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人行张蓓:转型金融试点贷款破600亿,精准滴灌城市发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5 09:15:58

(原标题:人行张蓓:转型金融试点贷款破600亿,精准滴灌城市发展)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我国绿色金融已走过十年,从无到有、由点及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经济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近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主办的“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十周年年会”在北京举办。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副局长张蓓重点介绍了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最新进展。

  

2025年6月,人民银行联合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发布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了各类金融产品界定标准,首次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覆盖,主要有四个特点:

一是统一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标准。2021年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统一了绿色债券标准,在此基础上升级的2025版《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适用于除股票外的各类绿色金融产品,包括绿色保险、绿色租赁、绿色信托等,标志着我国在统一绿色金融标准方面又迈进了一大步。

二是新增绿色消费一级分类,重点支持绿色汽车、低碳建筑等绿色低碳产品的消费活动。

三是拓展绿色贸易一级分类,重点支持高效节能装备贸易、先进交通装备贸易、先进环保装备和原材料贸易、资源循环利用装备贸易、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装备贸易、绿色农产品贸易及绿色认证产品贸易七个领域,为金融机构更好服务绿色贸易、促进产业链价值链绿色化提供了明确指引。

四是精准对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需求。聚焦绿色主题,剔除了煤炭清洁利用、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关内容;对具有碳减排效益的低碳经济活动进行标注,为识别、筛选低碳经济活动,促进碳中和金融产品发行发放提供了依据。

标准的生命力在于使用。张蓓建议,各有关方面积极做好2025版《目录》落地应用工作,包括开发设计相关产品工具、完善配套激励政策、促进国内外标准互联互通、强化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标准在绿色金融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

发展转型金融,对于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我们在大力发展转型金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张蓓表示,首批钢铁、煤电、建材、农业四个重点行业转型金融标准在部分有条件、有意愿的地区试用,各试点地区结合当地转型需求,明确重点领域,出台配套支持政策,推动转型金融标准落地,取得积极进展。

一是金融机构基于转型金融标准丰富转型金融产品和服务,例如发放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和碳足迹挂钩贷款,通过将融资成本与转型绩效挂钩,有效激励企业持续减排。

二是转型主体信息披露质量显著提升。转型金融标准对融资主体制定转型规划、开展可持续信息披露提出了明确要求。一些地区根据转型金融标准,为转型主体制定了转型规划编制手册或披露模板,促进了企业的能力建设,降低了成本。

三是激励措施不断完善。上海试点将符合条件的转型贷款纳入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范围。部分地区为绿色低碳转型项目提供财政贴息、技改专项资金支持。

四是数字赋能转型金融实践。例如,河北搭建转型金融数字化平台,实现跨部门数据采集与共享;重庆将农业转型金融标准嵌入企业碳账户系统,帮助金融机构智能识别转型项目;贵州将转型金融支持经济活动目录、业务开展流程等制作成小程序,方便金融机构快捷开展转型金融业务。

截至2025年7月底,试点地区转型贷款超600亿元。与此同时,滚动开展第二批航运、化工、有色金属、纺织等七个行业转型金融标准研制。

生物多样性包含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三个层次,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气候、自然生态和人类活动是有机整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张蓓表示,我国高度重视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制定出台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等重要文件,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推动强化金融支持。人民银行在广泛征求相关部委、国际机构、研究机构以及金融机构意见建议的基础上,牵头制定了生物多样性金融(或简称“生多金融”)标准,在有能力、有意愿的部分地区启动试用。

《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充分对标国际和考虑中国实际。在对标国际方面,广泛吸收国际金融公司(IFC)《生物多样性金融指南》、欧盟《技术筛选标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保护活动》等国际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现有内容。关注国际生物多样性热点议题,单列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吸纳“绿色贸易”“生物多样性友好型航行”等国际热点概念,提升国际社会对目录的认可度。

在结合中国实际方面,目录充分体现了生物多样性治理的中国特色。在活动范围上,合理筛选和补充生物多样性活动,比如我国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等领域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有效推动了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即便现有国际标准未提及,也将其纳入目录。在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平衡方面,目录单列高敏感性行业的生物多样性友好型活动,例如在建设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时,充分考虑鱼类洄游、动物迁徙等,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时,引导项目主体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合理平衡。在目录使用方面,充分照顾各类主体的专业能力。在对各项活动进行解释时,参考现有生态环保政策文件,用“中国语境”诠释活动指向;提供活动参考文件,如党中央、国务院指导意见、行业主管部门政策文件和管理办法等,帮助使用主体准确把握生物多样性金融支持范畴的活动。目录编制的过程中还同时制定了使用说明、名词解释等配套文件,以利于相关主体增进理解、提升专业能力。

二是注重与现有绿色金融标准衔接。生物多样性金融是广义绿色金融的子集,为加强标准衔接和降低标准落地成本,目录直接吸纳现有绿色金融标准中针对性强的生物多样性活动,同时确保纳入目录的各项活动以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为核心关注点。适当扩充原有生态保护修复和利用活动,提升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全面性。如在行业主管部门指导下,将绿色渔业概念拓展为可持续渔业。在目录编制的同时,构建生多目录与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的映射表,通过映射表,保留生物多样性保护专业性要求,使其嵌入现有绿色金融制度框架,便利使用主体在现有制度基础上发展生物多样性金融。 

三是目录式和原则式相结合,辅以负面清单明确禁止性活动,形成“目录列示+原则引导+负面约束”的立体化标准体系,同时建立“漂绿”“洗绿”惩戒机制,既确保实操性,又守住生态保护的底线。

目录式标准通过清晰列示支持的生物多样性经济活动,能有效适配我国金融机构生物多样性专业识别能力有待提升的现状,大幅降低项目筛选成本,帮助市场主体快速界定金融支持边界。同时,这种形式与我国现有绿色金融标准的框架高度契合,可实现与现有制度的无缝衔接,确保政策连贯性与协同性。

在具体实施中,目录明确每项活动的指导依据与核心要求,并在《使用说明》里整合原则式标准的核心理念,明确生物多样性经济活动应遵循的六项基本原则:一是不造成重大损害原则。被纳入金融支持范围的项目对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环境等任何一个可持续目标都不能产生重大损害。二是谨慎利用原则。根据《目录》制定实施相应管理及投资决策活动时应综合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受影响地区或社区实现公正转型。三是一致性原则。目录支持范围应与《生物多样性公约》《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以及《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设定的目标保持一致,并与地方及行业政策相协调。四是风险预防原则。在生物多样性开发利用活动中,即使科学上没有确实的证据证明危害必然发生,也应积极采取风险预防措施。五是透明与核证原则。鼓励开展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相关活动的生态环境效益或价值转换能够被第三方核证,确保投资活动的可追溯性和责任性。六是动态调整原则。根据最新政策变动、实践反馈、研究成果和国际标准制定情况定期审查和更新《目录》内容,反映政策导向、科技进步和相关利益方诉求,增强与其他国际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的互操作性。

张蓓表示,生物多样性金融标准真正落地,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如何突出地方特色、提高项目的可持续和惠益分享、将生物多样性金融与普惠金融紧密结合等,需要加强相关部门、主体的沟通协作,强化能力建设,探索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培育市场生态;同时,研究开展自然和生物多样性信息披露、自然相关金融风险评估等配套工作。此外,在蓝色金融、促进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国际互操作、可持续信息披露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进展。“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我们工作的支持,也期待和大家携手并肩,共同谱写绿色金融美好未来!”张蓓表示。

(实习生王怡茵对本文亦有贡献)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4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