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智能体迈入L3时代,未来十年人均100个?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3 16:54:06

(原标题:智能体迈入L3时代,未来十年人均100个?)

(资料图)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冉黎黎 北京报道 伴随着《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发布,围绕智能体的分析讨论掀起一个新的高潮,《意见》明确了智能体应用普及率的目标,提出到2027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

9月以来,对于智能体的关注热度也持续高企。9月16日,华为发布《智能世界2035》,提出AI技术跃迁的落地载体是能将复杂能力转化为实际价值的AI智能体。当天,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在2025金砖国家新工业革命伙伴关系论坛开幕式上表示,人工智能进入下半场,AI的焦点已经从大模型进化成了智能体。

据了解,业内普遍将智能体发展类比自动驾驶技术的分级,划分为L1—L5五个阶段。中国互联网协会智能网联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李晓昂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当前智能体处于条件自动化阶段,可称作L3阶段,智能体基于大型语言模型具备记忆和反思能力,可闭环完成任务,但在执行复杂任务时仍可能出现错误,且缺乏自主学习和泛化能力。步入下一阶段,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包括实现自主学习与泛化能力,使智能体能够持续自我优化、跨场景迁移,同时要解决多智能体协作中的信息共享、任务并发执行等协作机制问题。

中国电信研究院战略发展研究所分析师赵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整体上看,智能体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在于技术、标准、生态、安全等多方面的协同突破。

不过,智能体的规模化应用已势不可挡。《智能世界2035》对于未来十年给出了一个关键的假设,90亿人口拥有9000亿的智能体,意味着未来十年或将实现人均100个智能体。有研究显示,智能体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阶段,其价值释放的关键在于突破垂直领域壁垒、激活场景创新潜能、构建普惠服务生态。地方、企业均在“探路”智能体发展,北京、武汉等地均已出台文件推进智能体的行业应用。

“90亿人口拥有9000亿的智能体。”对于未来十年的智能体图景,华为在《智能世界2035》中给出了一个关键的假设。

智能体是什么?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发布的《智能体技术和应用研究报告(2025 年)》(以下简称《报告》)指出,智能体是指能够感知环境并利用工具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代理。智能体以大模型为智能底座,具备自主感知、理解、规划、决策、记忆、行动和使用工具的能力,能够自动化执行复杂任务,具有自主性、交互性、反应性和适应性等基本特征。

为了便于理解,在介绍智能体时,周鸿祎将之描述为在网络虚拟空间里的机器人。

而今,智能体正走入AI发展的中心地带。华为发布的《智能世界2035》提出,面向千行万业不同业务需求驱动,AI技术跃迁的落地载体,正是能将复杂能力转化为实际价值的AI智能体。未来十年,智能体(Agent)将成为人类最重要的协作伙伴。

周鸿祎则表示,人工智能进入下半场,AI的焦点已经从大模型进化成了智能体。

另外,智能体出现之后,会带来个人角色和组织形态的变化。在周鸿祎看来,人要成为智能体的规划者、领导者、管理者和监督者。如果每个人手里有三五十个智能体,那么人的能力就会进一步解锁,成为超级个体、超级员工。当企业里面每个员工都能有效地管理大量智能体的时候,这个企业就变成了硅基员工和碳基员工混合工作的团队,这个组织将会变成超级组织。

中央层面,对于智能体的应用普及已给出明确目标。《意见》提出,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到2030年,我国人工智能全面赋能高质量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

智能体的规模化应用势不可当,企业也早已入局。商汤科技在智能体领域的布局起步较早。商汤科技智能体产品“小浣熊家族”负责人贾安亚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自2023年起便重点投入研发大模型的工具调用能力,率先发布了国内首个具备数据智能体能力的模型,并快速推进了产品化,于2024年1月上线国内首个数据智能体产品“办公小浣熊”。汉王科技首席数据技术官聂昱也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公司在2023年发布自研天地大模型后,就开始在C端和B端用户开始部署智能体。

目前来看,智能体发展情况如何?

据了解,业内普遍将智能体发展类比自动驾驶技术的分级,划分为L1—L5五个阶段。《智能世界2035》将之划分为功能级、任务级、协作级、指导级、智慧级5个等级。周鸿祎则将之划分为聊天助手、工作流智能体、推理型智能体、多智能体协作、智能体制造智能体五个阶段。

赵静表示,当前智能体发展处于L2(以辅助工具为主,可自动化完成部分任务)向L3(在限定领域/场景,能够自主规划并完成任务)的过渡时期。

李晓昂表示,当前智能体的发展与自动驾驶同处于L3级,即条件自动化阶段。在该阶段,智能体基于大型语言模型具备记忆和反思能力,可闭环完成任务,但在执行复杂任务时仍可能出现错误,且缺乏自主学习和泛化能力。

从企业来看,贾安亚表示,商汤小浣熊系列智能体正处于从具备工具调用、知识、长期记忆和推理能力,向实现多智能体协作的能力过渡的关键阶段。

新华三集团无线产品线副首席产品经理王浩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目前公司应用的智能体还处于能对话、能分析、能给建议,但还不能完全主动解决所有问题的阶段,“现在还处于人机协同的阶段,想完全替代人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此外,聂昱指出,“综合来看,智能体需要提升的是主动决策和记忆学习两个方面,这是智能体‘进阶’的关键点”。

对于智能体进入下一阶段后的能力,李晓昂设想,届时智能体在任务过程中将无需人类介入,自主完成复杂任务,并且能够跨场景应用,提供高度个性化的服务,主动满足用户需求,其能力将接近人类顶尖专家的水平。

既要技术“进阶”又要规模化落地,智能体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

对于企业而言,速度、准确性、成本等均是其关注的方面。聂昱指出,公司比较关注智能体的计算速度和准确性,特别是在行业应用中,这是用户非常关注的两个指标,直接影响到用户的体验和使用效果。

而在贾安亚看来,首先是安全与可信赖性,特别是智能体在关键决策中的透明度和可解释性。其次是数据隐私安全,因为要针对企业客户提供着重数据安全的、可私有化部署的产品,保障客户数据资产安全。再次是成本与效率的平衡。最后则是国产化生态的建设。

赵静指出,整体上看,智能体规模化应用的关键在于技术、标准、生态、安全等多方面的协同突破。

一是要以大模型为核心底座,加强多模态感知、跨领域学习、多场景适配等关键技术攻关,提升智能体的感知学习和自主决策能力。

二是要推动智能体与传统工具/系统(如ERP、CRM)的无缝对接,以及跨行业/跨领域多智能体协作,并制定统一的智能体通信协议、API接口标准等,促进生态互联互通。

三是要加速应用场景创新和落地,推动智能体在工业、金融、医疗等关键领域应用,建立技术赋能与场景驱动的正向循环。

四是要推动技术发展与伦理规范同步,从安全可信、伦理道德、法律政策等全方位完善治理体系,确保技术向善。

根据《报告》,智能体正从技术验证迈向规模化落地阶段,其价值释放的关键在于突破垂直领域壁垒、激活场景创新潜能、构建普惠服务生态。

目前,各个方面也在为智能体的落地应用“探路”。

从地方来看,今年3月,武汉市2025年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发布,提出打造智能体应用矩阵。重点推动大模型向智能体演进,在基础通用型及工业、医疗、教育、法律、文娱等垂直领域加快智能体开发应用,形成武汉智能体应用矩阵。

今年5月,北京经信局印发《北京市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年)》,提出构建高性能通用智能体。对具有行业推广性、显著提升制造业效率和优化生产管理的通用智能体,对其运营服务按调用算力成本给予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支持。

企业方面,聂昱表示,未来将朝着C端和B端两个方向发展智能体的发展和应用,形成1-2个行业的智能体标杆,形成行业的长尾应用。贾安亚也提到,公司将深化具体行业场景的落地,在已经推出的教育版、金融版基础上,开拓更多垂直行业、场景解决方案。

赵静表示,短期(2027年前后),随着《意见》的实施,智能体将在企业软件、智能终端等部分场景实现初步的规模化应用。中期(5-10年),智能体将深度融入工业、医疗、城市等各行业,实现更多应用场景赋能、更加复杂任务处理。长期(10年以上),智能体将成为社会生活的基础要素、拉动社会经济增长的核心驱动力,深度赋能家庭、工作、娱乐、医院等场景应用。

对于智能体的“渗透”速度,Deloitte预测,2025年将有25%的企业部署生成式AI驱动的智能代理,2027年这一比例将升至50%。而据Gartner预测,至2028年,将有33%的企业软件应用程序包含智能体,至少15%的日常工作决策将通过智能体自主做出。

在这一过程中,智能体的市场规模将持续扩张。国际著名市场研究机构Researchand Market发布报告称,AI智能体的市场规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的47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44.8%。

fund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