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财经

建信财险九年沉浮录:5.4亿亏损背后的"母行依赖症"困局

来源:经理人杂志

媒体

2025-07-18 11:48:31

(原标题:建信财险九年沉浮录:5.4亿亏损背后的"母行依赖症"困局)



文/王美怡 编辑:李宏斌

作为“银行系”险企,建信财险依托建设银行的庞大根系,于2016年应运而生。成立初期,它经历了连续数年的亏损阵痛,却在2021-2023年迎来转机,以“连续三年盈利”打破了外界的担忧。

然而,成功表象下暗藏危机。九年中,高管团队频繁更替,“双姝领航”到“建行系”女董事长再到董秘张启航拟升任副总裁,每次变动都牵动着公司的命运。2024年,这家公司由盈转亏,单季度净亏超千万元,累计亏损已达5.4亿元。

高管层动荡

7月,据多方消息透露,建信财险的董事会秘书兼战略客户业务事业群主任张启航即将升任公司副总裁。深入了解后发现,张启航拥有大学本科学历与管理学学士学位,还具备高级经济师职称,是位资历深厚的行业老将。

自建信财险筹备阶段起,张启航便已参与其中,堪称公司的元老级人物。早在1996年7月,他就加入了中国建设银行,历经多个重要岗位的锤炼,包括在一级分行及子公司的工作经历。他曾担任四川分行人力资源部副科长、科长,并在建信财险筹备期间担任人力资源组负责人。此后,他又陆续出任建信财险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职工监事等职务。2019年1月,张启航晋升为建信财险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兼党委组织部部长。2023年7月28日,张启航被正式任命为建信财险董事会秘书及职工董事,同时继续兼任人力资源部总经理一职。

实际上,关键的人事变动已在今年2月发生。2月14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宁夏监管局一纸公告,正式核准了梁海燕担任建信财险董事及董事长的任职资格,批复日期为2月7日。这意味着,梁海燕已经迅速走马上任,执掌建信财险的大旗。



图源:宁夏监管局

公开资料显示,梁海燕,工学硕士,历任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公司业务部总经理,建设银行广东省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建设银行住房金融与个人信贷部主要负责人,建设银行住房金融与个人信贷部总经理。

不难发现,建信财险的核心管理团队成员多有着深厚的建设银行背景。不仅新任董事长如此,总裁罗晶也是建设银行体系内的资深人士。现年54岁的罗晶,持有高级经济师职称,于1997年从北京工业大学取得研究生学历和工学硕士学位后,便加入了中国建设银行。在其职业生涯中,罗晶历任总行部门高级副经理、高级经理、处长及总行部门副总经理等多个要职。自2016年11月起,她开始担任建信财险首席市场官(副总裁),并于2018年9月成为党委委员。最终,在2023年6月26日,罗晶正式出任建信财险总裁一职。

从目前来看,六人领导班子中四位出身建行,且多无财险领域专业经验。作为银行系出身的管理,他们往往擅长跨部门、跨行业的资源整合。例如,可以更好地利用建设银行庞大的客户基础和渠道资源,为建信财险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和发展空间。

然而,出身银行可能缺乏对保险产品特性、销售渠道及理赔流程等专业知识的深入了解,在制定战略和执行决策时,可能难以精准匹配保险市场的实际需求,甚至出现“银行思维做保险”的错位风险。

累计亏损5.4亿

建信财险2024年的业绩曲线,堪称“断崖式下跌”。根据公开数据,公司2021-2023年连续三年盈利,一度被视为“银行系险企转型成功案例”;但2024年突然变脸,不仅全年由盈转亏,单季度净亏就超过千万元。

拉长时间线看,这家公司的盈利之路本就崎岖。2016-2024年,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0.37亿元、-2.28亿元、-1亿元、-0.98亿元、-0.74亿元、0.01亿元、0.02亿元、0.07亿元及-0.09亿元。截至2023年末,其成立8年累计亏损已达5.3亿元,加上2024年的亏损,九年累计亏损突破5.4亿元。

保费端也难言轻松。2017-2024年,公司保险业务收入分别实现2.45亿元、3.84亿元、5.49亿元、5.15亿元、6.58亿元、5.97亿元、6.22亿元及6.71亿元。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公司实现保险业务收入3.53亿元,同比下滑9.25%;净利润0.01亿元,同比扭亏为盈。但作为财险公司的关键经营指标,综合成本率达104.58%,意味着公司在承保端仍处于亏损状态。对于建信人寿而言,这样的成绩单显然难言理想。



图源:2025年第一季度偿付能力报告

更深层的问题,藏在业务结构里。2024年报显示,建信财险非车业务营业收入为5.29亿元,占总营业收入的92.93%,意味着公司形成了“非车险独大”的业务模式,而车险业务在其盘子里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一比例不仅远高于当年行业平均水平,甚至超过了专注农业险、信用险的专业型险企。

为何会形成如此极端的业务结构?答案仍与“建行系”基因相关。建信财险成立之初,便依托建行的对公渠道,重点拓展与银行信贷相关的保险业务:比如企业贷款保证保险、工程险、船舶险等。这些业务与建行的客户群体高度契合,能快速做大规模,但也埋下了隐患——非车险尤其是保证保险,往往受经济周期影响更大,赔付波动剧烈。

2023年以来,宏观经济复苏节奏放缓,部分行业信用风险暴露,建信财险的非车险赔付率明显上升。同时,为维持与银行渠道的合作,其业务费用率始终居高不下。“规模上去了,但利润被渠道成本和赔付吃掉了。”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如是表示。

长期聚焦非车险领域,并未转化为盈利动能。建信财险的健康险业务多年陷于承保亏损泥潭,成为拖累整体经营效益的关键因素之一。历年数据显示,2017年至2024年间,承保利润分别为-0.71亿元、0.18亿元、-0.53亿元、-0.59亿元、-0.27亿元、-0.54亿元、-0.29亿元、-0.25亿元。换言之,仅2018年实现承保盈利,其余年份均亏损,累计亏损达3亿元。

不仅如此,过度依赖非车险让其错过了车险改革后的红利期。2020年车险综合改革后,行业车险保费虽短期下滑,但头部公司通过精细化管理逐步盈利,而建信财险因车险业务占比过低,几乎与这波机会绝缘。业务结构的“偏科”,使其在行业周期波动中缺乏缓冲带。

在新的高管团队带领下,公司可能会对战略方向进行调整。一方面,可能会在保持非车险业务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业务结构,适当拓展车险业务,以平衡业务风险;另一方面,或许会加强与建行的协同合作,深入挖掘银行渠道的潜力,开发更符合银行客户需求的保险产品,提高业务渗透率。

经历九年沉浮,建信财险仍未真正筑起可持续盈利的“护城河”。银行系险企的价值,或许不止于“银行+保险”的简单叠加,更在于能否创造出独特的生存逻辑。新帅领航的建信财险,又能否给出这个答案?行业正在等待。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18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