在其公众号发布《安世中国致全体员工》的公开信。信中指出,在任何时候,安世中国公司都是独立经营、决策的中国企业,董事会和管理层始终全力保障公司正常运转,不会允许外部力量影响公司运营或损害员工利益。
10月23日,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再发声明,近期荷兰总部单方面免去张秋明销售市场部副总裁职务的决定,在中国法律下不发生法律效力。
值得注意的是,10月22日荷兰媒体报道,荷兰安世半导体已经向其客户发出警告,称无法再保证来自其中国工厂的芯片质量。对此,23日安世半导体中国有限公司官微发布双语版《致客户信》驳斥了上述言论,并表示公司所有在华生产并交付的产品均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及相关监管部门的要求,完全满足安世一贯的技术标准、生产工艺及品质要求,符合与客户合同的各项约定。
欧美车企或缺芯断料
荷兰的强制接管迅速引发了产业链的连锁反应,同时揭开了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相互依存的现状。安世半导体作为闻泰科技2019年收购的核心资产,长期为宝马、大众、通用等欧美车企提供车规级MOSFET芯片。
据环球时报报道,法国智库雅克·德洛尔研究所研究员萨沙·库尔蒂亚日前表示,荷兰政府的这一做法将经济安全置于自由市场投资原则之上,这可能会引得其他国家政府效仿。“在危机情况下,中资企业可能会受到中国政府的压力,被要求停止供应芯片或优先向中国出售,这将严重打击欧洲汽车制造、电子制造等行业。”他说。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白皮书显示,安世半导体汽车电子业务占比45%,是全球第三大功率半导体厂商。IC Insights报告指出,中国出口禁令实施后,安世仓库里数亿美元芯片发不出去,宝马单月损失10亿欧元,16家车企联名警告“生产线将被迫停工”。
大众汽车公开承认,芯片库存仅能维持三周,德国沃尔夫斯堡工厂已濒临停工,宝马和奔驰的新能源生产线也因缺芯陷入停滞。北美地区同样不能幸免,福特甚至威胁要追究荷兰政府责任并保留索赔权利。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急切呼吁政府“迅速采取应对措施”,否则欧洲汽车制造业将陷入断料困境,对整体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目前,就安世半导体问题中荷两国高层已经交换意见。10月21日,商务部部长王文涛应约与荷兰经济大臣卡雷曼斯通话时表示,荷方针对安世半导体采取的有关措施,严重影响全球产供链稳定。中方敦促荷方从维护全球产供链安全稳定的大局出发,尽快妥善解决问题,保护中国投资者合法权益,营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据公开资料显示,闻泰科技原本是智能手机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巨头,2019年以约340亿元对价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100%股权的收购,此后公司逐步向半导体业务转型。
10月24日晚间,闻泰科技发布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财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4.27亿元,同比下滑77.38%;归属净利润10.4亿元,同比增长279.29%。
前三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7.69亿元,同比下降44%;归属净利润15.13亿元,同比增长265.09%。据公告信息,若安世控制权在2025年末前无法恢复,公司可能面临收入、利润及现金流阶段性下调风险。分析认为,这将进一步加剧当前的形势,未来对欧美车企的冲击和影响会更加明显。
中企出海“风高浪急”
事实上,闻泰科技近年来在海外运营上屡遇挑战。此前,闻泰科技收购英国NWF公司,2022年5月,英国商业、能源和工业战略部依据新生效的英国《国家安全和投资法》,行使法定权力追溯审查本次收购,被强制要求剥离NWF。
这并非孤例。2025年初,美国最高法院维持了《保护美国人免受外国对手控制应用程序侵害法》下对TikTok处置的决定,字节跳动面临TikTok“非禁即售”的局面。
而华为的海外征程同样充满挑战。2010年,在禁止华为向美国Sprint Nextel销售产品之后,美国政府又禁止了华为向任何美国运营商出售电信产品套件。2025年,澳大利亚政府更是出于所谓的“国家网络安全”的考虑,拒绝就国家宽带网络项目与华为进行合作。
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中国正在加快构建和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并旗帜鲜明地多次申明,反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反对通过保护主义手段脱钩断链。
近日,商务部、外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务院国资委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海外综合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该《意见》以提升出海企业国际竞争力和维护企业海外正当权益为目标,致力于打造形成央地联动、区域协同、资源集聚、内外贯通的海外综合服务生态,为出海企业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维护企业海外正当权益提供有力支撑,共提出了6方面16项具体举措,成为中国首个海外综合服务领域的指导文件。
尽管遭遇困难,但是在全球经济逐步复苏和区域合作深入推进的背景之下,中国企业近年来积极出海拓展合作“朋友圈”。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438.5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0.5%;2024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0.9万人,较上年增长17.9%。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和邓白氏中国今年9月联合发布的《2025年中国企业出海风险观察报告》显示,2025年以来,已经有2300多家中国企业踏上了“出海”之路,前往海外市场投资建厂。
但报告同时指出,“出海”的中国企业需要面对地缘政治、逆全球化、环境变化、文化差异等宏观层面的风险,尤其是中美经贸摩擦的当下,中美竞争加剧迫使当地政府和企业“选边站”,中国企业出海风险不断提升。
此外,出海企业在收款风险、信用管理等传统领域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在海外主要市场中,企业迟付风险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亚太地区的大部分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及时付款企业占比在2024年有所升高,其中印度的及时付款企业占比增幅达到11.1个百分点,为区域内最高。在各个市场中,菲律宾、俄罗斯等国家的及时付款企业比例都达到75%以上,而阿联酋的及时付款企业占比不足30%,显示出该市场中的企业付款延迟情况较为严重。
业内人士建议,中国企业在投资和出口前,应充分了解目标市场的信用环境、政策法规和市场动态。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应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体系,对合作伙伴的经营状况进行持续监控,还可利用专业的风险管理工具和服务,降低合作风险。(实习生杨婷婷对本文亦有贡献)
经济观察报
2025-10-26
经济观察报
2025-10-26
经济观察报
2025-10-26
经济观察报
2025-10-26
经济观察报
2025-10-26
经济观察报
2025-10-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