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海上新山东图景

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12 22:54:00

(原标题:海上新山东图景)

9月7日至9日,2025海洋合作发展论坛暨东亚海洋博览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举办。

与上一届相比,本届活动规格更高、规模更大——不仅吸引了包括联合国秘书长海洋事务特使等一批外国政要,还汇聚了450余家国内外企业前来参展。海洋经济在山东似乎从未像现在这般火爆。

发展海洋经济,山东正迎来历史性机遇。

2024年5月22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山东时指出,山东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

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首次超过10万亿元,较上年增长5.9%,增速超过GDP水平。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表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面对中央持续释放的政策信号,山东正掀起发展海洋经济的新热潮。从战略规划到目标落地,从科技突破到产业升级,从生态保护到国际合作,山东海洋强省建设体系正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作为常年位居全国GDP第三,农业产值全国第一,且工业门类齐全、产业基础雄厚的经济大省,山东正为全国经济发展担负“挑大梁”的重任。而“海上新山东”的崛起,又将为这个中国北方经济增长极开辟怎样的发展空间?

历史性的新契机

9月7日,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率先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开展。

本届博览会以“从蔚蓝到未来——蓝色·海洋·科技”为主题,汇集450余家参展企业机构,其中大型央国企、行业龙头企业、专精特新企业、国家重点科研院所等行业领军企业和机构近百家。

在本次博览会亮相的企业涵盖海工装备、渔业养殖装备、船舶制造、生物医药、精密仪器仪表、海水淡化等众多领域。其中既有院士团队研发的智能化移动检测机器人,也有如载人深潜器“蛟龙”号、东方航天港号海上发射船等一批“大国重器”模型,还有众多中小科技公司研发的最新产品……

这是山东省多年积累的发展成果的全面展示,也是“战略—科技—产业—港口—生态—合作”的海洋强省建设体系的实景描绘。

丰硕的科技和产业成果背后是山东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人们常说,与内陆省份相比,山东有“两个省”:一个是陆地山东、一个是海上山东,面积均为15万平方公里。这里区位条件优越,地处“一带一路”交汇区域和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心地带,是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重要节点。

一直以来,山东都是全国海洋科技力量的“富集区”——共有“国字号”海洋科研平台50个,集聚了全国约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全国近一半海洋科技人才、1/3海洋领域院士集聚在山东;21项海洋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数量全国第一。

优越的自然资源条件,丰富的人才与科技优势,让山东海洋经济发展始终位居全国前列。自2011年山东获批中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以来,十多年间山东海洋经济实现了倍增式发展。

据自然资源部信息,2024年山东省海洋生产总值18011.8亿元,比上年增长6.1%,超过了山东同期5.7%的GDP增速;海洋经济对全省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提升至23.9%,拉动地区国民经济增长1.1个百分点。

不过,与山东具备的资源优势相比,山东海洋经济潜力仍然巨大,各界对于山东海洋产业的期许仍然很高。

中国海洋大学未来海洋学院院长李建平说,山东海洋经济需要更加有效的宏观战略和相关政策;海洋科技转化能力亟待提升;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新兴产业需要加强扶持。

山东最大的优势在海洋,最大的潜力也在海洋。或许只待一个契机、一轮政策红利,就可再次引燃山东海洋产业变革、海洋经济快速发展的动力。

去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指出,山东要发挥海洋资源丰富的得天独厚优势,经略海洋、向海图强,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发展高地。今年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

中国海洋经济释放出越来越积极的政策信号。当前,中国海洋经济年产值已超10万亿元,蔚蓝的大海给人无尽的遐想空间。

海陆统筹描绘新蓝图

2018年1月,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启动了新旧动能转换的变革。当时,在山东确立的“十强”产业集群中,“现代海洋”还只是其中之一。

如今,“陆上山东”与“海上山东”在经济地位上开始相提并论。山东这个海洋大省开始体系化进行顶层设计,描绘“海上新山东”的建设蓝图,加速推动海洋经济新一轮变革和发展。

2024年底,山东制定了《山东省海洋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25—2027年)》,将海洋产业主要发展目标设定为“整合全球海洋创新要素,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山东海洋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打造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的全国样板”。

这一计划明确提出,到2027年,山东将突破100项以上海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全省海洋产业生产总值达到2万亿元,海洋产业体系日趋完善。

按照2024年的经济总量和过往数年的增长态势,2025年山东GDP有望超过10万亿元。这意味着,快速增长的海洋经济将在整个山东经济总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葡萄牙、荷兰、丹麦等欧洲国家国土面积虽小,却凭借海洋优势一度非常强大,对世界格局产生过深远影响。充分利用和挖掘海洋优势,将海洋经济作为陆地经济发展的催化剂,就能发挥“1+1>2”的效果。

由此,陆地与海洋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山东”。在海陆统筹的改革思路下,“陆上山东”改革经验也能够给“海上山东”提供借鉴。

过往,山东一直是全国经济改革的急先锋、探路者。2018年,山东率先启动新旧动能转换探索——根据自身产业基础和未来发展方向,确立了“十强”产业集群,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等五大新兴产业,绿色化工、现代高效农业、精品旅游五大传统产业。后来,山东又从实际出发将现代轻工纺织增补其中。

如今,山东在海洋经济变革的顶层设计上也秉持着这一因地制宜的改革思路。

这将是一条山东特色的海洋发展之路——山东计划实施海洋科技创新、世界一流港口建设、海洋产业壮大、智慧海洋突破、海洋开放合作五大行动。其中,壮大海洋产业将加快海洋渔业、海洋化工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抓好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培育,积极发展深远海资源开发、海洋空天等未来产业。

而海洋产业门类众多,与其他产业往往相互关联。比如,海洋渔业属于农业,海工装备属于装备制造业,海洋医药则属于医养健康产业。许多领域都需要跨学科、多领域的人才和专家共同协作、资源共享,“陆上山东”的科技成果、产业优势,也奠定了“海上山东”的产业基础和发展空间。

探寻“海洋+AI”新模式

本届论坛与博览会的主题是“从蔚蓝到未来”。与前一届相比,此次活动呈现出一个明显的新趋势——海洋与AI(人工智能)相结合。

在此次2025东亚海洋博览会上,北京韦卓科技集团展示的一套“海—潜—空”协同作业的智能海洋装备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

该集团海洋事业部商务经理王江波一边向经济观察报记者演示水下机器人一边介绍道,这是公司最新研发的人工智能海上无人艇,可搭载水下机器人和无人机,实现“海—潜—空”立体作业网络。其中,有缆遥控水下机器人可潜到水下300米深,适应水下多变环境、复杂空间,进行长时间、高强度地连续作业。

北京韦卓科技集团这套立体协同作业的智能装备适用于海上风电自动巡检、油气平台智能运维、海洋科研与考古探索、港口与海上基建运维、海上安防等应用场景。

山东是中国的海洋大省,有着巨大的潜在市场。王江波此次参会是希望能在山东将最新研发出的人工智能科技与产品推广应用,以“海洋+AI”的方式赋能海洋产业,提升运营效率。

不只是中小AI公司纷纷借助此次展会开拓市场,大型科技企业也正在将目光投向海洋产业。

华为集团副总裁、公共事业军团CEO李俊风在调研海洋经济时发现,中国海洋经济产值已接近GDP的8%,增长率达到6.5%。青岛涉海企业多达3200余家,2024年实现海洋生产总值5513.2亿元。

李俊风表示,华为一直在思考,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能够助力和支撑海洋经济、海洋产业和海洋生态的发展。目前,华为凭借多年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研发,已在海洋装备、海洋新能源、海洋生态保护、航运物流、港口管理、海洋渔业等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他希望政府能够主导形成高质量的海洋数据对外开放的机制,为人工智能大模型筑基。

海洋与AI的结合正在推动海洋观测从“经验依赖”迈向“数据驱动”的精准预判,让过去遥不可及的深海探索,拥有了“无人智能装备”的科技支撑,更让复杂的海洋治理与决策,具备“科学算法”的强大赋能……当这股“智能浪潮”奔涌入海,山东开始顺应趋势变化,探索发展海洋经济的新模式。

此次论坛,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联盟正式启动成立。该联盟拥有华为、山东海洋集团、青岛国实科技集团、阿里云等70家成员单位,将聚焦海洋人工智能热点技术与场景,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级,加快推进海洋产业和人工智能融合创新,聚力打造引领性、可复制的“青岛样板”。

论坛当天,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联合青岛市海洋发展局发布了“AI+海洋”产业图谱V1.0。研制产业图谱是推动人工智能与海洋产业系统化、高效化融合的关键前提。双方围绕青岛“4+4+2”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梳理制作出“海洋渔业”“海洋电子信息”“海洋工程装备”等8张产业需求图谱,构建出清晰可视的产业链生态,以AI助推传统海洋产业转型升级、焕新增效。

此前,青岛市还在全国率先系统布局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发布了《青岛市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建设实施方案(2024—2026年)》,聚力推进“海洋+AI”产业发展、打造世界级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产业集聚区。

值得一提的是,AI的应用不仅有助于传统海洋产业焕新提质,还有望化解科研成果产业化受阻的难题。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副院长董乐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山东海洋人才、科技成果很多,但没有形成有效的产业化闭环,不能只看技术的贡献度,关键看技术用在哪里,场景在哪里?

中国的传统科研模式是“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在这种模式下,“成果转化”基本思路是从技术出发找市场,但这种模式容易导致科技与产业“两张皮”。如何充分发挥山东海洋科技人才优势,推动海洋产业发展是一个重要课题。

在董乐看来,传统科研模式与AI赋能模式有着截然不同的方向。AI赋能传统产业的逻辑是根据需求方的市场来倒推,先找场景,先找应用的市场需求,再看AI是否能够解决,如何利用科技降本增效。她认为,AI推广模式有助于突破海洋产业长期存在的科技产业化瓶颈。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困境,恰恰让她看到了AI赋能的巨大市场机遇。

不过,她表示,海洋AI的发展是技术、产业、政府、从业者多方协同的结果,需要在互动交流中凝聚共识、找到方向。她提出了三点倡议:第一,开放数据,使得科研机构与企业能够合理合规使用;第二,充分开放场景;第三,共享海洋行业知识。


fund

经济观察报

2025-09-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9-1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