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佳酿网
2025-07-21 16:28:00
(原标题:仁怀治酒动真格,小酒厂更没活路了?)
近日,仁怀市在坚守品质诚信经营推动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员部署会议上提出,仁怀市将开展为期半年的专项治理行动,旨在构建覆盖“生产、流通、销售”全链条的严密监管体系,全力打击治理“年份酒”虚标、以次充好、虚假宣传、假冒侵权等问题。
这释放了仁怀强化行业治理,规范白酒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强烈信号。仁怀之所以能够成为引领整个贵州产区,乃至中国白酒发展的火车头,不只是及时对行业乱象的治理,还有长期建立的稳定营商环境与齐全的基础设施。
规范生产、画营销红线,掌握中国白酒三足鼎立的底气
此前,央视财经报道《“年份酒”岂能凭空造》后12小时内,仁怀市相关部门第一时间作出安排部署,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连夜赶赴涉事企业现场指导核查处置工作。
不足24小时,仁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便发布《关于核查处置央视曝光白酒生产销售相关问题的通报》,初步锁定12家涉事主体,对涉事企业基酒抽检46样次、成品酒抽检66样次,并将“依据检验结果依法处置”。
随后,仁怀市酒业协会发布《仁怀产区酱香白酒行业自律倡议书》,向全市酒企发出坚守传统工艺、诚信守法经营、强化社会责任、共建长效机制、重塑产区形象的系统倡议,并提出建立“黑名单”机制、通过区块链溯源提升防伪能力等具体举措
仁怀政府部门就市场乱象层层推进整治工作,凸显的不仅是仁怀,而是整个贵州白酒产业正视问题、刮骨疗伤的危机意识。
其实,仁怀用制度规范白酒产业发展,并非首次出现。
白酒生产规范起来——
2024年11月,仁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白酒生产行为的提醒告诫书》对白酒生产作了明确要求:
一是,不得非法伪造、涂改、倒卖、出租、出借、转让生产资质;
白酒生产资质是酒企生产白酒的第一道门槛,仁怀市具有白酒生产资质的企业不超过600家,一张生产资质最高炒到超过千万。
因此,没有生产资质又想卖酒的企业,就想出伪造、涂改、出租、出借生产资质的办法,绕开法规监管。这也造成了“陈静替父卖酒”这样的互联网丑闻。
新规出台以后,这种现象以后就可以尽可能避免出现,进一步压缩不具备生产资质企业的生存空间,让仁怀产区的质量进一步提升。
二是,不得违法违规出租生产场地,进一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
在仁怀产区,有部分酱酒企业自身产能不足,为了发展,租赁窖池与生产场地成为新的办法。一个窖池从1.5-2万元的租赁价格,上涨到十几万元。
然而,窖池租赁也带来了部分行业乱象,比如在茅台镇的一家酒厂,多家公司的办公与生产地点均位于一栋楼上。
营销红线画起来——
2023年6月,仁怀市工业和商务局相继印发《仁怀市白酒行业涉政类违法违规营销行为清理整治工作方案》和《仁怀市工业和商务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宣传管理的通知》,分别从营销和宣传角度为仁怀酱酒的发展划定“雷区”与“红线”。
比如,禁止在抖音、快手、微信等社交平台发布所谓“创业型”、“打拼型”的“酿酒姑娘”短视频。禁止为博取眼球、引流吸粉、违背社会风尚的短视频提供拍摄场地。
任何行业都有想赚快钱的企业,通过无序竞争,损害消费者权益,扰乱市场发展。我们要看的是相关部门能否及时补救,并后续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预防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业内人士表示,近些年随着仁怀政府对白酒产业的管理不断规范,行业乱象正逐年减少,有利于想长期发展的企业生长。这也是仁怀能够与宜宾、泸州形成三足鼎立的关键所在。
忍痛关闭上千家小作坊,品牌化发展出1157亿大产区
作坊式小酒厂,一直让酒业又爱又恨。短期看,小作坊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贡献一些税收;但长期看,小作坊技术落后,生产的产品品质低劣,经常以低价扰乱行业发展,不符合品牌化发展的规律。处理好小作坊酒厂,有利于规上企业的发展,但也考验着各大产区政府的决心。
2021年8月,仁怀市召开了“领导干部包保白酒产业综合治理暨环境突出问题整改工作动员大会”。会议明确提出,要围绕“突出重点、标本兼治,分类处置、整体推进,治理有效、群众满意”总体思路,对白酒产业来一场综合整治,以期实现 “数量从多转少、规模从小变大、布局从散到聚、管理从弱到强”的根本“蝶变”。
同年9月,仁怀市政府印发《仁怀市白酒产业综合治理三年行动方案》,明确提出用3年时间,全面取缔生态环保、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方面不达标的白酒生产企业,实现白酒企业从量到质的根本性转变。通过改造提升和兼并重组,促进白酒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
随后,仁怀制定了白酒生产企业清理退出和兼并重组方案,对白酒企业按“三个一批”制定一厂一策、一企一策,有序推进清理退出和整治工作。到2025年,计划培育规上企业200家以上,赤水河干流水质稳定达Ⅱ类以上。
此后,仁怀995家企业开展了窖底防渗改造、煤改气、水冷改风冷、暗管改明管的“四改”行动。数据显示,到2024年年末仁怀产区白酒生产企业由1925家减至868家,产酒乡镇由18个减至8个。
针对骨干企业,一是,仁怀产区按照“联合做大一批、培育上规一批、整合兼并一批”的思路,帮助企业完成技改工作,提升企业的酿酒能力。比如,力推茅台“十四五”技改项目开工建设并完成投资20亿元,坛厂包装物流园加快建设并完成投资16亿元,同民集聚区(一期)、仁帅酒业技改项目建成投产。
二是,走出去,帮助头部品牌做大做强。自 2021 年起,仁怀产区以 “中国酱香白酒核心产区(仁怀)美酒献华夏” 为主题,每年在全国重点城市举办巡回展,形成政府主导、企业协同、文化融合的推广模式,带动有实力的企业发展。
光2024年苏州站,活动就吸引400余名企业家参与,促成数十亿元意向订单的签订。五星酒业相关负责人表示,公司通过 “产区品牌 + 企业品牌” 双轮驱动,在长三角市场实现从“商品出海”到“文化出海”的转型。蜀泸酒业总经理邓超兰指出,即便是原酒生产,仁怀的酒企都比其他产区的企业更有议价能力。
中国酒类流通协会副主席刘员指出,仁怀产区通过“酒+文旅”“酒+数字”“酒+圈层”三大融合,实现“一杯酒带动一条链”的产业目标。
如今,仁怀的酒企已从 “小散弱”向“规模化、品牌化、国际化”转型,形成“龙头引领、梯队分明、特色互补”的产业格局:规模以上企业133家,亿元级企业33家。
从2021年到2024年,贵州茅台营收从1061.9亿元增长到1741.44亿元;净利润从524.6亿元增长到862.28亿元。国台酒业与钓鱼台酒业的全国知名度进一步加强,夜郎古酒业、金酱酒业、五星酒业实现特色化发展。
同期,仁怀市规上白酒企业产值从582.35亿元增长到1157.1亿元,三年增长98.69%;中国白酒行业规上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从6033.48亿元增长到7963.84亿元,三年增长31.9%。
过去三年,仁怀产区以3倍于行业的营收增速,实现高质量发展,可见仁怀产区“扶大治小”政策的合理性。
强链、延链、补链,铸就闻名世界的美酒之乡
在如今挤压式增长的大背景下,酒企很难靠单个优势突围,大家比拼的是谁能够依托产区构建的全产业链优势,进行全域竞争。各大白酒产区对外营销的不仅是拥有优渥的酿酒环境,还有齐全的产业链配套设施,能够帮助企业比竞争对手快一步抢抓市场急速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实现从源头获得先发优势。
近些年,仁怀以白酒产业链为抓手,着力强链、延链、补链,促进酒类包材资源和酱酒上下游产业链条深度融合,打造集包装设计、个性化定制、产品展销、办公、仓储、物流等一体的酱酒配套。
在生产原料供给方面,2025年仁怀高粱种植面积36万亩以上,有机认证面积突破38万亩。仁怀通过“酒厂+合作社+农户” 的模式,整合分散农户,建立起标准化原粮种植基地,进行统一供种、统一技术指导、统一采收,确保原粮品质稳定,能够从源头保证酒企酿造出高品质酱酒。
在产品包装方面,2021年仁怀建成了中国·酒都酒包材市场。作为国内首个酒类包材专业市场,中国·酒都酒包材市场是集包装设计、个性化定制、产品展销等于一体的酱酒全产业链综合服务平台。
“目前,该市场已入驻企业300余家,创下15亿元的销售额。”仁怀新亿商经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升地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产区建设方面,2022年仁怀将120.44平方公里的生产功能区划定为15.03平方公里茅台酒产区、53.03平方公里茅台镇传统优势产区、52.38平方公里仁怀集聚区“三大产区”,细化分为8个片区、27个管理单元,明确了产区边界范围,标定了中国酱酒核心产区“坐标”。
商场如战场,市场信息瞬息万变,谁能快人一步行动,谁就掌握了发展的主动权。仁怀在白酒产业链上下游打造出齐全的基础设施,能够助力辖区内酒企的发展,使其在竞争更加激烈的酱酒下半场依然能持续保持不断上扬的发展斗志。
放眼整个中国,具备绝佳酿酒环境的地区不少,但为什么仁怀是少数能够从贵州偏远小县城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美酒之乡?就是当地各级政府打造了良好的白酒产业链,出台了系列有利于酒业发展的政策,让辖区内酒企能够实现低成本竞争。
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优势会不断加强。只要提到酱酒,必然会说赤水河,只要谈论赤水河,仁怀美酒始终是绕不开的话题。这些都是一代代仁怀人,挥洒青春和汗水换来的。未来酒业竞争会更加激烈,中国酒业需要更多“仁怀”,能够为酒企发展赋能。只有那样,产区与企业就变成鱼与水之间的关系:产区因为良好的经商环境,企业实现茁壮成长;企业因为发展壮大,不断用美酒传播产区美名。
懂酒谛
2025-07-22
懂酒谛
2025-07-18
懂酒谛
2025-07-17
佳酿网
2025-07-17
佳酿网
2025-07-17
懂酒谛
2025-07-16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