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票

贝尔生物毛利率提升营收净利润下滑,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

来源:港湾商业观察

2025-08-08 12:15:34

(原标题:贝尔生物毛利率提升营收净利润下滑,研发费用率低于同行)

《港湾商业观察》陈钱

7月25日,北交所披露了北京贝尔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贝尔生物)的审核问询函。贝尔生物于2025年6月底递表北交所,保荐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

公开资料显示,贝尔生物曾于2020年7月递表创业板,经过一轮问询后于2021年2月撤回申请,彼时的保荐机构为国金证券。

以经销为主的贝尔生物,虽然毛利率持续向好,但其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及毛利率持续增长的合理性遭到北交所的问询,此外期内研发费用不足销售费用的一半,合同负债的大幅降低,以及仅36%左右的研发设备成新率,皆很难不引发外界对其募投项目的疑问。

1

营收净利润下滑,毛利率提升

贝尔生物成立于1995年,主要从事体外诊断试剂及配套仪器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的收入来源主要为用于体外诊断的试剂类产品。

截至2025年4月末,贝尔生物已取得459项国内医疗器械注册证书/备案凭证,其中第三类医疗器械注册证168项,第二类医疗器械注册证239项,第一类医疗器械备案凭证52个,并自主开发取得37项软件著作权。

2022年-2024年(简称: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收分别为2.75亿元、4.13亿元、3.76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418.41万元、1.49亿元、1.4亿元,实现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304.18万元、1.39亿元、1.48亿元。

2024年,公司营收同比下滑9.08%,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6%,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6.38%。公司称2024年业绩的下滑主要系市场需求的波动所致。

据悉,贝尔生物98%以上的收入都是来自主营业务收入,其主营业务包括常规类业务和应急类业务。常规类业务以试剂产品为主,各期的主营收入占比分别为83.07%、91.04%、95.36%,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应急类业务的主营收入占比分别为13.78%、5.11%、0.01%。

贝尔生物试剂类业务以内销为主,三年复合增长率达26.24%;对于应急类业务,公司表示,2022年以来随着境外市场对应急类业务需求的下降。

据了解,公司的试剂类业务主要为经销,各期的经销收入占比分别为82.31%、95.98%、93.26%,直销收入占比分别为7.09%、3.95%、6.71%。

各期,贝尔生物的经销毛利率持续上升,分别为74.19%、76.42%、79.22%。与此同时,综合毛利率也持续向好,分别为71.24%、76.22%、78.88%,高于同行业可比公司均值的59.70%、68.39%、69.69%。

公司表示,毛利率的上升主要系部分关键原材料实现了自产,降低了生产成本,成本降幅大于售价降幅。

招股书显示,公司的主营业务成本中直接材料成本的占比分别为71.24%、70.44%、72.42%。具体来看,其直接材料成本各期分别为5473.22万元、6745.25万元、5595.79万元,2024年较上年有所下降但仍高出2022年2.24个百分点。

各期,贝尔生物的主营业务成本分别为7683.21万元、9575.55万元、7727.34万元。

对于公司成本核算的准确性及毛利率持续增长的合理性,北交所的审核问询函显示,请发行人:(1)结合成本构成、生产周期、在产品规模等,说明在产品不分摊直接人工、制造费用的合理性,与可比公司是否一致,成本核算准确性;(2)说明报告期内自产、外采的抗原抗体类别、数量、金额及占比,单位成本对比情况,自产原材料对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影响情况;结合自产抗原抗体单位成本、主要用途、产品结构等说明2024年直接材料成本占比升高的合理性。

2

研发费用率低于同业,信用期外应收账款不低

报告期内,公司销售费用率有所下滑,分别为24.78%、17.80%、17.22%,对应的数额分别为6801.85万元、7355.95万元、6470.14万元。同行业可比公司销售费用率的均值分别为13.51%、18.41%、18.90%。

贝尔生物表示,已在全国形成了完善的销售和服务网络,积累了众多的优质经销商和客户资源。

但在拓展客户的同时,公司的研发投入却略显不足,期内研发费用率分别为9.43%、7.98%、8.79%,低于同行业可比公司研发费用率的均值10.73%、12.08%、13.31%。

具体来看,各期的研发费用分别为2587.6万元、3298.18万元、3303.5万元,不足销售费用的一半。

审核问询函显示,请发行人:(1)说明报告期内开展的主要研发项目的名称、项目主要负责人、研发费用的支出及占比,相关项目已取得或拟取得的研发成果及其具体内容;(2)说明发行人专利种类、数量与同行业可比公司的比较情况;说明发行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措施及有效性,是否符合行业惯例,是否足以维持竞争优势、形成有效的技术壁垒;(3)结合市场竞争情况说明2024年发行人减少推广活动的商业合理性,报告期内发行人销售费用率变动趋势与可比公司相反的合理性。

中国商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宋向清向《港湾商业观察》表示,90%以上收入依赖经销,销售费用率虽从24%降至17%,但各期的研发费用不足销售费用的一半,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模式,与体外试剂“技术驱动”的本质属性存在根本冲突。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经销模式下贝尔生物下游客户较为分散,各期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比分别为18.93%、12.38%、15.22%,但公司的应收账款回款客户却较为集中。

各期末,公司的应收账款分别为2224.93万元、2277.92万元、1851.21万元,前五大回款客户的应收账款余额占比分别为53.60%、62.54%、64.05%,2023年上升较为明显。其中,仅来自杭州艾迪康医学检验中心有限公司的应收账款余额占比分别达20.12%、31.35%、43.12%。

各期末,贝尔生物信用期内的应收账款余额占比分别为27.13%、50.82%、39.87%;信用期外的应收账款余额占比分别为72.87%、49.18%、60.13%。2024年公司信用期内的应收账款余额占比下降10.95个百分点。

3

募资增加1.7亿,设备成新率不高

此次递表北交所,贝尔生物拟募资5.37亿元,其中4.42亿元用于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生产基地建设项目;9491.21万元用于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与此前深交所的招股书相比,砍掉了补流项目和营销网络中心及信息化建设项目,体外试剂及配套仪器的扩产升级进行了合并,此外增加了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公司募资总额增加1.7亿。

可以看出,此次北交所IPO,公司将主要聚焦于主业体外诊断试剂及仪器的升级扩产,但需要注意的是,贝尔生物化学发光仪器类的产能利用率期内波动较为明显,分别为13.71%、112.80%、71.60%,对应的产销率分别为445.83%、89.72%、91.62%。

公司表示,2022年化学发光仪器产量较低主要系该年度VI系列设备逐步停产且于年底取得新产品BR-1000注册证;2022年该产品产销率较高主要系投放库存VI系列仪器产品。随着BR-1000产品取得注册证并开始批投放,仪器类产品的产能利用率提高。

各期,试剂类的产能利用率分别为86.90%、115.22%、106.15%,对应的产销率分别为95.22%、96.03%、94.89%。

公司的存货也值得关注。各期末,贝尔生物的存货账面余额分别为7654.84万元、7348.64万元、6714.18万元,存货周转率仅为1.05、1.31、1.13。

同时,各期的合同负债分别为9028.73万元、1285.46万元、1705.94万元,2022年以来下滑明显。公司称主要是由于2022年末应急类产品市场需求上升导致收到的预定款项较多。

截至2024年年末,贝尔生物的固定资产成新率仅为56.75%,其中机器设备的成新率仅49.96%,研发设备成新率仅36.13%。

宋向清表示,公司存货周转率仅为1.3左右,接近行业下限,并且体外诊断试剂具有严格的效期管理要求,库存积压可能导致过期报废,在此背景下仍募资4.4亿元用于扩产,若无法同步提升市场需求,从而导致经销商库存积压,退货率上升,将存在显著的减值风险。

宋向清进一步指出,体外诊断试剂属于技术密集型行业,研发投入不足可能导致产品更新迭代缓慢,公司的研发设备成新率仅为36%左右,意味着实际设备的技术状态或已接近淘汰水平,这将直接制约企业在高端试剂领域的研发能力,难以突破进口垄断。

审核问询函显示,请发行人:(1)说明本项目新增各类产品产能,特别是报告期内销量、销售收入下滑的产品以及新推出产品(如有)的市场前景及产能消化能力,新产品相关注册证书/备案凭证的取得情况;(2)说明拟生产的BR-2000仪器的单价、预计使用寿命及折旧年限、产能是否主要用于对外投放并替代原投放仪器,计划对外投放的总量及各年度投放量,原投放仪器及相关设备、产线的处置方案,结合前述情况说明新仪器替代投放事项对发行人后续财务数据的影响。

股权结构上,截至招股书签署日,邵育晓直接持有公司24.06%的股份,并通过贝润兴泰及贝润康泰持有1.70%的股份,合计持有49.82%的股份,为公司实控人。

深交所招股书显示,2016年和2019年,公司曾进行分别9000万元、1050万元的现金分红,累计分红1亿元。

经营层面,贝尔生物曾与北京盐隆广机械工贸有限公司(简称:盐隆广)涉及合同纠纷。

2022年2月,盐隆广因承揽合同纠纷向大兴区人民法院发起诉讼;2023年3月,大兴区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令被告北京贝尔医疗继续履行其与盐隆广签订的编号为030143的《购销合同》,并支付加工费440.33万元及违约金,盐隆广向贝尔医疗交付价值393万元的货物(如有未能交付,则应扣减相对应的加工费),贝尔生物对贝尔医疗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2023年4月,盐隆广向大兴区人民法院对贝尔生物及贝尔医疗申请执行支付合同款项,贝尔医疗已向执行账户划拨相应款项,大兴区人民法院于2023年6月结案。

天眼查显示,截至8月7日,贝尔生物涉及7起司法案件,其中100%的案件身份为被告,57.14%的案件案由为承揽合同纠纷,85.71%的案件类型为民事案件。(港湾财经出品)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8-07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