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对话胡振宇:中国海洋经济“增量”突围,深港穗错位协同潜力巨大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10-14 15:46:15

(原标题:对话胡振宇:中国海洋经济“增量”突围,深港穗错位协同潜力巨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在全球海洋竞争从“存量”巩固向“增量”突破转型的背景下,中国城市正凭借科技创新与区域协同强势突围。

日前,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与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联合发布《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显示“中国力量”集体崛起,上海、香港稳居第一梯队,深圳、广州、青岛等城市则成为第二梯队核心力量。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前海分院副院长、可持续发展与海洋经济研究所所长胡振宇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报告的核心亮点在于聚焦“增量”,通过构建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评估城市经济、科技、治理、生态等综合实力。

这其中,技术创新是关键变量。以深圳为引领的南部海洋经济圈的崛起,正是依靠在海洋新兴产业上的超前布局。数据显示,深圳2017年被国家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任务以来,海洋经济总产值从不到2000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5409亿元、占GDP比重14.7%,已集聚涉海经营主体11万家、高新技术涉海企业2508家。

尤为值得关注的是,“深圳—香港—广州”集群不久前登上世界百强创新集群之首。胡振宇认为,深港穗三地可构建“香港研基础+深圳做转化+广州搞制造”的协同链条,在绿色船艇、航运、海事服务等领域形成合力,以集群效应提升海洋经济全球竞争力。

(胡振宇。受访单位供图)

技术突破引领海洋“增量”

21世纪经济报道:本次《全球海洋城市竞争力指数报告(2025)》的编制过程中,有哪些核心发现?

胡振宇:整体上,海洋城市第一梯队格局稳定,结合挪威船级社(DNV)“世界领先海事之都”报告来看,以伦敦、新加坡为代表的老牌枢纽在两份报告中均稳居全球第一梯队,各维度基本没有短板,展现出强大的综合竞争力。

再看中国海洋城市的表现。我国已形成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过去“北重南轻”,北部海洋经济圈(青岛、烟台、威海等)产出高于东部和南部;这次的报告则显示,南部海洋经济圈进步较大。广东海洋生产总值已连续30年居全国首位,其中深圳、广州排名分别达全球第11、第14,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深圳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等各类平台和高校院所密集建立,从政府投资到民间资本投入,各方已凝聚共识,大力发展海洋事业。

21世纪经济报道:报告选取的评价维度与DNV“世界领先海事之都”等传统榜单明显不同,是出于什么考量?

胡振宇:“增量”是本次报告的核心亮点。“世界领先海事之都”聚焦航运、金融、技术、物流等海事产业链核心环节,而我们不止于海事,构建了经贸活力、科技创新、海事服务、国际影响和城市治理五大维度,强调经济、科技、治理、生态的系统协同,希望以更多元的指标体系,评估海洋城市的综合实力。

前面提到,两份报告头部城市的评选结果有重合,伦敦、纽约等城市由海上贸易起家,积淀了强劲的经济实力,其高排名更多是“存量”发挥作用;而宁波、舟山等在经贸活力维度冲到前列,深圳、青岛等在科技创新维度居第一梯队,由某一强势领域带动整体排名提升,则是“增量”在发挥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增量”部分是否为中国海洋城市未来突围的关键点?

胡振宇:是的。海洋经济的概念框架在持续扩展,以海工装备为例,以前指的是油气装备,如今涵盖海上风电、海上卫星发射、深海网箱等多种类型;海域空间也大幅突破,以前聚焦近海,现在走向深海、远海,比如深海采矿达到了海面下4000米到6000米。

技术进步带来了越来越多“增量”。未来,能源转型是一个全球性趋势和世纪工程,若我国海洋城市能从传统能源率先转入海上风电、波浪能、潮汐能等,对经济效益的提升、对国家安全的建构都具有重要意义。

“深港穗”合作空间巨大

21世纪经济报道:深圳2017年被国家赋予“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任务。如何评价近些年的建设成效?其发展逻辑与上海、青岛等城市有何区别?

胡振宇:八年来,深圳一方面在“量”上实现巨大增长,海洋经济总产值从不到2000亿元升至2024年的5409亿元、占GDP比重14.7%;另一方面是结构优化,此前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油气业“老三样”占深圳海洋经济总产值90%以上,如今降到40%以下,更多增量来自海洋新兴产业,比如海洋工程装备、深海水下机器人、涉海金融服务、海洋信息服务业等。

相对上海、青岛,深圳陆域狭小、海域局促、缺少历史积淀,旨在探索“资源紧缺型”城市发展海洋经济的新路径。一是发展“飞地”“飞海”,将深汕特别合作区1800平方公里海域释放出来;二是依托经济实力与市场化优势,建设深圳海洋大学、吸引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落户,建成86个涉海创新平台(国家级5个);三是发挥国际化特色,包括发布大科学计划、吸引国际人才等。

21世纪经济报道:今年,“深港穗”科技集群问鼎全球。根据报告,香港居海洋竞争力第一梯队,深圳、广州居第二梯队,三地是否可形成错位协同?

胡振宇:深港穗三地的差异化优势明显,未来在绿色船艇、绿色航运、海事服务等方面都有巨大的合作空间。

分别来看,香港是波罗的海国际海运委员会(BIMCO)第四个指定仲裁地,主导亚太海事纠纷解决,可提供与英美法系对接的法律保障;聚集900余家海事服务企业,海事金融(船舶融资租赁、航运保险)、碳市场定价能力突出。同时,香港船舶注册吨位达1亿多吨,船舶注册后的各种服务及交易,包括船舶管理、船员培训等,构成了香港的高端航运服务特色,这些都能与深圳、广州有效互补。

深圳海洋经济以硬科技创新、绿色实践与场景化转化为核心优势。尤其是产业落地能力强,依托深圳86个涉海创新平台与11万家涉海主体形成“基础研究—中试—产业”闭环,港大、港城大等香港高校的水下科研成果,比如海洋监测、海底互联网、地震监测等可探索在深圳落地转化。

广州的科技实力也非常强,且空间相对富裕,拥有广船国际、黄埔文冲以及一些中船系机构,以全产业链制造、港口基建与传统产业升级为优势。

下一步,深港穗三城可从各自发展走向“集群合力”,打造“香港研基础+深圳做转化+广州搞制造”链条,形成错位布局、协同互补的全球竞争力。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