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广深带头“织网”轨道交通,大湾区进阶“一小时产业圈”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9 22:23:54

(原标题:广深带头“织网”轨道交通,大湾区进阶“一小时产业圈”)

南方财经记者杨期鑫   广州报道

国庆中秋假期前夕,广深两地轨道交通迎来“上新”高峰。9月28日,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6号线支线二期抢先开通。9月29日,广州3条城际铁路和2段地铁新线“五线齐发”。

作为大湾区轨道交通的核心枢纽,广州地铁、深圳地铁承担了广深两大都市圈的地铁运营业务。数据显示,广州地铁集团运营的城际铁路达到420公里,广州地铁线网运营里程达到768.4公里,广州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突破1100公里;深圳地铁的运营总里程也突破600公里,达609.6公里。

未来,广州、深圳地铁有望通过东莞连成一体,并向香港、惠州延伸,形成全国最大的地铁网络。

粤港澳大湾区轨道交通正加速“织网”,极大地缩短大湾区城市之间的通勤成本、时间成本,高效的交通网络将助力区域生产要素顺畅流动,给企业选址带来更大主动权,加速从“一小时生活圈”向“一小时产业圈”跃升。

华南城市研究会创会会长胡刚认为,未来大湾区内部的连接将不再是简单的“点对点”,而是通过一张密集、高效、互联互通的轨道网络,逐步形成一个联系紧密、分工有序的巨型城市区域,即“轨道上的大湾区”,从而重塑城市发展空间与产业格局,进一步释放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

广深带头“织密”交通网络

近日,广深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迎来新进展,大湾区的城际铁路、地铁线路正加速从“线型布局”向“网络运营”跨越。

9月28日,深圳地铁16号线二期、6号线支线二期正式投入运营;紧随其后,9月29日,广州东环城际(番禺-白云机场北)、琶莲城际、广惠城际北延段(小金口-惠州北)以及广州地铁十三号线二期(天河公园-鱼珠)、十四号线二期(嘉禾望岗-乐嘉路)、十一号线广州东站也陆续开通,大湾区轨道交通体系正从“单线布局”全面迈向“多线成网”。

胡刚表示,随着当前广州城际铁路深入中心城区,并以广深为核心辐射整个区域,“轨道上的大湾区”正加速成型。据广东省交通运输厅统计数据,截至2024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内地九市的铁路运营里程已超2800公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1477公里。

具体来看,此次新开通的城际线路,显著缩短了广州与大湾区东部城市——尤其是东莞的时空距离,也降低了出行成本。以琶洲至东莞西站为例,出行时间从原来的84分钟缩短至约30分钟,票价也由23元降至19元。此外,新线路还实现了白云机场与佛山、东莞等城市中心城区的快速连接,有力提升了广州空港枢纽的辐射能力。

而城市内部地铁网络的持续织密,也将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以深圳为例,此次新开通的两条地铁线路不仅便利了沿线居民出行,也加强了龙岗园山、光明科学城与市中心区域的联动。其中,光明城站作为深圳西北部重要枢纽,未来将实现与广深港高铁、赣深高铁、地铁13号线及深莞增城际的立体接驳,构建“高铁+城际+地铁”一体化交通体系。

值得注意的是,轨道交通的“硬联通”将为大湾区产业布局带来深远影响。企业可在更大范围内选址,如将产业园设置在东莞、佛山、肇庆等成本较低区域,员工仍可便捷通勤至广深核心区,有助于疏解中心城市压力,优化区域资源配置。

图为:广肇城际列车。

根据规划,未来广州与深圳地铁有望通过东莞实现互联,并进一步延伸至香港、惠州,构建全国规模最大的地铁网络。这一进程将显著降低城市间的通勤成本与时间成本,促进人才、技术、资本、信息等要素高效流动,充分释放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巨大潜力。

胡刚分析,从区域经济规律上看,城市规模是决定产业分工与效率的基础,城市规模越大,产业分工越细,进而生产效率越高。当通过轨道交通“织密”形成交通大动脉后,大湾区将8600万人口融合为“一个”巨型城市时,其产业分工的细化与生产效率将远超单个千万级城市,从而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巨大竞争力。

轨道交通背后的产城新逻辑

大湾区不断“织密”轨道交通背后,最核心的还是出于需求驱动与战略协同考虑。

胡刚认为,广深轨道交通的飞速发展,并非单一因素促成,而是政策、经济、人口与区域战略四方合力的必然结果。它不仅仅是解决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问题,更是以轨道交通为骨架,重构整个粤港澳大湾区的空间格局和经济地理。

作为经济总量全国前列、实际管理人口均超过2200万的超大城市,广州、深圳地铁客运强度长期居高不下,新建轨道交通的需求强烈,尤其是大湾区城市间的跨城交通。

以广深城际铁路为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交通大动脉,每日承载着高达16.6万人次的客流量。特别是在2024年暑运期间,其单日最高到发量更是突破了7万人次,其中通勤客流占比高达45%,显示出其运力已接近极限。

广州、深圳作为超大型城市,其内部的地铁需求也在上升。2024年12月31日,广州地铁客运量突破122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截至今年8月31日,广州地铁线网日均客运量已达914.71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3.98%。

根据交通运输部发布《2025年8月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速报》,今年8月,深圳地铁进站量达16948万人次,客流量达30013万人次,两项指标均居全国第三;客运强度为1.63万人次/公里·日,连续21个月位列全国内地城市首位。

此外,广深地铁的客运增长态势在全国范围内表现突出。截至今年8月,深圳地铁客流相比去年同期增加904万人次,广州比同期增加了189万人次,而北京、上海、成都三大城市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而从城市群战略的层面看,地铁网络“加密”是推动“组团式发展”、促进生产要素高效流动的关键举措。

轨道交通越织越密,大湾区正加速形成“一小时产业圈”,这也使得大湾区在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提升,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轨道交通促进了粤港澳三地货物、资金、人员的高效流动。货物的快速运输加速了贸易往来,推动了产业协同发展;资金的便捷流通为金融创新和经济增长提供了有力支持;人员的自由往来促进了人才交流与合作,激发了创新活力。

以深圳都市圈为例:深圳作为科创引擎,东莞是制造业重镇,惠州则拥有广阔的产业空间,三方资源高度互补,人员往来密集。跨市地铁不仅将给三地居民带来“同城生活”的便利,也将重构都市圈的空间逻辑和产业逻辑。

此外,从技术升级与运营效率的视角看,地铁网络的持续加密,与智能化、数字化技术深度融合,将为缩短通勤时间、提升网络整体效能提供了关键支撑。

以佳都科技为例,其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已应用于地铁智能调度与智慧车站管理。在加密的网络上,智能调度系统能优化发车间隔和行车速度,减少乘客候车与在途时间;智慧车站解决方案则通过AI安检、无感支付等技术大幅提升进出站与换乘效率。

持续完善的轨道交通网络将不断巩固高能级城市的区域增长极功能,而周边城市也有望通过深度融入轨交串联的产业链与供应链,实现区域协同下的特色化发展。

根据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日前发布数据,广深港高铁自2018年9月23日全线开通以来,跨境旅客超1亿人次。截至9月25日,广深港高铁今年累计运送跨境客流达2287.2万人次,同比增长16.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9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