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者网
2025-10-13 18:02:00
(原标题:中核钛白售资争议:战略收缩还是家族腾挪?)
《投资者网》吕子禾
9月24日,钛白粉行业龙头中核钛白(002145.SZ)发布一则资产出售公告。公告显示,中核钛白在今年8月5日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计划卖掉全资子公司哈密中合钒钛有限公司(下称“哈密中合钒钛”)100%的股权,挂牌价与评估价一致,为12080.36万元(不含税)。
而拟接手这笔资产的,不是陌生的第三方企业,而是公司实控人王泽龙的父亲王德亮控制的温州盈晟实业有限公司(下称“温州盈晟”)。
这层清晰的家族关系,让原本普通的“资产剥离”变得不简单。更值得关注的是,哈密中合钒钛成立两年却零营收、连续亏损,温州盈晟自身也处于亏损状态,净资产不足收购款的62%。
这场看似“剥离亏损资产”的操作,背后是否真的只是战略收缩?经营状况堪忧的温州盈晟,又能否拿出足够资金完成收购?
家族的绳结
要理解这起交易,首先得理清交易双方的“家族纽带”。
中核钛白的实控人是1996年出生的王泽龙,通过股权控制着公司34.01%的表决权,是公司决策的核心人物。
而温州盈晟的股权结构显示,王德亮直接持有70%股份,是绝对实控人,且王德亮与王泽龙是父子关系。这层关联,让交易从“市场化买卖”变成了“家族内部流转”。
更直观的反差出现在双方的财务状况上。
中核钛白作为行业龙头,2024年还能实现68.75亿元营收和5.65亿元净利润,2025年上半年虽受钛白粉价格下跌影响,净利润同比降了14.83%,但37.70亿元的营收规模和4.65亿元的经营活动现金流,仍撑得起“基本盘稳固”的评价。
可温州盈晟的经营数据却有些“难看”。2024年全年没一分钱营收,还亏了505.66万元。2025年前8个月依旧零营收,亏损进一步扩大到365.14万元,截至8月末净资产仅7396.36万元,连收购款的62%都不到,其支付能力自然就成了市场讨论的焦点。
在交易双方的关联关系和财务反差之外,作为此次交易核心的哈密中合钒钛,其经营现状更让市场好奇。
这家2023年3月成立、注册资本高达5亿元的公司,最初是中核钛白为了布局新疆钒钛资源设立的“战略平台”,经营范围涵盖选矿、矿物洗选加工等,显然像是要在西北市场大干一场。
可两年过去,它却始终没迈入“赚钱”的阶段:2024年全年营收为0,净亏损27.28万元;2025年前8个月依旧零营收,净亏损又添了25.17万元,累计20个月亏了超52万元。
截至2025年8月末,公司总资产1.23亿元、负债337.73万元、净资产1.20亿元,没有抵押、质押,也没有诉讼纠纷,但“零营收”的状态,还是为这次剥离埋下了伏笔。
三重疑问
对于这次剥离,中核钛白给出的官方解释很明确——“聚焦主业”。
公司说,这是为了契合“钛化工、磷化工、新能源材料”三大产业的耦合循环战略,把资源集中到甘肃白银、嘉峪关、安徽马鞍山和贵州开阳这四大核心生产区,优化投资布局来服务主业。
2025年9月,公司还同步宣布要把名字改成“钛能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理由是新名字更贴合三大产业定位,能强化“硫-磷-铁-钛”的绿色循环模式。先前,其也通过收购双阳磷矿、新天鑫化工,搭起了“磷矿石-黄磷-磷酸铁”的产业链,2025年上半年磷化工业务已经实现了3.25亿元营收。
从这个角度看,卖掉没营收的哈密中合钒钛,更像是“做减法”。一方面能拿回1.208亿元现金补充营运资金,另一方面能把这个持续亏损的“小包袱”移出合并报表,对公司短期财务来说,确实是正向的调整。
不过,市场对这份“战略收缩”的解释,并非全然认可,几个关键疑问始终悬而未决。
第一个疑问,是“标的生命周期太短”。
2023年设立时,公司表示要“利用哈密钒钛资源拓展产业链”,才两年就改口说这是“非核心资产”,前期布局和后期退出的逻辑存在矛盾,公司至今没给出更细致的解释。
第二个疑问,是“协同性浪费”。
钒是全钒液流电池的关键材料,刚好和公司“新能源材料”的战略方向匹配,而且钛化工和钒钛加工都属于无机化工领域,存在着协同空间,这时候剥离,会不会影响长期的产业链布局?
第三个疑问最实际,温州盈晟的钱从哪来?
温州盈晟的净资产不到收购款的62%,又连续两年零营收、持续亏损,到底是用自有资金、找股东借钱,还是靠外部融资来支付1.2亿元?公告里并未提及,这让不少投资者担心交易能不能顺利完成。
余波未平
这场交易对中核钛白的影响,已经慢慢显现出来。
短期看,1.208亿元现金流入虽然只占公司2025年6月末货币资金的不到2%,但能补充营运资金,支持钛白粉、磷化工等主业的生产。哈密中合钒钛退出合并报表后,每年少亏几十万元,对净利润的提振虽然有限,但也算践行了“降本减亏”的经营思路。
长期来看,这次剥离更像是公司战略转型的一个“缩影”。从要改名叫“钛能化学”,到聚焦四大核心生产区,再到卖掉钒钛资产,一系列动作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从单一的钛白粉企业,变成综合的化工新材料企业。
如果后续磷化工、新能源材料业务能按计划推进,那这次剥离可能就是“轻装上阵”的必要步骤,但若是核心业务增长不及预期,“战略摇摆”的质疑声恐怕会更大。
交易对公司自身的影响尚在可控范围,但资本市场的反应却直接体现了投资者的态度。9月24日公告当天,中核钛白股价微涨0.35%,收于5.77元/股,看得出市场初期还在观望。
可到了9月25日,股价直接跌了5.55%,主力资金净流出超7000万元;9月26日又续跌2.94%,直到9月29日才反弹4.54%,但股价还是没回到公告前的水平。
投资者担心的无非三件事:一是关联交易的公允性,怕“家族内部腾挪”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二是实控人王泽龙的历史违规记录,2024年他曾因定增信息披露违法、转融通做空套利被证监会罚没1.33亿元;三是公司战略的连贯性,才两年就卖掉当初重点布局的钒钛资产,未来会不会再调整方向?
其实在化工行业转型期,上市公司通过关联交易剥离非核心资产不算新鲜事,但“父子交易”的属性,让这次操作多了一层特殊性。它需要更充分的信息披露,也需要更严谨的合规论证。
对投资者来说,判断这场交易值不值得关注,不能只看短期赚了多少钱、亏了多少钱,更要盯着两点:一是公司能不能真的通过“做减法”聚焦主业,二是关联交易能不能一直保持公允,这还需要时间给出答案。(思维财经出品)■
投资者网
2025-10-13
投资者网
2025-10-13
投资者网
2025-10-13
投资者网
2025-10-12
投资者网
2025-10-12
投资者网
2025-10-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