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港股

一季度交付量暴增330%,小鹏靠“技术普惠”杀出新能源红海?

来源:港股研究社

2025-05-22 22:27:45

(原标题:一季度交付量暴增330%,小鹏靠“技术普惠”杀出新能源红海?)

在已经过去的一季度,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迎来史上最激烈的分化期。

蔚来、理想增速放缓,零跑以性价比路线异军突起,而小鹏汽车则以94,008辆的交付量、158.1亿元营收的亮眼成绩单登顶新势力榜首,成为市场焦点。

这份财报不仅宣告了其从“ICU”到“安全区”的转身,更折中国智能电动车行业从规模扩张向效率竞争的逻辑巨变。而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在财报电话会上喊出“四季度盈利”的目标,这背后正是爆款策略、技术普惠与全球化布局的合力突围。

从“血海游泳”到月销3万,小鹏的爆款逻辑是什么?

财报显示,小鹏汽车今年第一季度总收入达到158.1亿元,与去年同期的65.5亿元相比,大幅增长141.5%,营收成绩远超此前指引上限,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交付量上,小鹏汽车更是创下历史新高。第一季度汽车总交付量达94008辆,相较于去年同期的21821辆,暴增330.8%,环比增长2.7%。这一成绩让小鹏汽车在国内海外新势力销量中均位列第一,市场认可度不断提升。

这一成绩的取得则主要得益于两大策略。一是技术下放策略。小鹏将高阶智驾功能(如XNGP系统)搭载至11.98万元起的MONA系列车型,覆盖更广泛价格带,推动单车毛利率从2024年的8.3%提升进一步提升。

二是爆款车型效应。2024年第四季度推出的MONA 03和P7+车型持续热销,其中MONA M03在上市后仅52分钟内便收获超过1万辆的大定订单,48小时后进一步跃升至3万辆,刷新了新车上市大定速度的记录。

除交付量创历史新高外,盈利指标也在同步改善。第一季度小鹏汽车净亏损6.60亿元,与去年同期的13.7亿元以及上一季度的13.3亿元相比,亏损幅度明显收窄。

同时,公司毛利率达到15.6%,创下历史新高,在过去七个季度中狂飙19.5个百分点;汽车毛利率也实现七个季度连续增长,达到10.5%,显示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产品盈利能力上的提升。

这一趋势背后,是供应链优化与技术降本的双重作用。小鹏汽车通过规模化采购和核心零部件自研(如电池管理系统),单车摊销成本不断下滑,供应链议价能力持续提升。

再是技术授权反哺利润。一季度,小鹏汽车与大众集团的技术合作贡献了4.62亿元服务收入,相比去年同期的3.66亿元多出1亿元,由此成为重要的利润增长点。

整体来看,小鹏汽车第一季度以营收141.5%的同比增幅、交付量超9.4万辆的爆发式增长,以及15.6%的历史最高毛利率,交出了一份“逆周期增长”的答卷。

而技术普惠策略激活下沉市场、爆款车型重塑产品矩阵、供应链优化与技术授权反哺利润,三大引擎共同驱动其从“规模扩张”向“效率竞争”的转型。

新势力“淘汰赛”升级,小鹏依然压力山大?

只是,在新能源行业加速洗牌的背景下,这场高增长能否持续仍面临多重考验。

当价格战从20万元级蔓延至10万元市场,当技术迭代速度远超车企研发周期,当“盈利”成为资本市场衡量生存权的唯一标尺,小鹏汽车引以为傲的“智驾普惠化”护城河,能否抵御行业淘汰赛的腥风血雨?

目前来看,尽管Q1营收同比增长141.5%,规模效应已经逐步显现,但其盈利压力仍然未解。核心矛盾在于,现阶段小鹏汽车的研发投入依旧居高不下,2024年小鹏研发费用为64.6亿元,占收入比约22.4%。

而且价格战仍在持续加码,特斯拉Model 3推出“5年0息+保险补贴”,五菱缤果SUV下探至8万元级,广汽丰田的两大SUV锋兰达和威兰达全系降价,利润空间进一步挤压。

这也意味着小鹏汽车需要在规模扩张与成本控制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海外市场方面,2025年第一季度,小鹏汽车欧洲市场再扩展,成功进入英国、波兰、瑞士、捷克、斯洛伐克、印度尼西亚市场。近期,小鹏汽车正式进军意大利、波兰市场,成为首批登陆米兰设计周的中国新势力车企。

截至目前,小鹏汽车已实现覆盖欧洲十余国。尽管小鹏汽车凭借充电速度与续航优势,在欧洲市场主推G6一举打入D级SUV榜单,并在尝试以欧洲区域为支点,加速推进全球市场布局。

但比亚迪、零跑等对手已抢占欧洲市场先机,零跑的技术授权模式(如与Stellantis合作)也有助于降低研发成本,加速海外渠道建设。不仅如此,本土品牌如大众、宝马仍占据不少市场份额,小鹏想在海外市场更进一步便需要突破关税壁垒与售后网络短板。

此外,2025年Q1,理想、蔚来营收增速放缓至15.5%、24.8%,而零跑以14.9%毛利率逼近盈亏平衡。行业逻辑正从“多品牌赛马”转向资源集约化。

技术竞赛也在进一步加剧。小米SU7依托智能家居生态覆盖20万-30万元市场,华为及赛力斯的智选车新目标也在冲击年产销达超100万辆,跨界巨头的持续发力也在挤压小鹏生存空间。

这对现阶段的小鹏汽车来说,唯有持续强化AI智驾、800V超充等技术壁垒,方能在“最卷三年”中守住优势。

结语

当行业从“堆料内卷”转向“技术普惠”,从“资本输血”转向“自我造血”,小鹏用一场逆袭,验证了三个底层逻辑:技术民主化决定生存权、爆款逻辑碾压长尾陷阱、全球竞争倒逼体系革命。

但这场逆袭依然只是淘汰赛的入场券。当小米用生态链绞杀20万-30万元市场,当零跑以14.9%毛利率率先逼近盈亏平衡线,当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关税箭在弦上,小鹏的“智驾普惠化”护城河正遭遇新的挑战。

而何小鹏喊出的“四季度盈利”,本质是一场与时间的生死赌局。在资本市场耐心耗尽前,将阶段性技术优势固化为系统性效率霸权。这场战役的终局,或将定义中国智能汽车军团能否从“内卷红海”走向“全球蓝海”。

来源:港股研究社


fund

中国基金报

2025-05-23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2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22

首页 股票 财经 基金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