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30 22:02:19
(原标题:全球供应链变局下的粤商突围:从“走出去”到“走进去”)
南方财经记者 孙静芳 广州报道
“真正的国际化不是简单复制,而是深度融入,要走进去,与当地共创共赢。”
“过去靠‘拼价格、拼规模’的模式难以为继,未来必须转向‘拼创新、拼价值、拼品牌’。”
“创新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9月29日,近400位政企学研等各方嘉宾齐聚广州,在2025世界粤商大会国际合作与全球市场拓展专题会上,共同探讨粤商国际化发展的新路径、新机遇,助力粤商全球化布局。从“单兵作战”转向“舰队出征”,从“产品输出”升级为“模式输出”,一条以创新为引擎、以协同为路径的国际化升维之路正全面开启。
面对全球经济格局深刻调整、保护主义抬头的当前局势,与会嘉宾们不仅从创新发展、品牌建设、本土化等角度为粤商开拓国际市场把脉,更建言粤商要“眼观六路”研判政策,更要通过供应链多元化和金融工具双管齐下,同时推动企业从“各自为战”走向“生态共赢”。
广东是我国第一批对外投资大省,超六成的上市公司布局海外,企业数量及境外收入规模位居全国第一。在“创新驱动、协同出海、生态共建”的新逻辑下,粤商正以更成熟的姿态、更系统的战略,在全球经济的广阔海洋中破浪前行。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广东企业在境外投资设立了1900多家非金融类企业,遍布全球96个国家,实际投资超过210亿美元。广东外贸连续36年位居全国第一,今年前8个月进出口总值再创新高。其中民营企业表现亮眼,前8个月进出口3.99万亿元,占全省进出口总值的六成以上。
创新驱动:从“选择题”变为“生存题”
在专题会上,创新成为多位嘉宾共识,被视为粤商从“走出去”到“走进去”的核心动力。
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绿色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儒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许珊表示,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格局深度调整。传统模式的边际效益递减,风险与不确定性显著增加。在她看来,过去靠“拼价格、拼规模”的模式难以为继,未来必须转向“拼创新、拼价值、拼品牌”。对于粤商而言,创新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与发展的必答题。
“粤商企业要主动加大研发投入,聚焦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力争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自主可控。拥有‘独门绝技’和‘硬核科技’,才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摆脱低端形象。”许珊指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教授申明浩在主题演讲时则指出粤商“出海”转型的几大方向:由工程承包向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一体化经营转型;由单兵作战向抱团生态出海转型,工业园整体价值链出海;由传统零售、贸易业向互联网、电商等贸易新业态转型;雇员培训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合作培养人才转型。同时,他也特别提到,在出海过程中,粤商要注意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
全联农业产业商会会长、广东恒兴集团董事长陈丹以企业深耕海外二十余年的实践,展现了从“卖产品”到“卖标准”的跨越。
“早在20世纪90年代,恒兴就开始进出口贸易。从产品进出口,到海外投资建厂,再到方案、技术、标准的输出,一路走来,我们深刻体会到,对于‘走出去’的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要‘走进去’。”陈丹说,恒兴在埃及打造了中东非洲地区最大的渔业产业园,将中国的技术、装备和运营模式整体输出,开创了水产产业链“中国方案”走向全球的新范式。
协同出海: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建”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全国政协委员、广东高科技产业商会会长王理宗带来了充满智慧的“抗风险攻略”。他建议企业不仅要“眼观六路”研判政策,建立专业的政策研究团队或借助专业咨询机构,及时掌握政策动态,更要双管齐下:一手抓供应链多元化,一手用金融工具锁定风险。
“我们不能过度依赖单一市场或供应商,要在全球范围内优化供应链布局。部分粤商制造业企业在东南亚、非洲等地建立生产基地和原材料供应渠道,有效降低了因某一地区局势动荡或政策变化带来的供应链断裂风险。”
他以三诺集团为例介绍道,在欧盟出台新的电子产品环保标准前,三诺通过专业团队的密切关注和提前研究,及时调整产品生产工艺和原材料采购,不仅顺利通过标准审核,还凭借绿色环保优势进一步拓展了欧盟市场份额。“这充分说明,谁能在绿色壁垒形成前率先转型,谁就能化挑战为新机遇。”
风急浪高,协同作战才能更好地抵御风险。从“敢闯敢试”到“创新引领”,从“单打独斗”到“生态共建”,多位嘉宾不约而同地强调了协同合作的重要性。
“在海外市场拓展中,通过联合投标、共同开发市场等方式,形成合力,提升粤商整体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王理宗呼吁粤商通过行业联盟、联合投标等方式,从“各自为战”走向“生态共赢”,在国际市场形成更具韧性的“粤商方阵”。
许珊呼吁构建协同出海的生态网络:“大型龙头企业要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企业共同出海,形成‘舰队式’发展。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在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她还强调要深化“产学研金”国际合作,积极与全球顶尖高校、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和技术创新联盟。
值得一提的是,全国政协委员、大湾区进出口商业总会名誉会长周春玲为粤商指明了一条“借船出海”的高效路径。“香港这座‘超级联系人’,正在升级为粤商出海的‘超级增值人’。”
她形象地描绘了香港作为“五流合一”深水良港的独特优势:物流上,香港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全球第一,葵青货柜码头航线遍及全球;资金流上,作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资金可“T+0”自由进出;信息流上,普通法体系与国际仲裁中心地位确保商事纠纷快速解决;商流上,香港贸发局在全球50个主要市场设有代表处;人才流上,香港五所大学跻身全球百强,高端服务业人才聚集。
同时,她还建议打造“香港国际新品首发月”,粤港两地共同举办“大湾区品牌周”,设立新能源、智能家居、新消费三大主题馆,邀请全球头部零售商现场选品。在她看来,善用香港的高端专业服务,犹如为出海企业配备了“合规导航”和“风险缓冲器”。
绿色低碳:国际市场的“新语言”
数字与绿色也备受关注。嘉宾们认为,AI与数字化不仅是提效工具,更是重构全球运营的核心能力;而绿色低碳则已成为国际市场的“新语言”和“通行证”。
许珊特别强调,创新不仅限于技术层面。“我们要大力发展数字贸易,利用跨境电商平台、社交媒体营销、大数据分析等新型工具,直接触达全球终端消费者。同时,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关注,ESG标准正成为国际通行的‘新语言’。粤商应率先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低碳创新融入国际化战略。”
在绿色转型方面,周春玲提出了具体合作构想:“粤港两地可以共建‘碳足迹+ESG’认证互认机制,凭香港出具的ESG报告,可直接获得欧洲银行绿色贷款。”这一建议为粤商打开了通往欧洲市场的新通道。
她进一步建议推动“绿色供应链金融”先行先试,联合中银香港、汇丰、渣打、招银国际等机构,共同开发“人民币-美元-欧元-东南亚货币”四币种自动归集模型,提供远期、掉期、期权组合套保方案,降低企业汇兑成本。
陈丹从农业企业角度分享了绿色发展的实践经验:“恒兴以饲料业务为立足点,在越南、马来西亚、印尼、印度等国家投资建厂,逐步拓展至种苗、动物保健、食品加工等,实现全产业链输出。我们不仅建厂,更建标准、建信任、建共同体。凭借对本土文化的深度融入与规范运营,海外基地的盈利水平已超越国内。”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是粤商在国际化进程中实现长期扎根的关键。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1
子弹财经
2025-10-0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1
智通财经
2025-10-01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01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