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媒体
2025-08-19 17:19:03
(原标题:牵手参天制药,荣昌生物年内两笔交易揽超5.7亿元首付)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继此前将核心自免产品泰它西普的海外权益授权给Vor Bio后,荣昌生物(688331.SH;09995.HK)再次达成一项BD(商务拓展)交易。
8月19日开盘前,荣昌生物公告与日本参天制药株式会社(下称“参天制药”)全资子公司参天制药(中国)有限公司(下称“参天中国”)达成协议,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RC28-E注射液有偿许可给参天中国。
根据协议内容,参天中国将获得RC28-E在大中华区及韩国、泰国、越南、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的独家开发、生产和商业化权利,而荣昌生物将保留RC28-E在上述区域以外的全球独家权益。
基于此,荣昌生物将取得2.5亿元不可退还且不可抵扣的首付款,以及最高可达5.2亿元的近期开发及监管里程碑付款和最高可达5.25亿元的销售里程碑付款,此外荣昌生物还将根据授权地区的产品销售额收取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百分比的梯度销售分成。
或受此消息影响,截至8月19日收盘,荣昌生物A股市场收报80.8元/股,上涨1.66%,总市值达455.4亿元;港股市场收报81.35港元/股,上涨1.18%,总市值达458.5亿港元。
RC28-E注射液是由荣昌生物研发的针对眼部新生血管性疾病的VEGF/FGF双靶标融合蛋白药物。据悉,VEGF和FGF在激活受体后会导致新生血管生成并影响血管通透性,而RC28能竞争性抑制VEGF和FGF与它们的受体结合,从而阻止VEGF和FGF家族受体的激活、抑制内皮细胞增殖和血管新生,最终达到治疗相关眼科疾病的目的。
2023年,荣昌生物先后启动了RC28-E注射液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wAMD)和治疗糖尿病黄斑水肿(DME)的Ⅲ期临床试验。其中,治疗DME适应症预计2025年下半年递交中国上市申请,治疗wAMD适应症预计2026年年中递交中国上市申请。
从市场潜力来看,庞大的患者基数为上述治疗领域提供了广阔空间。参天公司方面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中国糖尿病患者已达1.4亿。中国有临床意义的DME患者达到570万,中国wAMD患者人群已达到381万。
但赛道竞争也在逐步升温。公开资料显示,DME领域,例如今年7月16日,勃林格殷格翰宣布启动THULITE II期临床研究(注册号:NCT06962839),该研究旨在评估在研口服治疗药物BI 1815368在改善DME患者视力方面的有效性、安全性和耐受性;wAMD领域,2025年4月,亿胜生物与复宏汉霖合作开发的重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注射液EB12-20145P(HLX04-O)用于wAMD在中国患者中开展的III期临床研究(AURA-1)已成功达到预设的主要研究终点。
更早之前的2023年8月19日,美国FDA已批准再生元和拜耳联合开发的EYLEA HD(aflibercept)注射液(8毫克)用于治疗wAMD、DME和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
由此看来,RC28-E注射液所在的市场挑战不容小觑。参天制药方面也称,此次合作将有助于快速推动RC28-E的市场准入与患者覆盖。资料显示,参天制药创立于1890年,深耕干眼症、青光眼等常见眼病的治疗领域,此外还布局老年性眼病等新兴或需求巨大的治疗领域,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眼科解决方案。
这一交易也折射出中国创新药在全球BD市场持续的吸引力。不过眼科领域的BD交易并不多见,据公开资料初步统计,2024年仅欧康维视生物引进爱尔康旗下8款干眼症治疗和手术用滴眼液产品组合的在华相关权益。作为交易对价,欧康维视生物向爱尔康发行1.39亿股股份,发行完成后,爱尔康持有欧康维视生物的股权比例达到16.71%。
此次与参天中国的合作,已是荣昌生物年内达成的第二项BD交易。回溯至6月26日,荣昌生物宣布,将其自主研发的泰它西普药物有偿授权给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Vor Biopharma Inc.(下称Vor Bio),Vor Bio获得泰它西普在全球范围内(除大中华区外)的开发、生产和商业化独家权利。
根据协议,荣昌生物将获得Vor Bio价值1.25亿美元的现金和认股权证(包括4500万美元的首付款和价值8000万美元的认股权证,认股权证允许以每股0.0001美元的价格认购Vor Bio 3.2亿股普通股,约占Vor Bio扩大后总股本的23%)、最高可达41.05亿美元的里程碑付款,总计42.3亿美元。此外,荣昌生物还将获得基于销售额的高个位数至双位数的提成。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专注细胞疗法研究的生物医药公司,Vor Bio虽拥有Trem-cel和VCAR33两款核心产品,但今年5月因临床数据问题停止所有临床试验并裁员95%,这一状况曾引发市场对该笔交易的担忧。
尽管如此,BD出海对部分创新药企而言已是必由之路。从经营数据看,荣昌生物2024年营收的高增长主要依托泰爱(泰它西普)、爱地希(维迪西妥单抗)两大核心产品的加速放量。但该公司同时面临沉重的研发压力,多个产品管线涉及国际多中心Ⅲ期临床研究,均处于高投入阶段。
财务层面的压力更为直观。2025 年一季度,荣昌生物实现营收5.26亿元,同比增长59.17%,但归母净亏损达2.54亿元;账上货币资金7.22亿元,短期借款却高达11.31亿元。这也表明,其资金压力不容小觑。短期来看,今年内达成的两项BD交易合计近5.7亿元的首付款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荣昌生物的现金流压力。
谈及BD交易,沙利文大中华区生命科学事业部医药行业分析师赵一菲此前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BD本质是创新药企对研发风险的动态再分配。尤其当国内一级市场融资持续收紧时,BD交易,特别是其中占比最大的License-out,已成为Biotech(创新药企)的生命线。其交易规模自2022年起连续三年超越一级市场融资总额,从可选项升级为生存刚需。但过度依赖BD收入,会放大管线断层的业绩波动风险。”
“本质上,这是短期输血与长期造血能力的博弈。”赵一菲进一步指出,“当产品具有全球竞争力且企业具备海外开发资源时,坚守自主权是长期最优解;反之,BD交易是规避风险的理性选择。”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智通财经
2025-08-1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8-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