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汇

越美贸易协议:背后的政策信号与谈判逻辑

来源:汇通网

2025-07-03 20:31:00

(原标题:越美贸易协议:背后的政策信号与谈判逻辑)

汇通财经APP讯——周四(7月3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宣布与越南达成关键贸易协议,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分析认为在当前全球贸易壁垒上升的背景下,该协议所透露的政策倾向与谈判模式,对其他新兴市场及欧盟具有明显的启示作用。



根据协议,越南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关税将被设定为20%,相比此前46%的高位关税大幅下降;而美国产品出口至越南则不受任何报复性关税影响。此外,美国将对所谓“转运”商品征收高达40%的关税,针对原产于第三国、在越南进行简单加工后再出口至美国的商品。分析认为这一组合显示出,美国意在通过“高关税-低谈判筹码”策略获取双边优势,并对试图绕开关税规则的行为施以制度性打击。

分析认为这一政策构架清晰表明,美国当前在双边贸易谈判中,采取以高关税为施压工具的策略,通过设置临时谈判窗口,迫使相关国家在短时间内达成妥协。以越南为例,其对美出口依赖程度较高,在当前贸易紧张格局下,接受高达20%的关税实属被动让步。这一税率虽高于市场此前预期的10%,但已成为一个可供比较的“谈判样本”,未来其他国家若意图争取更优条件,必须在政策层面展现更积极配合。

新兴市场国家的风险敞口与传导路径


此次协议对亚洲其他新兴市场构成间接冲击,特别是“转运关税”设定为40%的条款,对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形成潜在压力。这些国家在越南投资设厂数量众多,当前的出口路径将面临重新评估。Citi分析认为,这种高税率对第三方加工出口国将造成产能外移与路线重构的连锁反应,影响外贸顺差、制造业指数以及相关货币政策走向。

韩国的情形尤为典型。近年来大量韩资企业选择在越南设立工厂以实现成本控制与出口便利,如今或不得不调整对美出口布局。此外,从宏观数据角度观察,区域间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联动性可能增强,政策传导机制亦将加速启动,值得相关主体持续追踪。

对新兴市场而言,分析认为协议释放出的最大信号是:若未能主动展开谈判、取得政治互信并作出结构性调整,将面临在贸易安排上被动接受甚至失去豁免资格的局面。因此,提前布局产业链调整与出口市场多元化成为必然策略。

欧盟谈判空间有限,面临妥协压力


对比新兴市场的迅速响应,欧盟在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中则显得迟滞。尽管越南早在4月前即表态重启谈判,而印尼、马来西亚也展现协调意愿,但欧盟自年初以来屡遭特朗普政府点名批评,谈判氛围冷淡。分析人士指出,从越南案例出发,欧盟若仍坚持“零关税”诉求,恐难达成共识。预计最终欧盟或接受10%左右的税率作为妥协,并试图在数字经济、汽车、奢侈品等关键行业中争取市场准入优惠,以求在整体税负上实现平衡。

此外,欧盟与美国在数字税、跨国科技公司监管等议题上立场严重分歧,这导致其难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具备实质效力的自由贸易协定。分析认为当前形势下,更有可能出现的是一种政治性框架协议——以模糊化、短期化的方式暂时稳定双边贸易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此前曾威胁对欧盟商品征收高达50%的关税,虽目前暂缓至下周,但欧盟是否会进行对等反制仍是悬念。这对欧盟出口企业构成政策性不确定风险,也可能干扰欧洲主要经济体的货币政策安排。

战略视角下的应对方式


尽管越美协议属于双边安排,但在特朗普政府90日贸易缓冲期内所释放的信号具有更广泛的代表性。分析师指出,美国将持续强化其贸易优先主义立场,采取“高关税—换准入”的策略路径,且对全球产业链中存在“转运风险”的行为将进行系统性追踪与限制。

从宏观视角来看,当前双边贸易协议的推进节奏正在加快,各国不得不在有限时间内作出政策选择。分析认为在此背景下,应密切关注新兴市场国家与美国的接洽动态,尤其是印度、墨西哥等可能成为下一个谈判对象的经济体。若其国内政治尚存抵触情绪,如农业准入问题悬而未决,则协议进程或将延宕,但市场预期仍将提前反映。

对欧盟而言,分析认为当前需强化内部协调机制,以应对贸易不确定性带来的联动效应,同时在关键产业领域制定应对计划。整体来看,全球贸易格局或将在未来数月迎来重塑窗口,贸易安排将更趋碎片化与政治化。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7-03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