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投资者网
2025-09-12 18:01:38
(原标题:锦波生物:钟睒睒入局,女首富接管)
《投资者网》谢莹洁
9月8日,锦波生物一纸公告,将51岁的创始人杨霞再次推向台前。
这位自2008年便与公司命运交织的“山西女首富”,正式从幕后战略制定者转为前台运营总指挥,接任总经理一职,全面操盘这家市值逾350亿元的重组胶原蛋白龙头。
董事长杨霞兼任总经理
锦波生物成立于2008年3月,主营业务为以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和抗 HPV 生物蛋白产品为核心的各类医疗器械、功能性护肤品的研发、生产及销售,产品主要销往医院妇科、皮肤科等。2021年6月,该公司三类医疗器械产品“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冻干纤维”获批上市,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在过去三年半间的贡献收入占比因而大幅提升。1974年出生的杨霞是锦波生物的公司创始人及实际控制人。
9月8日,公司公告称,创始人、实际控制人杨霞接任总经理职务,全面负责公司运营管理。
原总经理金雪坤负责的成长板块业务,包括医美、妇科、头皮等核心领域,以及国际化业务团队,人员架构保持不变,相关业务照常运行,确保公司战略连续性和市场稳定。
市场第一反应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意料在于,原总经理金雪坤治下的成长板块——医美、妇科、头皮及国际化业务——上半年仍保持双位数增长,骤然换将似乎并无征兆;情理在于,公司刚刚敲定钟睒睒20亿元战略投资,治理结构顺势调整,由实际控制人亲自坐镇,既是对大资金的回应,也是对外部波动加剧的防御。
杨霞的履历并不复杂:山西医科大学讲师出身,2008年带着50万元启动资金下海,从租赁实验室做动物源胶原提取,到2014年率先实现重组Ⅲ型人源化胶原蛋白产业化,再到2023年北交所上市募资2.45亿元,她始终是技术路线与资本节奏的双重拍板人。
过去八年,她以董事长身份聚焦研发与管线,将日常经营交给职业经理团队,公司营收从1.2亿元蹿升至2024年的14.4亿元,毛利率稳定在90%以上,净利率突破50%,被业内视为“胶原赛道最赚钱的公司”。
然而高速增长也伴随新的烦恼——一直以来,锦波生物主要通过医美产品薇旖美创收,这所依仗的是薇旖美所持有注射重组胶原蛋白产品3类医疗器械批件是市场唯一。2024年“薇旖美”出厂价,就同比下降7.5%至908元/支。
业绩方面,2021年至2024年,锦波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2.33亿元、3.90亿元、7.80亿元、14.43亿元,同比增长44.75%、67.15%、99.97%、84.9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57亿元、1.09亿元、3亿元、7.32亿元,同比增长79.62%、90.24%、174.60%、144.27%。
2025年上半年,锦波生物营业收入为8.59亿元,同比增长42.43%;归母净利润3.92亿元,同比增长26.65%;扣非净利润为3.87亿元,同比增长27.56%。
线上流量红利见顶、线下机构价格战蔓延,医美终端出现“增收不增利”苗头。
重组胶原蛋白是医美原料投资热点,赛道竞争激烈。除锦波生物外,已有上市公司巨子生物(02367.HK)、创尔生物(831187.BJ)。对手相继推出同类重组胶原产品,赛道由“独家”变“寡头”,差异化窗口期正在收窄。
2025年一季度,锦波生物第二大股东累计减持套现1.72亿元。锦波生物机构投资者数量腰斩,2024年末有101家,到了2025年一季度就减少为51家。
竞争加剧引战投寻求突围
杨霞选择此时走到一线,显然不是简单“挂帅”,而是意图压缩决策链,把公司从“高毛利卖原料”拉向“高壁垒卖解决方案”。
这一思路直接体现在组织安排上:金雪坤虽卸任总经理,仍继续负责成长板块与海外业务,团队架构、预算额度、客户接口一律不动,确保战略连续性;而杨霞本人则亲自挂帅“研发-注册-市场”铁三角,把原先分散在研究院、医学事务、品牌中心的资源并入一条垂直指挥链,目标是在2026年底前拿到三张Ⅲ类器械新证,覆盖妇科泌尿、口腔骨修复、皮肤填充三个高景气场景。
资本端也同步配合。2025年6月下旬,锦波生物宣告引进战略投资者,曾经多年霸占中国首富宝座的钟睒睒宣布携资34亿元入股,将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钟睒睒旗下养生堂以20亿元现金定增入局,同时通过杭州久视受让老股,合计持股10.58%,成为第二大股东。杨霞将其持有的锦波生物575.33万股股份(占签署日上市公司股本总额的5%),连同与之相关的全部权利义务协议转让给杭州久视,转让价格为243.84元/股(含税),转让总价款为14.03亿元。
交易完成后,杨霞持股比例由58.9%稀释至50.7%,仍保持绝对控股,而董事会新增“钟睒睒系”代表陈镔,被外界视为双方在渠道与品牌端深度协同的前奏。
对北交所而言,这笔20亿元定增创下开市以来现金再融资纪录,锦波生物市值一日新增40亿元,成交额放大至平日三倍,机构席位买入占比超过60%,凸显资金对“胶原龙头+消费巨头”组合的高预期。
但亦有分析师提示风险:重组胶原蛋白目前仍属“三类医疗器械”监管最严区间,审批周期动辄三年,一旦临床终点设计或对照组选择出现偏差,上市时间将大幅延后;此外,公司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同比下降,在同行普遍加大投入的背景下,杨霞需要向市场证明“降速”是为“聚焦”,而非“吃老本”。
从山西医科大学讲台到北交所市值榜首,杨霞用十七年把一项实验室成果做成国产替代的标杆;如今,她再次走向台前,面对的是更为复杂的竞争格局与资本博弈。(思维财经出品)■
投资者网
2025-09-13
投资者网
2025-09-13
投资者网
2025-09-13
投资者网
2025-09-13
投资者网
2025-09-12
投资者网
2025-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