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8-23 11:35:01
(原标题:国常会审议通过“三北”工程总体规划,要求落实财税、土地等政策)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雷椰 实习生王怡茵 北京报道
8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审议通过《“ 三北”工程总体规划》。会议指出,实施“三北”工程是国家重大战略,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增强使命感、责任感,锲而不舍推进工程建设,切实筑牢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要加强规划统筹衔接,更好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落实财税、土地等支持政策,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要压实各方后期管护责任,探索建立长效机制,鼓励各类经营主体共同做好工程建设后半篇文章。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三北”工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性工程。指在中国西北、华北和东北地区建设的大型人工林业生态工程,西起新疆、东至黑龙江。三北地区分布着我国的八大沙漠、四大沙地和广袤的戈壁。根据总体规划,“三北”工程建设范围涵盖我国北方13个省(区、市)的551个县(旗、市、区),建设总面积406.9万平方公里。从1978年开始到2050年结束,历时73年,分三个阶段八期工程进行。2021-2030年是“三北”工程六期工程建设期。
经过多年持续推进,往日的万里风沙线正在筑起生态绿色长城。近日,国家林草局发布“三北”工程建设成果。“三北”工程攻坚战打响两年来,累计实施项目415个,完成建设任务1.64亿亩,成为“三北”工程建设史上投入力度最大、完成任务最多、建设成效最好的两年。
本次会议重点提出,要加强规划统筹衔接,更好实行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落实财税、土地等支持政策,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多赢。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主任、蔚蓝地图创始人马军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山水林田湖草沙” 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首先面临的挑战是要转变观念,将单一的防护林建设工程,转变基于区域禀赋的自然修复,坚持以水定绿,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大力发展节水林草,将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结合起来。另一个挑战是在管理上,一体化保护需要基于自然地理单元开展,而实践中自然地理单元常因行政区划被割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联防联治,统筹沙尘源和路径区、上风口和下风口,推动跨区域协同治理。
要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赢,首先要坚守“生态优先+资源适配”,排除高耗水、高污染产业,在达成三北防护林生态屏障使命的同时,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林、牧产业。二是要注重科技赋能,在选育、节水、管理等方面开展科技创新。三是探索多种“光伏 +”等新模式,包括光伏治沙、农光/牧光一体等。四是发展生态旅游康养,依托独特景观打造低碳项目,反哺生态保护。最后还需要打造生态产品品牌,借“优质无公害” 优势,通过标准化生产、质量认证、区域品牌打造,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让社区真正受益。
生态保护离不开金融支持。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首席专家、主任曾刚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为实现政策精准传导,建议构建多维协同机制。
首先,重构财政资金流向,设立“生态绩效+结果付费”专项,将资金拨付与卫星遥感、地面监测的关键指标(植被覆盖率、土壤质量改善、水资源涵养等)直接挂钩,实现“干得好多得钱”。
其次,创新金融支持工具,推广“生态收益权质押+政策性担保”模式,为参与主体提供特色贷款和风险分担,解决现金流问题。
再次,土地政策上采取“混合用途许可+长周期经营权确权”,允许在生态建设基础上复合利用(如林下经济、生态旅游、适度放牧等),并设立负面清单确保生态底线。
在操作层面,曾刚建议,建立“一站式”数字直达平台,实现小微项目“免审即享+事后核验”,大幅提高资金兑付速度。同时,以县为责任主体建立项目台账公开制度,将财政转移支付与第三方绩效评估挂钩,形成倒逼机制。
“关键是将多重政策工具(财政、金融、土地、税收)组合使用,形成合力,真正激发基层和经营主体的内生动力,确保政策从‘好看’到‘好用’的转变。”曾刚表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3
智通财经
2025-08-23
智通财经
2025-08-23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23
智通财经
2025-08-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