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智能体崛起:运营商竞逐下一代数字入口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5 20:06:12

(原标题:智能体崛起:运营商竞逐下一代数字入口)

9月24日—26日,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PT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冉黎黎/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  “现在我们进入智能体的时代,整个发展还有很大的潜力,我们对它充满了期待。”9月24日—26日,2025年中国国际信息通信展览会(PT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在PT展主论坛上如是表示。热切的期待中,从运营商到产业链企业均在进行智能体的部署。中国联通人工智能首席科学家廉士国预测,未来各个行业里都会有两类智能体应用,一类是模仿人类经验学习“职业技能”,另一类则是“超人专家”,可以比人类更早地从复杂的原始数据里找出规律,带来从0到1的突破。

对于智能体未来将处于日常生活中的何种位置,华为公司ICT 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总裁刘康将之与APP进行了类比。“过去十年,超过300万款APP深度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未来终端会走向以Agent为中心。”刘康表示,“到2030年Agent数量将超过传统的APP,每个人都会有自己专属的智能助手。”

vivo通信研究院院长秦飞则提到,从APP到AI-Agent,服务效率进一步提升,有望实现信息平权,另外,智能体可能彻底消灭中间商,一些现有的生活服务APP以后可能退居后台。

从目前来看,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工程师于达博士表示,智能体技术演进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从规则驱动走入自主协同,迈向多智能体协作新纪元。不过,智能体本身的错误率以及智能体之间的互联互通等问题仍是当下的“卡点”。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魏亮认为,互联互通和长难任务处理将是智能体技术创新主旋律,其中,通信协议成为智能体与外界交互的“桥梁”。

或诞生“超人专家”

智能体火了!近期,从机构到企业,都在不断抛出自己对智能体的研判,各大运营商也早已针对智能体进行部署。

PT展论坛上,中国电信政企信息服务事业群副总经理曹磊表示,基于AI的能力与工具,中国电信打造了80多个行业大模型以及30多个行业智能体,来赋能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廉士国表示,中国联通在智能体方面启动了国家人工智能应用中试基地(医疗领域)建设和运营。同时,面向轻量化部署的应用需求,开源了“元景万悟”智能体开发平台。

中国移动科技创新部副总经理杜倩也表示,硅基和碳基的融合创新趋势正在凸显。人和智能终端、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等硅基生命体的共生发展趋势加速涌现。硅基的个体数量正在突破式倍增,以后一个人可能有许多智能体来进行服务。

从运营商的角度来说,中国移动集团首席专家、研究院网络与IT技术研究所所长张昊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智能体的应用可以分三类来进行设想,分别是业务、运维、运行。业务方面,以后通过智能体,通话时可能会先与对方的智能助理机器人对话、约时间,此类业务会大量存在于网络中。运维方面,网络较为复杂,需要大量配置运维人员,而智能体则能将他们从这些工作中释放出来,实现“一句话就能完成配置”。运行方面,则是在网络及设备都处于运行状态时,对于用网高峰期可能出现“卡壳”的情况,比如“双十一”购物期间,用户提前对智能体告知用网需求后进行付费操作,智能体就会高优先级处理调度,避免类似购物信息、地址信息、付款信息的丢失,实现在运行过程中实时对网络和设备做动态配置。

对于智能体未来将处于日常生活中的何种位置,华为公司ICT Marketing与解决方案销售总裁刘康将之与APP进行了类比。“过去十年,超过300万款APP深度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当中,未来终端会走向以Agent为中心。”

廉士国进一步预测,未来各个行业里都会有两类智能体应用:“职业技能”和“超人专家”。其中,“职业技能”是指大模型可以快速学到人类已经会的能力、人类已经总结出来的经验,从而部分或完全代替人工。“比如一句话点餐,大模型学会人类操作手机APP的过程,它就可以自主操作手机APP;机械臂拿着摄像头模拟人类的眼睛,可以换着角度去看发动机各个设备是否有瑕疵,甚至近距离看发动机内部是否有瑕疵,它也是模拟人类质检的过程,学习变换各种视角,进行近距离、远距离的变化,这一类职业技能可以降本增效、升级体验。”

关于“超人专家”,廉士国指出,人类还没有从一些复杂的数据里面总结出规律来,而如果用大模型,它可以比人类更早地从复杂的原始数据里面找出规律。“比如新药物分子的设计、蛋白质结构的设计等等。”廉士国表示,“我们认为这一类应该未来在各个行业场景应用里面重点挖掘,因为它能够带来从0到1的突破,能够带来新的价值。”

协作面临“卡点”

在充满未来感的愿景中,智能体不断演进。在PT展论坛上,于达表示,智能体技术演进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已从规则驱动走入自主协同,迈向多智能体协作新纪元。

具体来看,于达指出了智能体发展的三大现象,一是技术演进方面,从依赖大量标注数据的“投喂”式训练,向自主学习、自主进化转变;二是应用拓展方面,从单点工具应用走向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和跨场景生态化协同;三是生态完善方面,开源技术和产品不断丰富,可信体系不断完善,多智能体协同应用持续推进。

对于多智能体协同,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智能体技术和应用研究报告(2025 年)》(以下简称《报告》)指出,其通过对任务的合理分解、共享知识、执行子任务和对齐目标,进而优化资源配置,显著提高对复杂任务的执行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此方面,已有企业感知到“卡点”。商汤科技智能体产品“小浣熊家族”负责人贾安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发现多智能体协作中存在一些主要问题,一是任务分配与协调,即如何智能地将复杂任务分解,并精确分配给最合适的智能体;二是结果一致性,即如何确保多个智能体的输出被高效整合,并形成统一、无冲突的最终结果;三是通信开销,即智能体间的频繁交互可能导致效率瓶颈,需要高效的通信机制。

另外,魏亮在PT展论坛上提到,“智能体当前错误率还是有点高,个人用户可能可以接受,在商用方面,比如财务报表、生产排期方面可能无法容忍,所以未来智能体的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往哪儿提升?魏亮认为,互联互通和长难任务处理是智能体技术创新主旋律。魏亮表示,人类需要几天甚至几周才能完成的任务称作长难任务,未来智能体完成任务的长度大约是每7个月翻一番,但现在智能体还很难得到很高的准确率。另外,通信协议成为智能体与外界交互的“桥梁”,加速实现互联互通。

进一步而言,中国互联网协会智能网联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晓昂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要实现多智能体协作需要的支持有三点,一是技术架构支撑,如采用多智能体协同架构,使智能体能够相互通信、协作,共同完成任务,突破单一智能体的局限性;二是通信协议支撑,不同智能体之间需要统一的通信协议来实现信息交互和协作,如MCP协议和A2A协议等,为智能体协作提供标准化接口;三是计算资源支撑,云计算通过虚拟化技术提供动态的计算、存储和网络资源,支持大规模智能体的并行运行,成为多智能体强大的基础支撑。

fund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