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浩通科技再现减持潮!贵金属回收价冲高,实控人却带头“撤退”?

来源:估值之家

2025-08-29 10:45:47

(原标题:浩通科技再现减持潮!贵金属回收价冲高,实控人却带头“撤退”?)

当铂、钯、铑等贵金属回收行业正迎来价格高涨的“黄金时期”,浩通科技(301026.SZ)的实际控制人和高管却频繁抛出减持计划,引发市场关注。

图片说明:来源于公告

高管轮番减持套现

最新一波减持计划于8月28日公布。浩通科技控股股东、实控人、董事长夏军计划以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361.28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30%。截至目前,夏军持有公司6189.24万股,占总股本的39.35%。

同步抛出减持计划的还有浩通科技的员工持股平台——徐州博通。目前,徐州博通持有上市公司137.38万股的股份,占总股本的0.87%。该平台计划通过集中竞价或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不超过110.6万股,约占公司总股本的0.70%,占其持有上市公司股份比例的八成。夏军和马小宝拟通过徐州博通间接减持分别不超过106.4万股、4.2万股。

图片说明:浩通科技最新减持计划,数据来源于同公告

若以8月28日收盘价30.88元/股估算,本次减持套现金额将达1.46亿元,其中夏军一人便可套现约1.44亿元,马小宝约129.7万元。

值得注意的是,浩通科技高管近几个月来已多次筹划并实施减持。

去年年底,公司抛出一份集体减持计划:实控人、董事长夏军拟减持不超过160万股(占总股本1.42%),员工持股平台“徐州博通”拟减持不超过47.5万股(占0.42%),副总经理朱丰也计划减持2.5万股(占0.02%)。

或许由于公司股价未达其心理预期,夏军最终并未执行减持计划。徐州博通减持了4.5万股,其中赵来运减持3万股,索永喜减持1.5万股;朱丰则按原计划完成了2.5万股的减持。该轮减持均价约为30元/股,共计套现206.38万元。

图片说明:徐州博通减持结果,数据来源于公告

进入今年6月,减持动作再度上演。董事刘碧波、徐州博通及副总经理朱丰均提出减持意向,拟分别减持不超过2.10万股、4.73万股和2.63万股。虽该计划于7月提前终止,但期间徐州博通已减持4.72万股(赵来运减3.15万股,索永喜减1.57万股),朱丰也减持了2.62万股。此轮减持均价约为29元/股,三位高管共套现212.14万元。

图片说明:徐州博通减持结果,数据来源于公告

引人关注的是,屡次参与减持的“徐州博通”似乎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员工持股平台。最新工商信息显示,该平台背后仅有四位股东,均为公司核心管理层:实控人、董事长夏军作为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达77.46%;其余三位股东分别是浩通科技董事、董事会秘书兼财务总监马小宝,董事、副总经理赵来运,职工董事索永喜。这一股权结构加上频繁减持动向表明,该平台实际上构成了实控人及高管进行间接减持的便捷通道,而非覆盖广泛员工的激励计划。

图片说明:徐州博通股权结构,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在去年末股价相对低谷之时,实控人夏军最终选择了“按兵不动”;而今年6月以来,伴随金属回收行情回暖、股价一路冲高,浩通科技的核心管理层却“默契”地掀起一轮又一轮减持计划。

价格狂飙或催生估值泡沫

浩通科技主营业务涵盖贵金属回收、新材料及贸易三大板块,其中贵金属回收与贸易构成其营收主体。公司从含贵金属废催化剂中回收铂、钯、铑、银等金属,并进一步加工为高附加值新材料。目前业务仍主要集中于石油化工领域。

铂、钯等贵金属在全球供应链中高度集中于南非和俄罗斯。我国铂族金属资源匮乏,未出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矿业公司,主要相关上市公司是主导回收的浩通科技、贵研铂业等企业。

今年正处于相关贵金属周期轮动的红利期。6月以来,铂价创下近十年新高,钯价亦攀升至近两年高位,铑价也在3月和7月实现两轮快速上涨。

图片说明:铂、钯、铑价格趋势,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尽管上半年因银剂回收业务收缩,浩通科技营收同比下降22.13%,但贵金属价格上行推动贵金属回收业务毛利率提升10.74个百分点,达到20.46%。

图片说明:浩通科技上半年营收结构,数据来源于公告

相关金属价格上涨显著推升公司股价。6月以来浩通科技成交量与股价同步飙升,一度创近三年新高,动态市盈率逼近40倍,远高于同行贵研铂业的21倍。浩通科技估值已处于历史高位。

图片说明:浩通科技股价,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值得警惕的是,浩通科技的本质只是一家资源回收企业,并非拥有稀缺资源储备的矿业公司。虽然公司当前毛利率仍低于2023年同期水平,但股价却已突破上一轮周期高点。这种背离或暗示其估值已偏离基本面,泡沫化特征显现。参照过往情形,一旦金属价格回落,鉴于该公司完全暴露的毛利率与虚高估值,恐将迎来股价双杀式下跌。

图片说明:浩通科技毛利率变化,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实控人及高管此番减持是在行业高景气、股价与估值双高之际,减持比例最高可达3%。这一行为或是对金属价格强周期属性的预判性退出,亦可能暗示其对公司高估值可持续性缺乏信心。无论如何,资本想要的是“安全着陆”,留给市场的却是价格周期性回落与估值崩塌的双重风险。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