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5 19:59:10
(原标题:中国提出全经济减排目标,全国碳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据新华社消息,在9月24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中国宣布了新一轮国家自主贡献:到2035年,中国全经济范围温室气体净排放量比峰值下降7%-10%,力争做得更好。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30%以上,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2020年的6倍以上、力争达到36亿千瓦,森林蓄积量达到240亿立方米以上,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主要高排放行业,气候适应型社会基本建成。
国家自主贡献(下称“NDC目标”)是各国根据各自国情和发展阶段确定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多名受访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新一轮NDC目标,详细阐述了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自主承诺,将为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碳市场是行业碳排放管控的重要手段,有了总量目标,会使得全国碳市场更高效地实现价格发现。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已有四年多。自2021年7月16日上线以来,全国碳市场已覆盖电力行业2200余家重点排放单位,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经过3个履约周期,碳市场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机制愈加成熟。2025年,全国碳市场取得新突破,钢铁、水泥、铝冶炼三大行业扩围,首批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正式签发。
近日,“2025年中国碳市场大会”在上海举行。会议期间发布的《全国碳市场发展报告(2025)》显示,截至8月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累计成交量近7亿吨,成交额约480亿元人民币。其中,2024年全年成交额创2021年市场启动上线交易以来年度新高。
“经过4年多的发展,中国碳市场实现了稳起步、稳运行,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多层级的政策制度体系初步形成。”生态环境部党组书记孙金龙在开幕式上致辞表示:中国碳市场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有效管控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超过60%;市场活力进一步激发,交易主体的参与意愿不断增强;激励约束作用进一步显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得到丰富和完善,碳市场成为推动行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有力举措。
孙金龙表示,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稳步扩大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和交易主体,丰富交易品种和交易方式,加强碳市场领域交流合作,加快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今年8月,我国碳市场领域迎来第一份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碳市场领域第一份中央文件,明确了全国碳市场中长期发展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
《意见》提出主要目标是:到2027年,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覆盖工业领域主要排放行业,对碳排放总量相对稳定的行业,优先实施配额总量控制。自愿减排交易市场实现重点领域全覆盖等。到2030年,基本建成以配额总量控制为基础,免费有偿相结合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中国碳市场经过4年运行,已经成为推动碳达峰碳中和的有力举措,已经成为碳定价的主要方式。”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在大会现场表示。
据李高介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创历史新高。2024年日均成交量较上一个履约周期上涨了约44%,全年成交额180亿元,是2021年市场启动以来最高水平。今年上半年配额成交量近3900万吨,也是开市以来的新高。
“中国碳市场建设成效显著,但仍在建设初期阶段,距离高标准要求还存在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金南在上述大会上表示,主要表现在市场活力不足、配额分配方案发布相对滞后、有偿拍卖等调节工具缺失等方面。此外,现有机制难以适应“十五五”期间从“控增量”向“减存量”转变的需求,亟须为新时期碳排放控制方式的转变做好制度准备。
因此,王金南建议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制定“十五五”全国碳排放总量净零增长的预期性目标,建立“碳市场+地区分解+国家灵活储备”的总量控制制度,制定碳市场行业总量目标,并通过地区碳减排对其他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实现约束性责任分担。
在2024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出台后,2025年全国碳市场实现首次扩围,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交易方式新增单向竞价。
据李高介绍,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后,新增的重点排放单位达到了1300余家,增加管控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30亿吨,覆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全国总量的比例提高至远超60%的水平。截至2025年8月底,新纳入行业重点排放单位已开设交易账户1277家。
今年7月,生态环境部气候司司长夏应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介绍:针对民航、石化、化工、造纸等行业,将本着“成熟一个、纳入一个”的原则,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覆盖行业范围和温室气体种类,逐步将其纳入碳市场。
谈及石化、电力行业参与全国碳市场经验,中国石化碳排放管理相关负责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石化21家企业参与地方试点碳市场,17家自备电厂参与全国碳市场,已形成完善的碳资产管理体系。中国石化已成立专业化管理部门,制定碳排放管理办法和碳交易管理办法,实现统筹管理,通过参与碳交易,下属企业对碳减排管理和碳交易认识显著提升。
“碳市场应完善市场机制,科学开展扩围。”提及对未来碳市场的建议和期待,上述中国石化碳排放管理相关负责人建议,对于自备电厂,应修改完善燃煤发电机组掺烧限制,鼓励低碳燃料、生物质等多元掺烧。针对即将扩围的石化行业,合理设定边界,明确核算范围,加快国家碳计量中心(石化行业)建设,科学配额分配,确保数据统一可比。
2025年是《巴黎协定》达成10周年,十年来,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取得重大进展,已经有150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或净零排放目标。我国正在不断扩大碳市场国际影响力,并尝试参与全球碳市场规则制定。
“今年11月在巴西贝伦举办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30)将是推动《巴黎协定》全面实施的关键节点。”夏应显向21世纪经济报道表示,中国愿与各方一道,坚持以多边主义引领全球合作,为应对气候变化注入稳定性和前进动力。
夏应显进一步表示:对于贝伦大会及后续全球气候治理进程,中方有以下期待和建议。一是发出积极信号,提振多边进程的信心。二是坚守并落实《公约》及其《巴黎协定》。三是统筹推进减缓、适应、资金、技术、能力建设谈判。四是促进国际合作。为推动气候行动营造良好环境。五是推动全球绿色公正转型。《巴黎协定》下公正转型首要解决的是国家间公平公正,呼吁发达国家远早于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并体现在2035年国家自主贡献承诺中。
经过多年谈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9次缔约方会议(COP29)于2024年通过第六条机制运行细则,这标志着第六条机制进入实施阶段,对促进各国利用市场机制履行国际减排义务具有重要意义。
世界银行发布的《碳定价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2025》报告显示,目前全球已有37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在中国碳市场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第六条机制落地实施的背景下,我国正在积极推进跨境碳交易相关工作。”夏应显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时介绍,我国正在开展跨境碳交易相关研究,建立跨境碳交易管理制度,探索我国实施跨境碳交易的路径,利用碳市场机制持续推动我国国际交流与合作。下一步,生态环境部将推动我国碳市场技术、标准的国际互认,更好发挥我国在全球气候治理中的引领作用。
“中国现在已经是绿色转型的领军者,”在上述大会上,欧盟委员会气候行动总司总司长库尔特·范登贝格表示。他还表示,非常期待和中国携手合作。中国在实现一个非常高效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方面是领军者,中国所做的努力是让全球变得更好、更宜居。
在上述大会现场,国际碳行动伙伴组织(ICAP)秘书处秘书长斯蒂凡诺 (Stefano De Clara)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时表示,中国碳市场运行4年来,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设计和完善市场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包括不断提升数据质量、交易活跃度,实现了电力生产碳强度的下降,并不断扩展到新的行业。
在斯蒂凡诺看来,作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量最大的碳市场,中国证明了碳市场机制同样能够用于新兴经济体进行减排。中国基于碳强度进行控制的创新,被很多国家借鉴,例如土耳其、巴西、印尼等。中国碳市场不仅促进了中国自身的减排,还为其他发展中国家碳市场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谈及贝伦大会及全球气候治理进程的期许,斯蒂凡诺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COP30主席国巴西也将建设碳市场,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例如智利、墨西哥也在积极建设碳市场。我也期待看到中国和巴西等拉丁美洲国家能够在COP30上进行更多碳市场交流合作,为这些国家提供新兴碳市场建设的经验。
观点
2025-09-25
智通财经
2025-09-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智通财经
2025-09-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