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经济观察报
媒体
2025-09-12 19:21:56
(原标题:零售药店要走出医保依赖)
梁嘉琳/文 多家连锁零售药店披露了2025年上半年的财务数据,6家上市企业中仅有2家实现营收增长。大型连锁药店尚且如此,小型单体药店更难。据健康产业数据和咨询服务平台——中康CMH的数据,2025年一季度全国药店净减少3000家,总数已经跌破70万家。这意味着社区药店的扩张趋势可能逆转,大批量的亏损潮乃至关店潮已经来临。
最近几年,城市中药店的密度和快餐店一样高。在患者健康需求没有成倍增加的情况下,零售流通服务供给量暴增,最终只能导向严重的行业内卷。和其他零售行业不同,药店这样的医药零售行业喜欢卷“医保定点”。但医保依赖并非没有代价,前阵子,部分地方医保局介入到药店的经营范围、零售定价中。像管理医保定点医院一样,医保局规定药店不能加价销售,甚至不能兼营保健食品、化妆品、日用品等其他商品。这严重压缩了药店的经营空间。
部分药店为了利润诱导消费者将医保资金‘洗’出来以获取利益,包括医药产品虚高报价、重复收费、分解收费以及串换项目购买非医药产品等一系列欺诈行为。
作为应对,全国医保系统从2024年起对零售药店开展专项整治:国家医保局创新出信息披露工具,在全国医保统筹区推广“药品比价软件”,向公众亮出同一款药公立医院、民营医院、零售药店、互联网平台等四大药品销售终端的不同价格,让患者“用脚投票”。同时,对不配合执行带量集采、国谈药落地等指标考核或考核不达标的药店,各级医保经办部门轻则延长医保资金的结算周期、扣除医保支付款,重则取消医保定点资格,乃至移交公安、司法机关处置。
因此可以说,零售药店过于依赖医保市场是没有出路的,因为零售药店销售的常用药品特别是带量集采药品、医保谈判药品、国家基本药物,都具有准公共产品性质,适用于“保基本”原则,其利润率必然受到国家各项医改政策调控。过去一段时期,部分药店或者是实际利润率出现超预期增长并突破了国家的“调控红线”,或者是虽然利润率一般但将经济负担转嫁到患者的自费费用中——上述两种情况,都是各级卫健委、医保局等部门不允许发生的。
今后,无论大中小规模的药店,都要想好自己减少医保依赖的转型方向,同医保市场实现差异化发展。对此,笔者有“一高一低”两点建议:
往低处走,药店可以借鉴美国沃尔玛、屈臣氏等零售巨头的“药妆店”模式,从狭义的药品、医疗器械销售延伸到广义的健康产品和服务。“药妆店”可以为患者提供定制化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这类非基本的健康服务,可以让药店规避医改限价、控费、卡利润等措施;药妆、膳食营养品、药食同源产品等非医保产品也免受医保局的强力监管。需要强调的是,社区健康服务不能盲目跟风,一定要持续修炼为患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能力,探索“熟悉的药师、熟悉的患者”的长期主义模式,探索为患者制定同“保基本”的居民健康档案(EHR)相衔接的健康服务会员制模式。
往高处走,药店特别其中的大型连锁药店,要为全行业树立专业主义的榜样,引领全行业告别过度营销、诱导消费、不当医疗,从药品经销商转型到院外医疗服务提供商,从消费医疗领域向严肃医疗领域挺进,同公立医院体系错位发展。公立医院目前面临一定的生存压力,它们或许会将投资门槛高、技术难度低、运营效率不理想的项目,转移到院外第三方机构实施。在这些项目中,能够融入现有药品供应链、服务链的部分,就是头部药店的战略业务,也是其与同行建立竞争门槛的绝佳机会。比如:公立医院占床比较严重的稳定期肿瘤患者的输液服务,就可以转移到连锁药店网点附近新建或改造的第三方输注中心实现;连锁药店要为此推动空间、设备与能力的升级,比如,配备肿瘤免疫药物注射剂的冷链物流条件,设立符合医院感染控制、急救转诊要求的输液室并配备专业医护人员等。
(作者系健康国策2050创办人、研究员)
经济观察报
2025-09-12
经济观察报
2025-09-12
经济观察报
2025-09-12
经济观察报
2025-09-12
经济观察报
2025-09-12
经济观察报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