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2 21:46:04
(原标题:西安和郑州,争当微短剧“霸总”)
2027年微短剧市场规模或达1000亿元,令众多城市视其为下一个经济增长点。
其中有两座城市表现最为“耀眼”。一座是立志要成为“短剧之都”的西安,另一座是锚定2027年成为“创作之都”的郑州。
西安入局早,郑州追赶强,镐郑争锋,微短剧“霸总”之战,谁能胜出?
2023年8月,微短剧《无双》空降小程序,播出8天刷出投流消耗超1亿元的奇迹。从此之后,1天流水超过千万元成为每部微短剧在杀青宴上必喊的口号,《无双》的成绩成为男频(男性频道)微短剧所不可逾越的高山,其出品人李涛也成为了第一波吃螃蟹的人。
陕西人很重兄弟义气。李涛吃上了螃蟹,振臂一呼,兄弟们也纷纷从信息流广告商转型为微短剧拍摄公司,“蓝海”好游泳,众多西安微短剧公司一猛子扎下去,一口气把西安干到了市场第一。
《中国微短剧行业发展白皮书(2024)》显示,全国100部微短剧中有60部诞生于西安。目前,西安有600余家短剧公司,在作品承制数量与爆款产出量方面均位居全国首位。仅西安西咸新区,就有600多家影视公司,3万平方米270个拍摄场景。
以《无双》为入口,西安可以算是一屁股坐在了微短剧的风口之上,从“男频”的打脸反转,到“女频”(女性频道)的情感表达,再到如今的微短剧出海,老陕人务实,也占尽先机,每一种风格都尝试,每一条赛道都有他们的身影,也是在这个时候,西安要成为“微短剧之都”的口号被喊了出来。
2024年,陕西省广播电视局发布《关于支持微短剧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微短剧+”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两年内培育15家领军企业,推出200部精品微短剧,围绕微短剧产业发展链条并突出重点环节给予扶持。
习惯稳扎稳打的西安人,对于短剧未来的发展动力还有着深刻的认识:
人才是第一资源。
比如,西安多家企业与区内高校达成合作,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成立全国微短剧研究与评价基地;陕西繁星剧影微短剧专项基金正式成立,计划规模5000万元,首期2000万元,助力培养一批专业的微短剧人才;丰行等12家企业与西京学院成立微短剧人才培养基地……
政策、资金、人才、技术、基地……越来越多新鲜的生产要素涌进西安短剧这条奔涌不息的河流。
如果说“十三朝古都”代表的是这座城市的历史厚重,成为“微短剧之都”则透露了西安在文创产业上的雄心。有人说:
西安不做微短剧的横店,而要做微短剧的霸总。
欲戴皇冠,必承其重。西安要在微短剧市场持续领跑,会有哪些问题?
第一是面临市场供需环境的快速变化。供给端,微短剧的投入已水涨船高,若庞大的投入不能持续产出爆款,便会陷入“量涨价跌”的陷阱。需求端,用户注意力的持续缩短和审美疲劳,意味着微短剧行业已经逐步告别了“快钱”模式,而必须向未知的“精品”领域寻求转型。
第二是如何凸显西安的文化底蕴与先发优势。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可“就地取材”的创作资源非常丰富,再加之微短剧初期的大量相关企业在此聚集,本为优势,但在众多城市开始进入这个市场的背景下,西安如何将优势转化为持续的内容创新能力和产业引领力,继续做大做强,是另一关键。
就微短剧产能而言,目前能与西安一较高下的城市是郑州。
一段被广为引用的数据显示,郑州微短剧年度拍摄数量位居全国第二,从业人员超3万。
短剧江湖不论风口,只敬产量。郑州这员悍将,埋头生产,用产能说话。
超800家微短剧制作企业与3万从业人员来了,每天超100部短剧开机了,单剧制作周期压缩到7到15天,“十分钟找齐灯光组,一小时调拨百套戏服”的集群效应也形成了,郑州人想讲自己的故事。
从默默无闻到一举成为第二,郑州怎么做到的?
从区位看,西安是陕西省省会,郑州是河南省省会。两省比邻而居,两座省会之间高铁直达仅需2小时,同一条黄河哺育两地儿女。西安与郑州均位于中原腹地,也各有优势。
拿高铁来说,以郑州为中心,河南已形成1小时覆盖省辖市、2小时连通周边省会城市及京津冀、3小时通达长三角、4小时通达成渝地区、5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主要经济区的“12345”高铁出行圈。
在地图上看,郑州上接京津冀,右通长三角,有人说,仅用几集微短剧的时间,郑州就可以召集到北京的导演、上海的编剧、成都的演员。
加上本地的房价与物价偏低,空间足够,为快节奏的短剧拍摄能够提供更丰富的场景与更贴心的服务。可以说,郑州,让这波从外地赶来的人才有了足够的施展拳脚的地方。
截至2024年底,郑州全市微短剧制作企业已达820多家,相较于2023年增长29.3%。从业人员规模扩大至3万多人,相较于2023年增长5倍。市场规模也比2023年增长了27.4%,达到23亿元。
其中,19家企业市场规模达1000万元以上,3家企业市场规模过亿元。
政府也迅速行动,如发布了《郑州市打造“微短剧创作之都”工作实施方案(2025—2027年)》,其中提出,要着力打造郑州“微短剧创作之都”:要培育一批微短剧拍摄基地(园区),重点打造1~2个具有影响力的微短剧全产业链基地(园区)。积极培育10家以上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微短剧制作、发行企业。
通过三年努力,争取到2027年,全市微短剧市场规模达到100亿元。同时,带动微短剧内容提质升级,争取到2027年,创作推出50部左右具有引领作用和创新价值、展示“天地之中、黄帝故里、功夫郑州”城市品牌的微短剧精品力作。最终要成为“创作之都”。
目前,郑州的状态是:人才来了,政策发了,资金备了,责任也大了。
但与西安一样,郑州也要实现自己的“霸总”梦,挑战颇多。
比如,郑州虽以惊人的开机量抢占份额,但常被视作“成本洼地”和“代工基地”,是一个“低价平替”。对于未来,郑州需要摆脱“野蛮生长”和“低水平重复”的标签,证明自己不仅能“拍”,更能“创”,避免“快而不优”。
可以说,西安与郑州在微短剧行业的竞争,是一场资源、模式与城市能力的多维角逐。两者都渴望成为行业中心,也希望短剧产业为城市带来新的增长极。但在狂奔途中,两者都深藏着对“此刻优势能否持续”的焦虑,以及“规模扩张与精品化”、“短期利润与长期生态”之间的深刻矛盾。
而跳出镐郑争锋的区域视角,还应该注意到,北京、上海作为产业“主脑”,汇聚头部平台与资本,掌控核心风向;川渝地区凭借独特文化底蕴,成为“文旅微短剧”赛道的领跑者;广深则依托地缘与供应链优势,稳坐企业“出海前站”。
总之,每一个对手都不容小觑,城市之间关于微短剧“霸总”的剧情,远未及高潮部分。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观点
2025-09-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