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9-22 21:23:52
(原标题:王信:以统一全面标准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绿色金融周报)
南方财经记者郭晓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李德尚玉 实习生李宜馨 广州报道
随着绿色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相关的资讯和数据变得越来越丰富。绿色金融周报从宏观视角和机构绿色金融实践等角度,关注绿色金融领域的最新前沿动态,追踪绿色金融市场的最新趋势,为绿色金融相关参与方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
1、央行王信:以统一全面的标准促进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发文对新近发布的《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进行深入解读。王信指出,2025版《目录》统一了各类金融产品的界定标准,覆盖绿色消费与绿色贸易等新增领域,实现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覆盖。新版《目录》精准对接绿色低碳转型产业需求,剔除煤炭清洁利用、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相关内容,并对具有碳减排效益的低碳经济活动进行标注,为绿色贷款、绿色债券及碳中和金融产品提供依据。王信认为,未来要持续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包括加快转型金融标准制定与应用,推动钢铁、煤电、建材、农业等高碳行业低碳转型,以及研制专门的《生物多样性金融目录》,提升金融对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王信的解读为市场参与方提供了指导,体现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2025年版)》在引导绿色资金流向、优化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方面的重要意义。该政策将进一步提高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为绿色金融规范化、国际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央财绿金论坛发布“绿色中标贷”等多项成果
9月20日,由中央财经大学主办的“全球治理框架下的绿色金融创新与合作论坛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十周年年会”在北京举办。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在会上表示,为应对美国退出巴黎协定与贸易保护主义等挑战,作为全球最大自贸协定的 RCEP 需纳入绿色贸易内容。在绿色贸易机制下,可通过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来激励绿色低碳产品服务生产出口。绿色产品与服务可包括环境产品、绿色服务以及低碳产品与服务三类。采用绿色贸易政策能加速成员国的减碳并提升各国的 GDP。下一步,马骏牵头的课题组将持续推进模型估算、非关税壁垒研究及共识凝聚等工作。会上,中财大绿金院联合多家国内外合作伙伴发布研究和实践成果,包括与江西省公共资源交易集团联合举行“绿色中标贷发布仪式”。相关研究团队代表发布了与汇丰银行、自然资源保护协会等机构合作的航运业转型融资、大湾区自然风险评估、绿色保险和气候压力测试等研究成果。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在“双碳”五周年关键节点,本次论坛汇聚多方智慧,既系统展现了中国绿色金融从标准建设到转型金融、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实践成果,也前瞻性探讨了绿色贸易、数智赋能等全球治理新路径。
3、中诚信绿金发布《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
中诚信绿金在北京举办《企业可持续发展/ESG工作实用手册》发布会。该手册结合国内外政策框架与实践经验,系统梳理了企业在ESG战略制定、信息披露、绩效评价及投融资对接等方面的操作指南,旨在为企业推动可持续发展提供标准化、可落地的参考。据悉,该手册涵盖ESG起源与发展、政策与准则、评级与投资、报告编制、报告指标、信息披露与管理六大板块,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实践。手册不仅是企业认识ESG市场的工具书,更是助力其完成信息披露、实现管理提升的“案边指南”,可服务于企业内部从业者、金融投资者、学术研究者等多类受众,为读者提供全景学习地图、明晰管理路径、提供实操工具,赋能企业长期商业价值提升。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手册的发布为国内企业在ESG工作提供了实操指南。ESG信息披露体系、指南指引等逐渐完善,有利于企业进一步将ESG战略深入到实践层面,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4、上周碳价最高62.09元/吨
上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62.09元/吨,最低价59.12元/吨,收盘价较上一周五下跌3.85%。
上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2,117,238吨,成交额120,955,258.76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3,402,454吨,成交额217,814,255.62元;本周无单向竞价。
上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5,519,692吨,总成交额338,769,514.38元。
2025年1月1日至9月1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84,626,287吨,成交额6,006,990,489.78元。
截至2025年9月19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714,894,951吨,累计成交额49,039,717,593.29元。
1、平安产险发布业内首部《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发展蓝皮书》
近日,平安产险在北京发布业内首部《保险助力绿色交通发展蓝皮书》。蓝皮书系统梳理了我国绿色交通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重点分析新能源汽车、智慧交通、绿色出行等细分领域的发展机遇和风险点,提出保险在绿色交通领域可发挥的功能定位和创新路径。蓝皮书指出,保险不仅能通过提供财产险、责任险等传统保障服务来降低绿色交通项目的运营风险,还能通过资金运用端引导保险资金流向绿色交通产业链。平安产险表示,将进一步推动建立多层次绿色交通保险体系,围绕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建设、动力电池回收、公共交通低碳转型等场景,研发新型保险产品。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保险业深度介入绿色交通,通过风险保障为新能源汽车、智慧出行等新业态保驾护航,体现了金融从“被动承保”向“主动赋能”转型的积极尝试,是构建绿色金融生态的关键一环。
2、广东省落地首笔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贷款
日前,广东云浮市成功落地广东省首笔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贷款,由农业银行云浮分行向当地一家生态修复企业发放。贷款资金将主要用于森林保护、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生物多样性修复相关项目,标志着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该贷款解决了生态保护类项目融资渠道单一、抵押物不足的问题,还通过定制化金融产品设计,将贷款利率优惠与项目生态绩效挂钩,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广东省首笔生物多样性保护支持贷款的成功落地,为生态保护项目提供了创新的融资模式,不仅拓宽了融资渠道,还通过将贷款利率与生态绩效挂钩,提升了资金使用效率。
3、美丽山东建设金融项目库管理平台上线
9月16日,山东省正式上线“美丽山东建设金融项目库管理平台”,该平台由山东省财政厅联合金融监管部门搭建,旨在推动绿色项目与金融资源的精准对接。平台集项目申报、审核、入库和融资对接于一体,实现了绿色项目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动态更新。通过设立绿色项目标准、对接银行绿色信贷产品,平台能够提升项目融资的透明度和匹配度。截至目前,首批已有涵盖新能源、绿色建筑、污染治理等多个领域的项目入库。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管理平台的上线将数字化手段引入绿色项目融资环节,有助于解决“项目找不到钱、资金找不到项目”的痛点,提升金融支持绿色发展的精准性和实效性,为其他省份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板。
4、兴业银行落地福建省首笔融资租赁ESG挂钩贷款
9月15日,兴业银行厦门分行与厦门象屿金象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落地福建省首笔支持融资租赁的ESG挂钩贷款。本次业务以企业ESG表现为核心挂钩指标,通过动态调整融资租赁条款来引导企业提升ESG管理水平。这一创新模式体现了银租双方在产业链中形成“ESG价值发现—银租生态共建”的良性循环。该模式在激励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帮助金融机构建立风险可控、收益与社会价值并重的融资机制。
21碳中和课题组快评:该笔业务通过动态调整融资租赁条款激励企业提升ESG表现,实现了银租生态共建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为金融机构支持绿色金融提供了新范例。
观点
2025-09-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观点
2025-09-22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