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三尺法科技
2025-10-24 17:39:22
(原标题:近10年超2.4万家私募管理人退场)
近十年中国私募基金行业完成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洗牌”的关键转型。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以下简称“中基协”)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10月13日,自2016年以来的近10年间,私募机构注销数量已达24171家;而截至2025年8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仅余19614家(其中私募证券类7684家、股权创投类11740家)。这组悬殊数据的背后,是监管政策与市场规律共同作用的“深度洗牌”,标志着私募行业彻底告别“草莽时代”,迈入“强者恒强”的成熟发展阶段,对金融机构布局资管业务、资本市场优化生态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图源于21世纪经济报道)
“
监管从“突击清理”到“常态治理”
私募行业的十年出清历程,始终以监管政策为核心导向,形成了两轮标志性的注销浪潮。第一轮注销潮始于2016年的“空壳专项清理”。2015年私募管理人年度注销仅51家,而2016年因《关于进一步规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若干事项的公告》(俗称“二五公告”)落地,注销数量飙升至11249家,增幅超220倍。彼时已登记的2.5万家私募中,超1.2万家为“空壳机构”——仅持有牌照无实际业务,在“2016年8月1日前需备案首只产品”的要求下,超7800家机构因无法达标被一次性注销,彻底击碎了“持牌观望”的投机心态。
此后行业进入平稳调整期,2017-2021年每年注销数量稳定在772-1524家区间;而第二轮注销潮自2022年起开启“常态化出清”:2022年注销2210家(同比增79%)、2023年达峰值2537家(同比增15%),2024年回落至1502家,2025年截至10月13日已注销1014家(同比降22%)。与2016年“政策突袭”不同,此轮出清更具“长效性”——2023年5月《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私募史上最严新规”)生效,从资本金、人员、场所等维度将私募门槛提升至“类公募”水平,仅私募证券产品初始募集规模就从100万元提至1000万元,且需全年维持该规模,直接将大量“草台班子”挡在门外。
监管震慑力持续加码。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年9月国新办发布会上透露,“约7000家僵尸机构完成出清,‘伪私募’增量风险基本遏制”;中基协更建立常态化核查机制,对“12个月无在管基金”“失联违规”的机构定期批量注销,2025年以来“主动注销486家、协会注销454家、无在管注销71家”的结构,印证了监管与市场的协同治理成效。
“
三大推手致出清常态化
2022年以来的私募注销潮,并非单一因素驱动,而是“市场冰河期”“运营成本高企”与“监管高压线”三重压力共振的结果。
从市场端看,不同类型私募面临差异化困境。股权私募首当其冲:受IPO节奏放缓、项目撤材料增多影响,退出渠道收窄,超额分成难以实现,且5年以上锁定期基金发行遇阻,部分背靠产业或国资的机构也因“退出难”被迫离场。证券私募虽流动性占优,但2022-2024年市场低迷形成“负向循环”——业绩下滑导致管理费收入锐减,新发基金遇冷的同时,存量产品还面临持续赎回,不少机构因规模跌破清盘线或无法覆盖成本退出。
运营成本的攀升进一步压缩生存空间。据行业人士透露,当前维持私募牌照的年度成本(人力、场地、合规审计等)需100万至数百万元,“若连续三年净消耗,实缴1000万的注册资金会很快耗尽”。对于业务清淡的小机构而言,“持牌”已无经济价值,2025年主动注销占比提升至48%(486/1014),正是市场自我净化的直接体现。
合规红线则成为“不可逾越的底线”。近年监管对“伪私募”“乱私募”查处力度加大,从开展“卖课、算命”等无关业务,到违规利益输送,均被严厉追责。2024年监管部门开出526份纪律处分决定书,涉及158家机构及368名从业人员,暂停备案、撤销登记等处罚让“合规立身”成为行业共识。
“
从“数量竞赛”到“质量比拼”
尽管出清仍在延续,但行业已显现“量减质升”的积极变化。截至2025年8月,私募管理总规模达20.73万亿元,较10年前增长10倍,而管理人数量仅为当年3倍,头部聚集效应显著——2025年前三季度私募证券产品备案8935只(同比增89.38%),但备案40只以上的26家机构中,19家为百亿量化私募,宽德私募、黑翼资产等头部机构单家备案超90只。
策略创新成为头部机构的核心竞争力。2025年前三季度,量化策略备案占比达44.3%(同比增102.66%),38家百亿量化私募平均收益31.90%,远超主观策略的24.56%;量化多头、市场中性、CTA等细分策略分别备案1843只、863只、509只,成为高净值资金配置主流。同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2024年9月AIC股权投资试点扩至18个城市,私募通过股份转让成为多家上市公司重要股东,实现资本与产业深度绑定。
对于幸存机构而言,“业绩、募资、合规”已成生存三基石。头部机构依托规模优势布局全策略,中小机构则需走“差异化路线”:或深耕特定策略打造“小而美”精品店,或委托第三方处理信息披露、审计等非核心业务,集中资源攻坚投研;更有上市公司、国企入局私募股权领域,挤压个人系机构生存空间。格上基金研究员指出,“未来私募竞争是专业化、合规化、品牌化的综合比拼,仅靠‘牌照红利’的时代已彻底结束”。
“
结语:
行业进入“剩者为王”的成熟阶段
近10年超2.4万家私募管理人的注销,不是行业衰退的信号,而是市场化改革的必经之路。从“二五公告”的空壳清理,到“最严新规”的常态监管,从市场自发淘汰到头部资源聚集,私募行业正以“出清”换“质量”,构建“合规为基、专业为王”的新生态。
对金融机构而言,需重点关注头部量化机构的策略迭代与合规标杆;对资本市场而言,行业结构优化将提升机构投资者质量,注入长期稳定动力。未来,唯有具备可持续业绩、完善风控体系与差异化竞争力的私募,才能在“强者恒强”的格局中站稳脚跟。
资料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证券日报
编辑|麻艺璇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0-24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0-24
中国网财经
2025-10-23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0-23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0-23
证券之星网站
2025-10-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