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财经报道网
2025-07-23 15:28:58
(原标题:谁将成为中国的“Palantir”?)
"The most powerful person in the world is the storyteller." —— Steve Jobs
2025年5月,Palantir Technologies再次交出一份令硅谷刮目相看的成绩单:2025年第一季度Palantir的营收为8.839亿美元,同比增长39%,2025 财年全年收入预计将在 38.9 亿至 39.02 亿美元之间,同比增长约 36%;其中,美国商业部门的收入预计将超过11.78 亿美元,同比增长至少 68%。
这个曾因为为美国政府构建反恐数据平台而走红的公司,正凭借AI时代的浪潮重构其商业帝国的边界。
在全球争夺企业智能化落地话语权的竞逐中,Palantir不仅没有被传统软件巨头吞噬,反而以“定制化AI + 深度数据治理 + 政企大客户”的模式再度崛起。其路径,成为所有希望在AI工业革命中占据一席之地的中国科技公司的镜子。
Palantir成功的根本,其实在于它选择了一条“非标准化”的AI道路。
与OpenAI、Anthropic等致力于打造通用大模型不同,Palantir走向了企业深水区:用工程方法嵌入企业核心流程,用数据治理能力消解大模型幻觉,用平台封装能力实现应用规模化。
这一战略最鲜明的体现,是其“AI Bootcamp”机制。根据《TechCrunch》报道,Palantir在为一家美国能源企业举办的一场训练营中,仅用四天时间便构建了一个基于其Foundry平台的大模型调度系统,实现了从钻井数据流实时感知到作业优化建议的闭环。该客户在一周后即签署试用合同,并在三个月内成为正式客户。这种快速、沉浸式的原型验证机制,不仅压缩了企业决策周期,也让AI真正融入企业痛点流程,而非浮于演示幻象。
精准切中企业AI落地痛点
2023年末,Palantir开始尝试性的推出一周制“AI训练营”,帮助客户在5天之内构建大模型的业务原型,快速验证AI价值。
这种“先让你试后让你买”的方式打破了AI项目的传统交付周期。据Palantir在其2024年第一季度财报电话会上披露,短短4个月内共举办了560场训练营,平均每场涉及3-5个用例建模,客户新签转化率达到22%。
其中一个典型案例来自于与某全球农业机械制造商的合作。在训练营期间,Palantir团队帮助客户将现场收割机传感器数据与历史农田土壤数据结合,构建出一个可实时调整施肥方案的智能模型系统。客户在7天内完成PoC验证并签署Foundry平台部署协议。
这种快速打通数据、模型、业务三位一体的能力,正是其高转化率的根源所在。
20年数据治理,构建AI落地护城河
AI不是模型的问题,而是数据的问题。
Palantir深谙其道,其核心平台Gotham与Foundry以处理复杂、敏感数据起家,能够无缝整合结构化与非结构化信息,建立企业本体模型,并将数据流转深度嵌入业务流程之中,从而有效解决大模型幻觉(AI hallucination)与企业应用脱节的问题。
据《The New York Times》报道,Palantir曾协助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整合多个异构系统的数据,包括Excel表格、扫描文档、视频监控与网络日志,并将其统一进入Gotham平台,使情报分析员可以在一个视图中调取历史出入境信息、金融交易与社交关系图谱,极大提高了数据调用效率。这类融合非结构化数据的能力,成为Palantir在政府与工业场景中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
Palantir的Foundry平台也在商业领域复制了类似路径。例如在与英国国家卫生服务体系(NHS)的合作中,Palantir协助其在疫情期间整合各地区医院的患者数据、医疗物资库存、ICU床位使用情况,最终形成统一的调度模型,使资源分配从“事后响应”转为“预测预警”。NHS使用Foundry后,其疫情期间关键医疗资源分发效率提高了40%以上。
这种“从数据到决策”的数据治理能力,使Palantir在AI时代拥有了远超模型层的应用闭环构建力,也构筑了其不可替代的技术护城河。
聚焦高价值客户,高毛利护城河
Palantir拒绝走向SaaS式的长尾市场,而是选择死磕政府、能源、军工、制造等对数据质量和安全要求极高的客户。
其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是与美国中央情报局(CIA)合作构建情报融合系统,该系统在“反恐战争”中起到了关键作用。Palantir的Gotham平台被广泛部署于美国国防部、空军、特种作战司令部(SOCOM)等机构,用于战场情报、后勤调度和反间谍数据分析。
据《Business Insider》报道,Palantir与美国陆军签订的一份合同金额高达8.23亿美元,用于建设“Distributed Common Ground System”(DCGS-A)数据整合系统。这种超大规模、高安全需求的数据治理项目,不仅为Palantir带来稳定的长期收入,也成为其在政务和军工市场建立数据壁垒的典范。
根据Palantir最新的财务报告,Palantir前20大客户平均年付费达6400万美元,企业平均客单价远超行业水平,并保持80%以上毛利率,这一数字反映的不仅仅是Palantir的盈利能力,而是其与现有客户关系的深层次体现。
Palantir创始人Alex Karp曾言:“在AI时代,赢家不是技术最前沿者,而是能与客户共同构建未来者。”这正是Palantir不追风口,却屡屡成风的原因。
Palantir模式是否能在中国落地?答案是:具备土壤,但其成熟落地尚需时日。
根据中国企业联合会最新统计,2024年中国年营收超过600亿元人民币的企业数量约为380家(剔除BAT等互联网巨头)。这为类似Palantir模式的高端定制化数据智能服务提供了坚实的客户基础。尤其是在国有大型企业、金融、能源和电信行业,这些企业具备足够的规模和数字化需求,理论上能够支持数十家乃至上百家专注于数据智能和AI落地的服务提供商成长。
麦肯锡(McKinsey)2023年发布的《中国数字化转型白皮书》及其后续分析报告指出,超过65%的大型中国将数据治理和AI智能化列为核心投资方向,尤其是在合规治理、智能风控、精准营销和运营效率提升等领域的投入显著增长。
毕马威(KPMG)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报告》指出,国有企业和大型央企在2023年投入数百亿元用于数据中台建设和智能化升级,重点推动数据资产的合规管理和跨部门共享,促进了业务数字化与AI应用的深度融合。
此外,随着《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政策的逐步完善,企业对数据安全和AI可信性的重视持续上升,进一步促进了高质量数据治理和AI合规落地的需求。这些行业巨头在数据资产规模、治理能力和创新应用方面的深厚积累,为中国Palantir式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实践土壤。
中国在AI基础设施层的投入已实现全球领先,尤其是在算力建设和云服务网络方面。国内运营商如中国移动、中国电信通过建设超级算力中心,已经支持万亿级数据的实时处理能力。金融机构如中国工商银行、建设银行早已构建了多层次数据治理架构,以应对复杂的交易和风险控制需求。公安部门利用人脸识别、行为分析技术,也已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智能数据监控网络。
在技术层面,百度、华为和阿里云等头部大模型厂商不仅提供算力和云基础设施,还在数据中台和智能建模领域持续创新。百度的“文心一言”大模型平台结合了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实现了图文语音的统一建模;华为云推出了面向政企的智能数据治理套件,支持异构数据融合和实时数据质量监控;阿里云则在“通义千问”平台基础上,打造了集成数据仓库、智能分析和模型训练的一体化平台。这些能力使得中国的大模型厂商在平台底座建设方面已具备与Palantir Foundry相似的竞争力与市场基础。
然而,市场环境也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制约。中国的98家央企几乎全部成立了独立的数字化子公司,银行和保险等金融机构的自建数字化与AI系统投入金额是外采的2-3倍。这说明企业普遍将技术资产视为核心竞争力,倾向于内部开发定制化解决方案,而非依赖外部平台提供商。
这种自建优先的战略直接限制了第三方AI平台的渗透空间,导致Palantir式的平台化服务难以快速切入企业核心业务。
以中国零售行业为例,传统企业通常经历5-6年的自建周期后,才逐渐开放部分非核心业务给外部服务商。参照这一周期,预计中国整体市场真正大规模采用第三方AI平台模式,还需3-5年时间,市场生态才会逐步成熟。
此外,监管政策与数据隐私法律的不明确,也让许多数据敏感行业在拥抱AI平台时仍踟蹰不前。
当我们试图在中国寻找Palantir的影子,不能简单对标“卖AI平台的公司”,而要寻找具备“政企能力 + 数据治理 + AI场景化 + 高端客户理解”四位一体能力的复合型公司。以下这五家公司,是目前中国最具备Palantir式基因的候选者。
浪潮在政务信息化、财税、人社、公安等领域耕耘多年,具备深厚的本体数据建模和交付经验。其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智慧政务平台具备向AI平台过渡的天然路径。在AI加持下,浪潮可以通过构建行业垂类模型+场景组件化平台向Palantir靠拢。
关键词:政务强连接+ 数据中台 + 产业Know-how
作为中国最大的ERP和财税软件提供商,用友拥有超过500万家企业客户,并主导多个财税本体标准。其BIP平台构建“企业数字大脑”的战略与Palantir类似。如果能加速将AI与行业语义层融合,补足模型能力与高端交付能力,未来极具潜力。
关键词:财税本体+ 客户基础 + 行业纵深
依图在公安、医疗等高价值数据行业积累深厚,其在知识图谱、智能影像诊断、智能审计方面已具备平台级落地能力。尽管其To G属性较强、商业路径不够清晰,但其具备Palantir所需的数据-模型-流程联动思维。
关键词:公安医疗场景+ AI底座能力 + 本体建模思维
作为国内大模型技术与云平台的先行者,阿里云的“通义千问+钉钉+DataWorks”组合具备构建类Foundry平台的全部能力。其挑战在于:能否聚焦“少而深”的高价值客户,打造训练营机制,形成行业场景闭环而非泛化平台输出。
关键词:全栈平台+ 大模型引擎 + 多场景触点
作为国家税务局、国家数据局的重要服务商,百望股份以发票等交易数据为基础,构建了企业交易、信用、合规的智能中台,具备天然数据优势。其正在构建的“数据+大模型+智能体”架构,与Palantir的数据建模逻辑高度相似。若能推进训练营式客户共建机制,未来有望成为交易合规场景的Palantir代表。
关键词:交易数据闭环+ 财税AI应用 + 平台结构化能力
Palantir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哲学与商业模式的胜利。在尼采笔下,“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AI作为工具,终将逼迫企业凝视自己的数据、流程、效率与战略盲区。
中国并不缺少技术、不缺少客户,也不缺少平台能力。缺的是:谁能率先放弃短期交付收益、搭建“数据-模型-场景”的全闭环体系,在3-5年后迎来行业爆发窗口。
谁能成为中国的Palantir?也许答案,已在他们今日的产品架构与客户共创机制中,悄然成型。
本文来源:财经报道网
财经报道网
2025-07-23
财经报道网
2025-07-23
财经报道网
2025-07-23
财经报道网
2025-07-23
财经报道网
2025-07-23
财经报道网
2025-07-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