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漏检风波背后:爱康国宾的扩张“后遗症”

来源:投资者网

2025-07-25 18:01:23

(原标题:漏检风波背后:爱康国宾的扩张“后遗症”)

《投资者网》谢莹洁

“十年体检未见异常,却在第十一年被确诊为肾癌晚期且骨转移”,一则体检多年未有风险、一朝确诊癌症的案例近期引来社会关注,对于体检防癌的讨论也随之升温,也将爱康国宾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爱康国宾”)推上了“假体检”质疑的风口浪尖。

7月,北京执业律师张晓玲在社交平台发布称,2013至2023年体检中,其从未被检出患癌风险。其间她关注的“癌胚抗原定量”(CEA)一直在正常区间。但她2024年在另一机构确诊肾癌,摘除右肾后又查出骨转移。她质疑爱康国宾涉嫌“误检、漏检”延误诊疗,并将其告上法庭。

当市场将矛头指向体检机构“漏检误检”时,爱康国宾两度发布声明坚称“检查无瑕疵”,事件迅速冲上热搜,也将民营体检行业的科学性与责任边界推至风口浪尖。 

十年体检正常却癌至晚期

公开资料显示,爱康国宾成立于2007年,在民营体检市场份额排名第二。2014年4月登陆纳斯达克,其创始人和董事长是哈佛大学遗传学硕士张黎刚,目前持股49%,是爱康国宾的实际控制人。作为机构投资者,杭州阿里巴巴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和上海云锋新创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也分别持有爱康国宾1%的股权。

然而自2019年从美股退市后,爱康国宾至今未有在A股上市的计划,其收入规模、盈利状况也不被外界所知。

7月17日,律师张晓玲公开自己2013—2023年在爱康国宾北京两家分院连续体检的十份报告:

除2023年提示“右肾钙化灶、左肾错构瘤可能”外,其余年份双肾区均“未见明显异常”,癌胚抗原亦始终正常;而2024年她在别院B超发现右肾3.5×2.8 cm低回声肿块,术后病理确诊为透明细胞型肾细胞癌,并于2025年2月确认骨转移。张女士已发出律师函,要求爱康国宾提交十年血样及原始数据,同时向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实名投诉。

《投资者网》线下走访发现,7月22日上午,广州市天河区中山大道的爱康国宾体检店内,十余排候诊沙发座无虚席,似乎暂时并未受近期的负面舆情影响。

该线下门店显示,爱康国宾础套餐仅包含黑白超声,而能发现早期肾癌的增强CT需额外支付1200元。这种“基础套餐引流+高价专项创收”的模式,保障公司现金流。

有业内专家指出,直径小于1cm的肾结节超声检出率低于30%,而早期肾癌往往没有任何症状。我国体检机构普遍使用的普通超声设备,对3cm以下的肿瘤漏诊率高达42%。

故事似曾相识。2018年,爱康集团创始人张黎刚曾在公开场合高调揭露行业“假体检”黑幕:护士假冒医生做超声、血样未检直接出报告,“因为癌症检出率只有千分之三”。当年的“爆料者”成为“被爆料者”,回旋镖来得又快又狠。

而面对汹涌舆情,爱康国宾连发两次声明,坚称“检查无瑕疵、无漏诊、无责任”,并愿意公开影像资料、接受第三方权威鉴定,并在第二次声明中表示,“只要张女士同意,我们可以立即公开其2023年超声影像,接受专业人士与公众审核。”

爱康国宾方面提到,每一年给近800万人提供健康体检服务,通过体检发现最终确诊的癌症患者每一年超过1.5万人。

但市场并不满足于外交辞令。黑猫投诉平台上,带有“爱康国宾”字样的投诉增加,误诊、漏检、报告张冠李戴、加项推销等投诉高频出现。

消费者对爱康国宾体检服务的投诉主要集中在“检测误诊错诊慢诊”“虚假宣传与营销”“检查流程随意”以及“售后服务不规范”等四大方面。 

爱康国宾“漏检”风波发酵

爱康国宾此前就多次陷入类似的信任危机。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起有关爱康国宾的健康权纠纷判决文书显示,2020年,原告迟某因爱康国宾的体检报告与三甲医院的诊断结果存在较大差异,将其告上法庭。迟某称,自己连续十年在爱康国宾进行体检,却在2020年被发现肝脏血管瘤已达126立方厘米,而爱康国宾未能识别。不过该案爱康国宾方面仅针对法院管辖权提起上诉,但最终被法院驳回。

2024年6月,北京消费者赵先生在爱康国宾北京亚运村慧忠北里分院体检后,B超报告显示“双肾结晶,左肾囊肿可能,双侧甲状腺腺体回声欠均匀”。然而,在北京积水潭医院的进一步检查显示“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双肾未见明显异常”。赵先生希望爱康国宾能出具情况说明,以便购买商业医疗保险和保险理赔,但多次沟通无果。

面对质疑,爱康国宾的回复往往以“检测方法不同”或“客户自身身体因素导致”为主,如称HPV检测中,爱康声称自己采用的DNA检测与医院的mRNA检测“原理有别”,却回避了“为何未提前告知差异”“如何保证结果准确性”等核心问题。这种“结果免责”的回应逻辑并没有被消费者接受。

其次,流程简化随意更是引起消费者的不满。最新事件中,张晓玲的2023年体检已提示右肾 “钙化灶”,这一可能与肿瘤相关的信号未被纳入风险提示。

2025年《关于规范健康体检应用管理的通知》进一步要求,体检机构需“明确风险提示义务”“建立结果复核机制”。而这正是张晓玲事件的核心争议点,其2023年的“钙化灶”提示本应触发风险告知和复查建议,却被轻描淡写为“正常”。政策要求的“风险闭环管理”,在实际运营中变成了“风险隐瞒”。

信任危机背后,爱康国宾成立初期以“中高端体检”为定位,通过“三甲医师团队”“国际设备”等标签建立信任。201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后,资本对“增长”的渴求推动其进入扩张的快车道。

从2015年的355万体检人次,到2025年在54城布局170家体检中心,规模扩张的背后是运营逻辑的转变:从“以质量换口碑”转向了“以规模换利润”。

当规模狂奔遇上专业人手与精细化管理的缺口,“漏检”似乎不再是偶然。

医学层面,肾细胞癌早期确无公认血清标志物,影像学微小病灶也易与良性囊肿混淆;但公众并不愿意接受技术局限性的解释,他们更在意“花了钱就应该买到确定性”。而商业体检机构在营销话术中往往放大“早筛”效力,淡化医学不确定性与个体差异,为日后的信任反噬埋下伏笔。

眼下,张晓玲仍在等待爱康国宾的正式回函;而爱康国宾也在等待第三方机构的论证结论。(思维财经出品)■

投资者网

2025-07-2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5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5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