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4 09:49:13
(原标题:ASIC芯片,大爆发)
公众号记得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不会错过。
来源 :内容来自工商时报 。
看好AI训练市场迅速成长,不仅采用英伟达NVIDIA或超微AMD的AI GPU出货将高速成长,美系四大CSP的推动下,训练型ASIC市场规模正快速扩张,将成为推动AI伺服器进一步成长的亮点。
也因此,法人对今、明两年的ASIC市场看法更加乐观,预期2024到2026年的ASIC芯片出货量CAGR可高达70%,尤其今年起到明年,将有更多采用的ASIC机柜设计推出。
研调机构预估,今年度在AI训练用的ASIC出货量将在今年以逾两成年增幅、成长至上看500万颗,在整体AI伺服器类别中,采用AI GPU与ASIC出货比重将消长为62:38,2026年再随ASIC的比重提升、占比变化为60:40。
DIGITIMES认为,自研ASIC加速器除能降低能耗、有助CSP掌控AI基础设施的成本与供应链,亦能降低其受制于英伟达或国际政治因素,同时透过技术创新、建立市场壁垒,也更能进一步确保CSP业者的AI应用产品与服务竞争力。
美系四大CSP中,AWS预计于下半年推出采用Trainium 2/2.5的Teton 2机柜,推升其ASIC芯片出货量增长逾四成,同时也带动其主要组装厂纬颖与其主要供应链纬创的出货动能。
至于Meta规划自下半年起,逐步开始量产采用自家MTIA芯片的Minerva机柜,主要组装厂除了美商Celestica,台厂广达也将得利。
ASIC是什么?为何威胁英伟达?
什么是ASIC芯片呢?简单来说,ASIC芯片是为了特定应用而客制化的芯片,至于英伟达的GPU,则是一种通用型的处理器,适用于更多元功能。
博通执行长陈福阳(Hock Tan)预计,到了2027年,由博通主导的ASIC类型芯片,其销售金额将达到惊人的600亿至900亿美元!这意味着,ASIC芯片将在AI 芯片市场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地位。
博通等公司生产的ASIC芯片迅速成长,难道这意味着英伟达的GPU将会失去市场吗?两者股价的消长,显示不少投资人担忧,专家与外资怎么看?
首先,《华尔街日报》(Wall Street Journal)专栏作家盖勒(Dan Gallagher)认为,AI 芯片市场并非零和游戏,ASIC和GPU可以共存,共同分享AI产业的荣景。
盖勒分析,虽然ASIC芯片在特定应用场景中具有优势,但GPU在AI领域仍然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此外,GPU的通用性使得它能够应对各种不同的AI任务,而这正是ASIC所欠缺的,因此,未来AI芯片市场将呈现一种多元化的格局,ASIC和GPU将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发光发热。
摩根史丹利:ASIC 与GPU 将长期共存
此外,近期外资摩根史丹利(Morgan Stanley)也发布了ASIC和GPU竞争态势的最新报告「AI ASIC 2.0: Potential Winners」。报告指出,虽然英伟达的GPU在性能上具有明显的优势,但ASIC的初期成本较低,这使其对于预算有限的云端运算服务供应商来说更具吸引力。摩根史丹利预计,AI方面的ASIC芯片市场,将从2024年的120亿美元增长到2027年的3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4%。
不过,摩根史丹利也强调,ASIC的崛起并不代表GPU的衰落,相反地,这两种技术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共存,为AI产业内不同的需求提供最佳解决方案。 也持续看好英伟达将持续主导AI芯片市场,尤其是在大规模语言模型训练方面,其解决方案仍然是最佳选择。
摩根史丹利的报告中还提到,Amazon的Trainium芯片在进行推论任务时,成本约比英伟达的H100 GPU低30%至40%。 Google也持续优化其TPU系列芯片,最新的TPU v6在能源效率上比前一代提升了67%。这些数据都显示了ASIC在进行某些工作上比较能节省成本和效率。
黄仁勋的观点:ASIC有存在价值
那么,面对ASIC的崛起,英伟达的CEO黄仁勋是如何看待的呢?早在今年10月,黄仁勋在由矽谷创投Brad Gerstner所主持的Podcast节目「Bg2 Pod」中清楚地谈到了ASIC的优缺点;同时以英伟达的策略来看,影响不大的理由。
黄仁勋坦言,ASIC确实有其存在的价值。他说:「如果你非常清楚自己要使用芯片做什么,并且未来不会改变,你可以去建立一个ASIC。」但是,他也强调了ASIC的限制,认为ASIC缺乏弹性。 「一个完美的ASIC在某些工作上表现出色,但在其他方面却很糟糕。一旦AI的工作内容改变,它就会变得毫无用处,这就像是打造一块固定功能的软体。」他强调。
黄仁勋认为,英伟达主导的GPU,优势在于其弹性和通用性,他强调:「AI模型变化非常快,GPU之所以有效,正是因为它能够适应这些变化。它是一种通用的装置,可以执行矩阵运算,并且可以写入程式码。」他进一步强调,GPU可从一种AI应用转换到另一种,从一种研究转换到另一种,这种能力非常宝贵。
从黄仁勋的观点来看,英伟达的策略并不是要与ASIC硬碰硬,而是要利用GPU的通用性和弹性,持续创新,扩大其在AI领域的应用范围。他深知,AI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能够灵活应对变化才是最重要的。
黄仁勋:英伟达的策略是生态圈,非单一产品
此外,黄仁勋也多次强调了英伟达「平台策略」的重要性,他认为英伟达的成功不仅仅在于硬体,更在于其完整的软体生态系统,这也是英伟达竞争力的关键所在,所以光是一个新兴芯片硬体技术的崛起,不足以撼动英伟达的整个生态圈。
总而言之,ASIC崛起确实对GPU造成了一定的压力,然而外资与专家均认为并非零和游戏,短期内应该还是两者一起壮大AI产业机会较大。建议持续关注英伟达与博通的进一步发展,来掌握全局。
*免责声明:本文由作者原创。文章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半导体行业观察转载仅为了传达一种不同的观点,不代表半导体行业观察对该观点赞同或支持,如果有任何异议,欢迎联系半导体行业观察。
今天是《半导体行业观察》为您分享的第4135期内容,欢迎关注。
加星标第一时间看推送,小号防走丢
求推荐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4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4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4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4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4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24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