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8 17:33:32
(原标题:赋能新药研发、临床诊疗,AI如何改写行业可持续发展路径?)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闫硕
当前医疗健康行业正处于关键转型期。一方面,政策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但传统新药研发普遍面临着周期长、成本高、成功率低等困境。
另一方面,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公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也不断提高,但城乡区域之间医疗资源不均衡,基层医疗机构的诊疗能力仍有待增强。
人工智能(AI)的出现正有力破解这些难题,为医疗健康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比如,在新药研发层面,9月9日,礼来推出自研AI平台TuneLab,向生物技术公司开放基于礼来多年数据训练的药物发现模型;9月15日,诺华与MonteRosaTherapeutics签署一项潜在总价值达57亿美元的许可合作协议,后者将利用其专有的AI/ML赋能QuEEN开发新的分子胶降解剂。
而在医疗服务方面,9月24日,影禾医脉联合阿里云发布医学影像大模型智算一体机MIIA-X1,赋能医院快速构建本地化AI能力;同日,华康中健发布灵药通智能体,实现在市场推广、药品流通及对医服务环节的高度智能化,未来还会向真实世界研究、生产制造、药物研发领域延伸。
多位业内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AI与医疗健康的融合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未来,而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影响着药品研发,以及临床诊疗的精准决策。
医药研发领域流传着一个“双十定律”,即需要超过10年时间、10亿美元的成本,才有可能成功研发出一款新药。
不仅如此,近年来受开发难度提高、试验成本增加、监管标准收紧等因素的影响,新药研发成本大幅提高。根据德勤此前报告,一款新药成功上市的平均成本已从2010年的11.88亿美元增加到2022年的22.84亿美元。
全国医药技术市场协会会长、北京大学教授周亚伟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AI正在改变传统的药品研发模式,以往科研人员筛选一个潜在的药物靶点,可能需要从海量数据库中逐一排查,耗时数年。如今借助AI技术,已经可以快速整合基因组、蛋白质组和多维数据,精准找到与疾病相关靶点,通常可将原本需要三年的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而在临床试验阶段,AI能帮助企业优化受试者招募方案,提前预判试验风险,提高临床试验成功率。“近年来已有不少企业通过AI赋能研发全链路的关键环节,如加速临床前候选药物筛选、优化试验方案设计,推动候选药物更快进入临床阶段,显著降低了研发成本。”周亚伟说道。
AI在加速研发的同时,仍需解决科研的核心要求——可复制与可验证性,这也是其能否持续落地的关键。
国金证券分析指出,AI模型,黑箱已破。欧盟《人工智能法案》将使那些依赖黑箱模型、缺乏可解释性的AI药物发现系统出局。而龙头AI药企已经走出概念验证。英矽智能,TNIK、ENPP1、PHD同路径3次复现成功推进,AI研发过程都在Nature杂志上详细披露。
目前全球十大制药巨头均对AI有所布局。默沙东、辉瑞、礼来、BMS等头部药企,数百亿美元布局AI制药相关公司。从医药魔方统计的全球AIDD(AI药物研发)相关交易首付额和总额Top 20的项目来看,重大交易集中发生在近5年内,总额超过500亿美元。
近段时间便有多起交易案例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比如上述所提及的诺华与MonteRosaTherapeutics的合作;再如8月,礼来宣布与Superluminal签署价值13亿美元的交易,以加速AI药物研发,将重点推进肥胖症及其他心脏代谢性疾病治疗的小分子药物开发。
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人工智能驱动健康的未来:引领潮流》指出,人工智能将是医疗健康行业的主要变革力量,预计2024-2032年,AI医疗市场将以每年43%的速度增长,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58万亿元,其中药物发现和医学影像是AI应用最广的两个领域,合计市场占比将超过50%。
另外,据头豹研究院数据,预计2025-2028年,中国AI制药市场规模将由12.1亿元增加至58.6亿元,年复合增速达68.3%。
“中国的AI+医疗并非单纯的技术风口,而是应对三大社会结构性挑战的必然选择。AI已从‘锦上添花’变为‘雪中送炭’,是维持医疗体系可持续发展的必需。”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
首先是人口结构之变,中国正经历全球最快的老龄化进程,医疗服务需求呈指数级增长。其次是疾病谱之变,慢性病已成为主要健康威胁,需要长期、个性化的管理,正是传统诊疗模式的短板。此外是资源配置之变,优质医疗资源高度集中,基层服务能力薄弱。
面对老龄化与医疗资源分布不均的挑战,我国通过顶层设计推动AI技术与医疗服务深度融合。
西南证券分析指出,政策层面聚焦“技术创新+场景落地”双路径:一方面鼓励医疗机构与科技企业合作,加速AI辅助诊断、智能健康管理系统的研发,推动AI在慢性病筛查、康复护理等领域的应用;另一方面重点支持基层医疗场景的AI工具普及,通过试点项目推动AI问诊、远程影像诊断等技术下沉,缓解县域及社区医疗机构的资源缺口。
AI可以在几个关键环节发力,一位三甲医院院长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一是打造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帮医生快速精准判断病情;二是赋能患者全周期管理,不只是诊断,后续治疗方案优化、康复指导都能覆盖;三是促进临床病例与科研的衔接,让日常诊疗数据直接为科研服务。
“医药行业对数字化的投入逐渐增加,经历了‘套装软件—云服务—AI智能体’的演进路径,目前正在进入AI智能体时代,即通过AI智能体技术,实现数据高度集成和智能化,大幅提高生产和经营效率,同时兼顾数据安全、实施成本以及迭代升级。”华康中健(厦门)科技有限公司联席董事长兼CEO曾良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
值得强调的是,目前,AI医疗不再是未来畅想,而是已“持证上岗”。斯坦福大学发布的《2025年人工智能报告AI INDEX》指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从1995年批准第一个AI医疗设备开始,这几年加速明显,仅仅是2023年,就批了223个AI医疗设备。
赛迪顾问数据显示,2018至2024年,中国共有379款国产AI医疗装备产品获得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产品覆盖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全诊疗环节。
2024年底,国家医保局首次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纳入立项指南,解决了AI服务的“身份”问题。“支付的核心逻辑已发生转变,在DRG/DIP支付改革背景下,AI的价值主张从‘新增收费项’转变为‘为医院提质、控费、增效’。只要能证明ROI(投资回报率),医院就有强大的内生动力采购AI服务。”吴世春说。
需要指出的是,多位专家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当前AI应用于医药研发以及临床一线的应用也有一些困境。核心难点在于缺乏高质量、标准化的标注数据集,同时还受限于数据安全合规、政策监管标准、伦理边界界定等外部约束。这些难点决定了AI+医疗的大规模落地,需要长期、持续的技术研发、数据积累与资源投入,难以一蹴而就。
智通财经
2025-09-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9
观点
2025-09-29
和讯财经
2025-09-28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8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