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牛刀财经
2025-05-19 12:03:00
(原标题:帮雷军说些公道话)
(图源:雷军微博)
文丨前哨
美编丨李成蹊
出品丨牛刀财经(niudaocaijing)
当2个小时卖出一年的销量时,雷军高兴的一夜未眠,写微博庆贺自己。
但汽车不同于其他商品,卖的越多,责任越大;销量越大,质疑声更大。
“我们受到了狂风暴雨般的质疑、批评和指责,我和同事们一样,一下子都懵了。”5月15日晚,雷军在内部演讲中承认“小米SU7车祸事故”,“谁也没有想到,这一场事故的影响如此之大,对我们小米的打击也如此之大。”
此前,雷军还曾在微博上表示:“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
作为旁观者,我们有必要审视雷军与小米的发展历程,帮雷军说些公道话。
这位从武汉大学走出的技术极客,用了十五年将初创公司小米打造成横跨智能硬件、汽车、物联网的科技巨头。
这不仅是个人奋斗史,也是中国科技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
从商业成就来看,雷军无疑是成功的,2024年小米集团营收达3659亿,同比增长35%,在消费电子行业整体承压的背景下,能取得这样成绩是很不容易的。
5月19日,雷军在微博宣布,小米战略新品发布会,定在5月22日晚7点。雷军称,这次重磅新品特别多:手机SoC芯片小米玄戒O1,小米15SPro,小米平板7 Ultra,小米首款SUV小米yu7等。
(图源:雷军微博)
现年58岁的雷军个人微博1.2亿粉丝构筑的商业帝国,既是小米汽车的流量护城河,也成为舆论风险的放大器。
2025年Q1数据显示,小米汽车35%的订单来自"米粉"转化,这种“网红化”的行为更接地气,能与年轻消费者无障碍交流,自然也更能找到用户的痛点。同时这种情感纽带在危机时刻却演变为"饭圈化"攻防战。
正如《哈佛商业评论》所指出的:当企业领袖个人品牌价值超过产品力时,每1%的舆情波动将引发3.2倍市值震荡。
雷军暂停社交互动的一个多月里,小米法务部处理了1273起网络侵权案件,折射出数字时代企业家IP管理的复杂生态。
329事故后小米用户社区出现两极分化:62%的活跃用户坚持"力挺雷总",38%要求"彻底追责"。
这种撕裂背后是深层认知差异:技术乐观主义者看到15万辆交付量背后中国智造的突破,安全至上主义者紧盯0.007%的事故率换算出的绝对风险。
小米推出的"透明工厂"云监工系统和车主数据沙盒查询功能,或是重建信任的关键——让技术黑箱变为可视化的安全承诺。
这不仅给汽车行业上课,也给大众上课,更是给这个时代上课。
(图源:雷军微博)
在舆论漩涡中,我们需要理性思考。近期对小米的质疑,应区分合理批评与情绪宣泄。单就SU7事故而言,在官方调查报告未公布前,不应轻易归因。
回顾全球汽车工业发展历程,试错与迭代很多大企业都曾经历过。
特斯拉也曾遭遇安全挑战,2016年美国佛罗里达州ModelS车主遇难,
2019年上海ModelS地下车库起火。都一度引发了舆论高度关注,以及包括安全问题在内的众多质疑。特斯拉的厉害之处在于,此后公司通过升级优化推动了行业安全标准提高。
然而,今天汽车的乱象,难道仅仅是安全不行?还是科技不到位?纵观当下,汽车的先进性早就超越历史上的最好时期,进入了未来已来的智能时代。
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小米更擅长“快速迭代”解决问题,但汽车用户更期望“一次成型”的完美体验。
当车主看到每月发布“系统更新”的消息,出现“买的是车还是智能手机”调侃并不意外。
当然,这是必须要改变的现状,按照雷军的规划,小米汽车未来的安全目标为"同档最安全"。这里很容易让人想起小米手机业务的“质量大于成本”战略。
没错,这里又一次显示了小米产品的高“性价比”。
毋庸置疑,中国制造需要更多雷军。对比格力与小米的研发投入数据,以及华为受制裁后小米扛起安卓阵营创新大旗的现实,我们应给予实干者更多包容。
雷军的特殊价值在于,他证明了科技企业既能保持互联网的敏捷创新,又能坚守制造业的工匠精神。这一点远比网络口水战更有现实意义。
我们都知道,制造业升级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是需要长期坚持的持久战役。
雷军做出的多项决策,如“三年亏百亿也要造车”“芯片研发Allin”等,展现出其对于长期主义的坚守。
当我们在讨论雷军时,本质上是在探讨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多元路径。站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我们既要警惕将企业神化的盲目,也要避免舆论审判的粗暴。
给创新以耐心,给探索以空间,或许才是对这个时代奋斗者最好的尊重。
天眼查
2025-05-19
天眼查
2025-05-19
天眼查
2025-05-19
乐居财经
2025-05-19
天眼查
2025-05-19
观点
2025-05-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9
证券之星资讯
2025-05-19